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铁路路基沉降观测方案内容摘要:

定层(最好为基岩),并与沉降仪总长一致。 孔口应平整密实。 安装前先在孔底灌浆,以便固定底端锚板,安装时锚杆朝下,法兰沉降板朝上,注意要用拉绳保护以防止元件自 行掉落,采用合适方法将底端锚板压至设计深度。 每个测试断面埋设完成后,位移计引出导线用钢丝波纹管进行保护,并挖槽集中从一侧引出路基,引入坡脚观测箱内。 一般埋设完成后 3~ 5 天待缩孔完成后测试零点。 观测路堑换填基底沉降或隆起变形埋设在换填基底面,表面应平整密实;观测路基本体变形按设计断面图埋设。 四、观测技术要求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 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 6 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 时间 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 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单位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 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与边桩的位移量,当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 10mm/天或边桩水平位移大于 5mm/天、竖向位移大于 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 177。 ,读数取位至 ;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 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177。 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177。 ″ 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不低于下表的规定 观 测 阶 段 观 测 频 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每天填筑量超过 3层时 1次 /每填筑 3层 沉降量突变 2~ 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 3天 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 第 1个月 1次 /周 1个月以后 1次/ 2周 无砟轨道铺设后 第 1个月 1次/ 2周 第 2~ 3个月 1次/月 3个月以后 1次/ 3月 实际工作进行时,观测时间的间隔还要看地基的沉降值和沉降速率。 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 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 路基施工各节点时间(包括路基堆载预压土前后、卸载预压土前后、运梁车架桥机通过前后、基床表层施工、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轨道板精调以及铺轨时间)应具有沉降观测数据。 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五、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原则 过渡段应考虑线路纵向平顺性和不同结 构物差异沉降的观测和评估,桥涵两端的过渡段、路隧过渡段及堑堤过渡段均需进行沉降观测。 不同结构物距起点 1m 处、 10m、 30m 处分别设置观测断面。 每个横向结构物每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沿涵洞轴线设路基观测断面。 每个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路堤和路堑分界处设置观测断面,观测点设置参照路堤。 横向结构物顶面埋设一根剖面沉降管,具体要求详见设计文件。 剖面沉降管 基层表层基层底层路堤本体级配碎石掺3%~5 %水泥桥台桥头搭板1:2 纵断面示意图 桥头搭板路堤剖面沉降管 平面示意图 测量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参考路堤设置 观测技术要求 沉降精度与频次等技术要求同路基要求。 六、元器件保护要求 架子队成立专门小组,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