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第三版)卢秉恒期末复习内容摘要:

基准面 2)夹紧力作用方向应使所需夹紧力最小 3)夹紧力作用方向应使工件变形尽可能小 夹紧力作用点确定的原则: 1)夹紧力作用点应落在支承元件或几个支承元件形成的稳定受力区域 2)夹紧力作用点应落在工件刚性好的部位 3)夹紧力作用 点应尽量靠近加工表面 典型夹紧机构: 斜楔夹紧机构、螺旋夹紧机构、偏心夹紧机构 斜楔夹紧机构的特点: 1)有增力作用,但不大 2)夹紧行程小。 斜角越时自锁性越好,但夹紧行程越小 3)结构简单,但操作不方便 螺旋夹紧机构的特点: 1)结构简单,自锁性好,夹紧可靠 2)扩力比大 3)夹紧行程不受限制 4)夹紧动作慢,辅助时间长,效率低 各类机床夹具: 车床夹具 平衡块的作用:消除回转不平衡引起的振动 铣床夹具 对刀装置的作用:确定刀具相对夹具定位元件的位置 钻床夹具 钻套的形式:固定钻套、可换钻套、快换钻套 、特殊钻套 钻套的作用: 1)提高刀具刚度,防止钻头引入后引偏; 2)有利于 提高被加工孔的尺寸、形状、位置精度; 3)有利于降低表面粗糙度; 4)由于不 需划线和找正,因而可显著提高生产率。 定位误差分析: PPT 产生定位误差的两个原因: 基准不重合误差和基准位移误差。 基准不重合误差: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不重合 基准位移误差:定位副制造不准确,使得定位基准相对于夹具的调刀基准发 生位移而产生的定位误差 定位误差的计算题: 计算定位的两种方法: 1)公式法, Δ dw=Δ jb+Δ jw 2)极限法 例题 1: 底面 3 与侧面 4 已加工好,现需加工顶面 2 和台阶面 1。 解析:工序 1:加工顶面 2。 定位面为底面和侧面,调刀基准是与底面 3 相接触 的定位平面,定位基准和设计基准为底面 3,均与调刀基准重合,加工时,使刀 具调整尺寸与工序尺寸一致, C=H177。 \u9651XH(对一批工件,可视为常量)。 此时的 定位误差 △ dw=0 工序 2:加工顶面 1 时,定位面为底面和侧面,定位基准为底面 3,与调刀 基准一致,设计基准为顶面 2,定位基准 与设计基准不重合。 即使本工序刀具以 底面为基准调整绝对准确,无加工误差,仍会由于上道工序 1 加工顶面 2 时,使 顶面 2 在 H177。 \u9651XH 范围内变动(针对一批零件而言),导致加工尺寸 A177。 \u9651XA 变 为 A177。 \u9651XA 177。 \u9651XH,此误差为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引起。 此时的定位误差 △ dw=177。 \u9651XH。 (即:将定位基准到设计基准间的尺寸称为联系尺寸,则基准不重 合误差等于联系尺寸的公差。 ) 例题 2: 求工件用 V 型块定位时的定位误差计算。 工件直径为 d(0,Δ d),在 V 型块上定位铣平面,加工表面的工序尺寸有三种不同的标注方式: 1)要求保证上母线到加工面的尺寸为 H1,即设计基准为 B,如图 a 2)要求保证下母线到加工面的尺寸为 H2,即设计基准为 C,如图 b 3)要求保证轴心线到加工面的尺寸为 H3,即设计基准为 O,如图 c 1)尺寸 H1的定位误差(图 a) 此时设计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为 B1B2 ,即定位误差: 2)尺寸 H2的定位误差(图 b) 此时设计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为 C1C2,即定位误差 3)尺寸 H3的定位误差(图 c) 此时设计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为 O1O2,即定位误差: 注意:定位误差合格的标准: △ dw≤ 1/3△ 公差 第二十章 机械制造质量分析与控制 (制造质量 =加工质量)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