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底前完成)。 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并定期评审、更新风险信息,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施风险分级管控,有效运行体系,实现持续改进。 6. 排查消除隐患( 2017年 5 月 15日前完成)。 针对各个风险点制订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标准和清单,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各设备设施排查范围和要求,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 ( 2017年底前完成)。 2017年 2018年,公司全面推进、深化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形成较为完善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的机制、措施更加精准、有效,公司本质安全水平显著提高,事故防范和安全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两个体系建设任务完成。 将排查出来的风险点全部录入到省、市安监局网格化监管系统,实现对风险点在线监测,同时 录入隐患排查治理信息,实时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监管。 五、职责分工 结合本单位部门机构职责修改 ,负责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并对体系建设情况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负责组织安全基础管理、危险化学品管理、区域位置和总图布置方面风险点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 控手册的编制;分析存在的问题,监督治理方案以及相应的实施工作;监督隐患的整改、防范措施、资金、期限的落实和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负责职业危害的防控和风险公告警示工作;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管控手册的审核和上报;负责两个体系建设的组织、开展、协调、监督、考核、总结工作。 具体包括安全隐患管理制度的制定,建立起全员参与、全岗位覆盖、全过程衔接的闭环管理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实现公司隐患自查自改自报常态化;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中负责组织工艺管理方面风险点的排查、风 险点统计、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管控措施和管控手册的编制。 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开展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如实记录事故隐患治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隐患,监督隐患治理方案的实施工作;每月 15 日、 30 日向公司安全环保部报送两个体系建设工作信息。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相关推荐
急预案或应急处置方案,保证从业和施救人员掌握相关应急内容。 应当与液化石油气供应单位签订安全供气合同,每次购气后留存购气凭证,购气凭证应当准确记载钢瓶注册登记代码。 三、组织机构和职责分工 县 安委会成立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 县 安委办主任 、县安监局局长 担任,副组长由 县 安监局、 县 城管局 、 县 药监局 分管负责人担任,成员由 县 安监局、 县 城管局 、 县 质监局、
eone’s way 前往,去 30) arisefrom/out of sth 因某事物而产生 31) dealwith 处理,安排,与 …做买卖 32) dowith 处置,处理,利用 33) watchover 看守,监守 34) watchout 小心,当心 35) onwatch 值班 36) in one’sopinion 以某人的观点 37) withthe help of 在
志帝国建立并颁布宪法 3 月 8日巴黎公社开始 公元 1872年 申报创刊 公元 1875年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 贝尔发明电话 公元 1881年 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开通 公元 1885年 汽车研制成功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 外国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 公元 18941895 年 中日甲午战争 公元 1894年 兴中会成立 公元 1895年 电影诞生 公元 1898年 戊戌变法开始 公元
Cu 十 FeSO4 ③ 非金属置换非金属(干态或水溶液中进行) Cl2十 2NaBr= 2NaCl 十 Br2 2F2十 2H2O= 4HF 十 O2↑ ④ 非金属置换金属(不能在水溶液中进行) ⑹ 氧化还原反应(详细讲解见《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有电子转移的 (或化合价升降的 )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反应类型,也是学习化学反应的难点。 ①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失得电子
小球。 说明钠的熔点低,且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c. “游 ”:小球 在水面上四处游动。 说明有气体生成。 d.“响 ”:有嘶嘶的响声。 说明有气体产生且剧烈。 e. “红 ”:反应后的溶液能使酚酞变红。 说明反应生成了碱。 ( 3)钠用于钛、锆、铌、钽等金属氯化物中置换出金属单质 例如: TiCl4+4Na 700~ 800℃ Ti+4NaCl ( 4) 钠 与盐反应 : 先与水反应,生成的
月 4 月 5 月 6 月 累计销 售额 预计毛利 备注 合计 出货状况调查表 (时间:日 ) 项目 平均值 极限值 出货对象数量 一日之内出货厂数 平均 最多 一日之内出货品项数 平均 最多 配送车种 吨数 车辆台数 \日 平均 最多 每车装货(出货)时间 平均 最多 出货运送点数 每一方面之出货捆包数 平均 最多 出货占用人员数 平均 最多 一日出货的总重或总体积 总重 总体积 出货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