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自评报告内容摘要:

研究生 13 % 本科 2 % 学位结构 博士 3 % 硕士 10 % 学士 2 % 职称结构 正高 3 % 副高 2 % 中级 10 % 高级职称比例为: % 经过几年的建设,已建成一支能基本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师队伍。 此外为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几年来,共聘请 2 位工程一线的技术专家为学生授课、指导学生的认知及生产实习。 从学生反馈情况看,教学效果良好。 本专业的所有教授、副 教授都能为本科生上课,而且承担着主干课程。 总体来看,本专业教师队伍 虽能 基本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但 存在以下问题: ( 1) 在教师的知识结构方面仍有不足, 大部分教师为原来的大学物理教师转为专业教师, 本硕博均为本专业的教师还没有,这对专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还需要通过引进的办法来解决。 ( 2)本专业教师的职称、学历比例存在不足, 高级职称 人数偏低,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偏低。 ( 3)本专业教师人数偏少,基本上每个教师一门专业课,如出现教师进修学习、出差等情况,该门课程无人替代,这对学科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 4) 本专 业教师 教学任务繁重,且具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在教师的个人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鉴于本专业师资上的现状 以及本专业 高学历教师引进上的困难,建议学校在本专业人才引进上予以倾斜,引进本专业的硕士生 , 通过学校培养攻读博士学位,解决本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 提高本专业高学历教师的比例。 由于本专业是新办专业, 且多数教师是由大学物理教师转行而来,因此 本专业的所有教师 在准备课程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认真履行 着 教师职责,将主要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工作中。 在承担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 本专业教师还能主动利用空 余时间 进行科学研究,并能将自己的科研资源向学生开放,主动带领高年级同学从事科学研究, 并能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去。 至目前为止,已有 9 位教师带领 20 余 名学生从事科研工作,占本专业教师的 60%。 近 3 年中, 本专业教师 共承担 省级教改项目一项, 校级教改课题 9 项,占教师总数的 %。 三、 专业基础条件 通过多年的努力,本专业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局的较好成绩, 基本能够满足本专业实验教学的需要,教学大纲要求的实验项目能够 100%开出。 本专业实验分室见表 3。 表 3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室 序号 实验分室名称 1 polysun 软件实训室 2 光伏工程实训室 3 风光发电实训室 4 太阳能制冷实验室 5 太阳能利用技术实训室 6 热物性测量实验室 7 染料敏化电池实验室 8 热工基础实验室 9 光伏基础实验室 10 太阳能采暖实验室 11 太阳能检测实验室 12 太阳能干燥实验室 13 光热工程实训室 除本专业实验室外, 另有部分与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共用的实验室,如光源特性测试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等。 此外还设有学生创新制作实验室,为本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方便。 为了加强实 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与 6家企业签订了协议,为学生的认知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提供保障。 但在实习基地建设过程中也经过会碰到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比较对口的企业不乐意接受实习生,而能够去的企业又不怎么对口;企业的情况经常会变,而学校教育规律相对较稳定,这会产生矛盾;实习的经费问题难以解决。 这些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今后的教学中有待逐步解决。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本专业 的前身是光信息科学与 技术(太阳能利用方向)。 该专业方向是在连云港市新能源行业协会的建议下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及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立的, 在初办本专业时,我们深入相关高校、企业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制定了 2020 年版的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不断地听取有关专家、企业及学生的意见, 2020 进行了修订。 2020 年为申报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重新制定了培养方案,专业获得教育部批准后,为响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试点工作, 2020 年又重新制定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 2020 年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再一 次做了修订,现以形成了相对较为科学、合理,并且符合实际的培养方案。 本专业 的培养目标是: 培养学生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坚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新能源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着重掌握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光伏技术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具有进行太阳能利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和生产管理能力。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除公共基础课外,主要分 四 大模块: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和实践环节。 由于新能源利用包括诸多学科领域,仅太阳能利用就可以分为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光伏技术等多个利用方向,因此,在 设计该专业培养计划时,必须在 兼顾各利用方向的前提下又要有所侧重,协调好各利用方向所需的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以及专业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本着“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确定各利用方向应开设的课程 ,且所有课程都有规范的教学大纲。 下图 为本专业课程群模块。 在实践环节中,从基本的元器件的认知、基本工具的使用、基本测试方法 、到 系统设计、安装与调试,再到 学生的创新设计活动,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上手快、后劲足的应用型人才。 为执行“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本专业共实践性课程 的学分 已 占 总学分的%,符合培养目标的需要。 2020 年修订的本专业培养计划中,本专业基础教育平台有 13 门课程,专业教育平台共有课程 21 门,其中 实践性课程 的学分已 占 总学分的 %,符合 “ 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的需要。 由于本专业是新建专业,适合于本科教学的专业教材较少,因此在教材选取上不同于其他成熟的专业。 目前本专业基础课及专业主干课程中, 能选用的教材都选用 获省部级以上奖励或同行公认优秀教材, 其余依靠自编教材解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