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顶升更换支座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正式顶升 试顶完毕,在专业人员的统一指挥下千斤顶分组慢慢用力整体顶起梁体, 顶升时各组千斤顶同步上升,各顶之间以位移分级控制,开始以 3毫米为一级,每一级到位后统一停止,加专用垫块 ,检查各顶的情况,确保工作状态良好后再进行下一级顶升,如此反复。 顶升高度达到 高于支座设计高度 1520mm。 为了确保 每片梁均匀同步升高,分级逐步向上顶升过程中做好测量、记录工作,确保梁体、桥面系、支座更换维修前后一致。 工艺流程: 13 1)、按从南向北的顺序,先打开 0台油泵,将其所控制 6个 千斤顶同步上升 3mm,到位后 立即 对讲机联系油泵操作手关闭节油阀,停止加压。 2) 、 如 1步骤没有问题,按照第 1步办法,打开 1台油泵,将其所控制 8个 千斤顶 同步上升 3mm,到位后 立即停止。 3) 、 相继开动 2, 3, 4桥台处油泵,各顶升 3mm,并停止。 第一轮顶升完毕后,系统检查位移,桥梁变形,确定是否进行下一轮的顶升。 4) 、 如果桥梁未发现 异常情况,则进行下轮顶升。 如此轮番循环顶升,直至全桥上升 10— 20mm后,支座与混凝土之间留出足够工作间隙,将钢垫块塞紧。 桥梁荷载转换至钢垫块上后,即可更换支座;支座更换完成后,开始落梁, 落梁 同样分级完成。 5) 、 顶升注意事项 ( 1) 顶升关系到主体结构的安全,各方要密切配合; ( 2) 整体顶升过程中,认真做好记录工作; ( 3) 顶升 过程中,加强巡视工作, 指定专人观察整体个系统的工作情况。 若有异常,直接通知指挥控制中心; ( 4) 结构顶升空间内不得有障碍物; ( 5) 在施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结构的变形情况; ( 6) 顶 升过程中,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进入施工现场。 14 六、支座更换 支座拆除 用钢钎将支座撬活动后,人工抽出即可。 一般支座与桥顶的粘接很牢固,不易拆除,作业时备足扁铲、电镐、 手 锤、撬棍,用敲击、撬动的方法拆除。 支座安装 在支座拆除后,将桥顶支座位置找平、清理干净、吹干、按原位置铺设环氧砂浆,将支座安放就位即可。 顶升到位后,利用盖梁顶纵横线标出原有支座位置并画十字中心线,框出矩形框,确保新支座放入原有位置。 测量原有梁底钢板四角至盖梁的垂直距离,以原有支座上钢板为基 准 减去新支座厚度后,用环氧砂浆抹平支座底面,根据 计算的厚度确定环氧砂浆的厚度,然后放入新支座、落梁。 卸 载 落顶 如需环氧砼处理,则须待环氧砼达到一定强度后,进行分级落顶卸 载 ,卸载过程中,要做到同步、慢放,同时设置观察员,对梁体变化随时观测,一旦梁体出现变形等异常现象,应立即停止卸载,查明原因、消除危险后再进行卸载工作。 观测新支座工作情况 全部卸载完毕后,观测新支座工作情况,如发现个别支座变形、移位等不利情况时,应重新顶升安装。 1)、 顶升前在支座对应的位置做标记; 2)、 顶升后支座摆放位置与标记相符; 15 3)、 落顶后立即用水准仪观测桥面上部相对支 座位置的标高变化情况,支座摆放位置肉眼观测 30 分钟内不发生变化即可。 七、 顶升监测方案 本方案的监测指顶升过程中为保证桥梁的整体姿态所进行的监测,包括结构的平动、转动和倾斜。 监测贯穿于顶升全过程中。 监测目的 桥梁顶升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梁的提升,梁的纵向偏差、立柱倾斜率、伸缩缝处的板梁间隙等会发生变化。 监测部位及监测内容 1)、 桥面标高观测:桥面高程观测点用来推算每个断面的实际顶升高度。 设置桥面标高观测点使每个桥的实际顶升高度确定有依据,使顶升到位后桥面标高得到有效控制; 2)、 伸缩缝间隙观测; 3)、 立柱偏移观测。 八、 应急措施 在桥梁的顶升施工中,首先 制定安全可靠、技术可行的施工方案,确保桥梁的结构安全及施工的顺利进行,避免异常情况的发生。 但桥梁同步顶升技术含量高,有一定的风险,顶升过程中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因此针对顶升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假定某种意外情况的发生并制 16 定相应的应对措施,方能在紧急情况下有的放矢,及时正确的处理问题。 液压设备故障处理措施 1)、泵站由于断电等原因不能正常提供动力:千斤顶具有自锁功能,关闭截止阀可由千斤顶内部的压力来支撑系统应用。 2)、千斤顶不能正 常提供压力:事先多预备千斤顶和垫块,可先用垫块支撑,然后由液压工程师维修或者更换千斤顶。 3)、千斤顶压力异常处理:部署专人看管液压系统压力部分,发现问题立即报告主控人员,由主控操作人员决定是否关闭截止阀,如果问题严重,应停止整个系统,解决具体事宜后,再行开机调试。 九 、质量保证措施: 质量目标 分项工程验收合格率 100%; 交工验收评分值 95 分以上; 竣工验收评分值 90 分以上。 质量保证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1)、 “质量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成立以项目经理为首,总工和施工技术、质检、材料供应、 中心试验室等部门负责人和有关人员参加的 TQC质量管理小组。 应用 TQC中的 PDCA方法实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