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内容摘要:

员 XXX XXX 生物安全负责人: XXX(疫控中心主任) 电话: XXX 实验室 安全 管理 负责人 : XXX 电话 XXX 实验室生物 安全 管理 负责人: XXX 电话: XXX 诊断室 实验室 负责人 : XXX 电话: XXX 疫情监 测管理负责人: XXX 电话: XXX 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活动辅助人员: XXXXX : XXXX 电话: XXXX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是本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领导决策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 XXX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 Anim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5 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组织管理、协调指挥及重大事项决策。  负责收集汇总 兽医 实验室 设立、分布及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工作情况。  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领导小组。  组织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工作的调查和监督检查。  组织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方案。  组织进行全市人员培训和师资培训。 生物安全专家委员会  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市领导小组提供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情报信息、技术、装备、资料库建设等决策的咨询意见;  负责针对现场紧急处置、救援、检疫鉴定、区域划分、洗消防护、危害评估和事后恢复等问题进行研究,提出指导和评估意见;  负责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科学研究进行指导和评估;参与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技术方案、培训教材审定和人员培训工作。 生物安全负责人 市疫控中心 主任指 定 分管实验室中心副 主任 为 具体 生物安全负责人。 生物安全负责人的主要职责是:  对生物安全负总责;  负责建立本单位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落实生物安全管理责任部门或责任人。  定期召开生物安全管理会议,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 批准和发布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危害评估等重要文件。  保持与生物安全办公室的联系。 实验室生物安全 科 责任人 各专业实验室主任为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人,其主要职责是:  负责组织制(修)订和实施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生物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  负责组织对涉及的生物因子、使用动物 、重组 DNA 以及基因修饰物质的研究方案进行审查和风险评估。  负责对本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微生物菌(毒)种和生物样本保存和使用,实验室安全操作,实验室废气、废水、废弃物处置和消毒灭菌等规章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定期评估实施效果。 居安思危除隐患 预防为主保安全 6  负责组织跟踪国际国内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最新动态。 提供实验室操作的咨询以确保遵循国家相关的标准。  负责定期调查、了解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健康状况和健康监护情况。 决定必要的特殊医学监测。  组织生物安全知识培训并评估培训效果。  指导基层 疫 控中心开展相关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 诊断 实 验室负责人  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  组织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制度、规程的宣贯;  组织相关人员按要求进行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  决定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  加强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保证相关上岗人员在场安全防护技能上得到培训。 持生物安全证上岗。  监督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的执行,纠正出现的违规活动并有权停止实验;  定期组织对实验室设备各项技术参数的检查和实验室装备的维护保养;  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理并向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 ; 疫情监测管理 科 负责人  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保障以及技术规章方面的咨询工作。  就技术方法、程序和方案、生物因子、材料和设备进行定期的内部安全检查。  纠正违反生物安全操作规程的行为。  在出现潜在感染性物质溢出或其他事故时,协助事故调查。  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废弃物的有效管理与安全处置。  检查和监督实验室各项消毒灭菌措施的落实情况。 实验室技术人员及实验活动辅助人员  实验室技术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按规定接受培训、考核、体检和预防接种;  现场标本的采集、运送过程中,做好人员的 防护和标本的密闭包装,并及时送达相关实验室检测;  病原检测工作在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进行,保持良好的内务行XXX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 Anim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7 为,并及时做好废弃物处置和记录;  严格按规范做好菌种标本分类保存和记录工作,执行双人双锁和专室存放制度。 经批准向上级机构上送菌株应符合相应的安全规定,并遵守国家关于道路、铁路和水路运输危险材料的有关要求;  按要求执行标准操作规程和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做好实验记录;  按规程进行常规消毒和意外事件紧急处理;  发现生物安全隐患或发生事故及时向有关上级报告;  参与相关工作的危害评估及生物安全事故认定与处置。 安全监督员 有权力监督实验室制度、操作规程的实施,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或安全隐患有权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 对于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实验室主任报告或直接向生物安全领导小组报告;做好监督记录。 居安思危除隐患 预防为主保安全 8 五 、 市疫控 中心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 图 12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结构框图 安全监督员 疫情监测管理科 诊断试验室 实验室 相关职能科室 相关业务科室 后勤保障部门 生物安全管理科 办公室 中心主任 中心副主任 (生物安全负责人) XXX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 Anim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9 第二章 生物安全评估和管理 在建设实验室或开展实验活动之前,生物安全办公室应参照卫生部《名录》组织各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拟操作的生物因子的 危害程度、实验活动的危险性、气溶胶传播的可能性、预防治疗的获得性、防护屏障的安全性、应急预案的有效性等因素进行评估,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等级。 实验室生物危害评估结果应由中心的法定代表人签字认可,并归档保存。 生物安全负责人最终对实验室内的安全负责,其职责之一是指导现行工作以判断潜在的危害(生物安全评估),职责之二是实验开始前采用合适的安全程序(风险管理)。 特定的实验开始前需要预先进行登记和通过生物安全负责人的批准。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 5个“ P”是指:  Pathogen 病原体 – 危险的生物因子  Procedures 规程 – 推荐的实验操作和安全的操作规范  Personnel 人员 – 相应的培训与技能  Protective equipment 防护设备 – 防护衣和安全设备  Place 地点 – 实验室所在位置 实验室工作的每一方面都应考虑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 5 个“ P”。 正确地指导和风险评估能帮助免受生物危害的暴露,以及最大程度减少实验室受到感染的可能性。 一 、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表 (见 表 21) 二 、 暴露途径 生物因子要导致疾病发生,首先必须有足够数量的因子进入或侵入人体,进入的途径有经口 、呼吸道、黏膜及与动物的接触(叮、抓伤),当生物危害物进入人体,它产生疾病还需满足其它条件,它们必须在人体细胞、组织和 /或器官内生长繁殖,克服人体的自然免疫机制和变异或适合人体的变化。 年龄、免疫状况、职业、物理或地理环境等因素会导致个体对疾病的不同易感性。 在涉及生物危害时,确定其最低感染量是很困难的。 同一病原体相同剂量在一个人身上可能无症状,而在另一人身上可能导致严重的症状甚至致命。 有些微生物只要一个进入到人体就足以侵 入并促使疾病的发生,结核杆菌就是一个例子。 暴露居安思危除隐患 预防为主保安全 10 途径的更多信息 ( 见表 22)。 表 21 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表 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 病原体  传染因子类型 (见 表 24)  感染途径  感染性疾病发生过程 病毒性、致病性、数量、浓度、人群 中影响程度、昆虫媒介的存在  登记  生物安全办公室  感染机构  约束机构  疫 控中心 – 选择机构 规程  气溶胶风险:超声、离心 、混匀、 混合、振动  经皮风险 : 针头、注射器、玻璃吸液管、解剖刀、低温刀片 /刀等  飞溅 /溅泼风险 : 吸液管、接种环  建立一套结合安全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 遵守基本的生物安全规则  实验室、工作区域、 BSL2 或更高传染因子实验室内的设 备贴上标识  指导实验室操作和检查实验设备  用非传染性材料做尝试性试验,以测 试新的规程 /设备 人员  人员免疫  赘生物疾病  感染  免疫抑制治疗  年龄、种族、性别、妊娠  手术 (脾、胃切除 )  免疫力  后暴露预防  血清库  对安全的态度  安慰  外伤、破损皮肤、湿疹、皮炎  安全培训  以前从事生物危害的经历  技术的熟练程度  立即向生物安全负责人和生物安全办公室报告所有的暴露事件、被忽视的事件以及相关疾病的症状  调查 /核实事件 /飞溅等,以防止再 次发生 防护设备  防护:  气溶胶 可以吸入粒子直径 5181。 m  飞溅 /溅泼  锐器  个人防护设备 (PPE):  口罩 – HEPA, N99, N95,等  面部(眼、鼻、嘴)防护 面具和安 全眼镜、或盖住下颌的面罩、前面无缝外衣或实验室外衣  手套  生物安全柜  安全离心管 /转子 地点  风险组 /生物安全等级、设备  气溶胶风险  受限制的过道  基本的实验室 门、易清洁的地方、冲眼器、窗户  标签  用直接气流预防 XXX 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XXX Animal Disease Control Center 11 表 22 实验室内传染因子的传播途径 暴露途径 防护措施 黏膜: 通过飞溅或溅泼暴露眼、鼻、嘴里的黏膜 通过以下方式进行面部的预防:  戴护眼镜或面罩  在生物安全柜内或保护罩后工 作 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吸入: 由于离心渗漏、溢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吸液、混匀等而吸入了可吸入的气溶胶粒子 (直径5181。 m)。 通过以下方式避免暴露气溶胶:  在生物安全柜内工作  离心时使用密封转子或杯 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吞咽 : 口腔吸入、吃、喝、在实验室里抽烟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经吞咽产生的暴露: 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或吸烟  始终使用手工吸液  进行规范的微生物操作 经皮 :被感染过的锐器刺伤完好或破损皮肤、动物叮咬、抓伤、湿疹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皮肤破损:  用塑料制品代替玻璃制品  使用锐器要非常小心  用 后立即将锐器丢弃在坚固防漏容器内  适当限制动物  戴不易划破的手套、袖套、  用防水绷带包扎好破损皮肤并戴双层手套 接触 (间接传播 ):通过接触污染面(如凳、电话、电脑、设备把手等)的手来触摸黏膜或破损皮肤,或实验后洗手不彻底。 通过以下方式防止间接暴露:  工作台面消毒  工作后、脱去手套后总是洗手。  不要用戴手套或不戴手套的手触摸脸部(良  好的个人习惯)  实验室内不使用化妆品。 在实验室内的任何时候始终执行以下工作制度:  不在实验室内吃、喝或吸烟  工作结束后或脱去手套后总是洗手  实验室内穿戴好个人防护设备 ,离开实验室前务必脱去个人防护设备  不用口吸、始终用手工吸液  使用锐器格外小心  用合适的设备抑制气溶胶的产生 居安思危除隐患 预防为主保安全 12  对工作台面、溢出物和废弃物进行消毒 三 、 生物安全等级 国家和卫生部 、农业部 门 对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确立了从事生物危害工作对应的生物安全等级。 提供了微生物操作、实验室设备和安全设施的结合使用,以及所选的感染因子与使用推荐的四种生物安全等级的实验室操作。 以下是 14 级生物安全所要求的实验室操作、防护设备、实验室设施和传染因子的概括 (见表 23)。 表 23 推荐的生物安全等级与相应感染因子 生物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