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总结版内容摘要:
自己的想象去对待规则 2 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 7 岁),特点: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赞成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3自律道德或主观主义阶段( 7— 12 岁)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法研究道德发展,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品德发展理论。 三种水平 发展阶段 心理特征 一 前习俗水1 惩罚定向阶段 只从表面行为看行为后果的好坏,盲目服从权威,旨在逃避惩罚 平( 9岁以下) 2 寻求快乐定向 只按行为后果能否带来需求的满足以判断行为的好坏 二 习俗水平(9—15岁 ) 3 好孩子定向 寻求别人认可,凡是成人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 4 权威定向 遵守社会规范,认为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改变的 三 后习俗水平( 15 岁以后) 5 社会契约定向 了解行为规范是为维护社会秩序而经大众同意所建立的,只要大众取得共识,社会规范是可以改变的 6 普遍的伦理原道德判断以一个 人的伦理观念为基础,个人的伦理观念用则定向 于判断是非时具有一致性与普遍性 24)青少年品德心理的特点 : 1 逐渐从他律变成自律,伦理道德已经开始形成 2 处于动荡性向成熟性的过渡 25)学生品德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发面。 1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知识的掌握是道德认识形成的前提,道德信念的确立是道德认识发展的关键,道德评价能力是道德认识发展的标志。 2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对学生开展道德认识教育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情感 /提供榜样的具体形象和生动事例,引起情 感上的共鸣 /真情感化,激发和保持学生的道德情感 3加强学生道德意志的锻炼 4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训练 26)青少年品德不良产生的原因 : 1 客观因素: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 2 主观因素: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 /意志力薄弱 /好奇心强,盲目模仿 /偶然失足到养成不良习惯 27)青少年品德不良的矫正 : 1 学校应尽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端正办学思想,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应从小重视孩子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教育培养,不能只盯着孩子的分数 3青少年自 身应加强主体意识的培养,培养自己的识别、抵制能力不盲目从众 4社会各方面都应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清除有不良影响的坏风气,为他们创造适合其年龄特征的精神食粮,加强社区教育,促进教育社会化 28)学习困难的特征 : 1 智力都是正常的 2 存在思想品德比较落后或学业成绩不良,甚至两者兼而有之 3上述两方面的问题不是由于生理缺陷造成的,也不是环境教育剥夺的结果,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及本人主观原因所致 4学习困难学生需要特殊的督促、辅导和帮助 29)学习困难的类型 :暂时学习困难学生,能力困难学生,动力困难学生,整体困难学生。 学习困难的产生原因 : 1 认知因素(知识背景贫乏) 2 人格因素(倾向性,世界观,价值观) 3人际关系(师生同学关系) 4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 30)学习困难的辅导 : 1 引导学习困难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习困难学生不善于自我评价、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因而容易降低学习目标,放弃坚持不懈的学习努力,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形成恰当的自我意识。 2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之源,始终坚持三个相信的教育理念,即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争取成功的潜能,相信 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老师帮助下获得成功。 3 帮助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感。 让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到成功感,成为激励学习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4 激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学生追求知识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基础,引发学习困难学生的求知欲,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5讲究教育教学方法。 为了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教学方式又要讲究教学方法。 6创设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进步的环境。 学习困难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四章 感知与感觉(认知过程) 1)感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 事物个别属性 的反映。 事物的个别属性是指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最简单的物理属性,感觉不可靠。 感受性 的大小是用感觉 感觉阈限 的大小来度量的。 2)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作 差别阈限。 3)1834 年,韦伯开辟了对最小可觉差的新研究,提出心理学中的第一个自然“定律” —— 韦伯定律。 这一定律被描述成刺激之间的最小可觉差与标准刺激强度比值是恒定的。 4)感 受性的变化规律 (感觉的规律):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后象 是指当前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要保持短暂时间的现象 2 感觉适应。 视觉适应包括 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当人们从光亮处来到暗处,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了一段时间开始分辨出物体的轮廓,约 40 分钟后,周围的一切更加清晰,这叫 暗适应。 而当人们从暗处来到光亮处,刚开始会觉得目眩,看不清周围的东西,约 3分钟以后视觉才能恢复正常这叫 明适应 3 感觉对比 (鹤立鸡群) 4感觉的发展。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 象,不同感觉的相互代偿 5)视觉辨别物体细节的能力叫 视敏度。 听觉器官对声波的反应表现 为音高、音强和音色。 颜色 有三个 基本的特性 色调、明度、饱和度。 6)人眼对色光混合而产生的视觉现象 遵循互补律、间色律、代替律。 7)知觉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 整体 的反映 (比感觉更高级,反映问题深刻可靠 ))知觉的种类 :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空间知觉包 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 8)错觉 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会产生的 某种固有倾向 的 歪曲知觉。 错觉产生的原因: 1 客观环境的变化 2 有机体自身特征的 影响 3 各种感觉的相互作用(例度日如年,一日三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错觉现象 通常反映了知觉系统对于标准知觉环境的某种特殊的 适应性。 9)知觉的特性: 1选择性、在一瞬间不可能同时感知所有的事物,而总是有选择的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2 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3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和经验对感知事物理解和领会,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直觉的理解性。 4 恒常性、当知 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10)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 ,它是有预定目的的、有计划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 高级形式的知觉是观察 ) 11)观察力 是一种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是多种 感知觉的综合。 12)中学生观察力 的表现:目的性强、准确迅速、长期坚持、正面理解。 13)根据 刺激来源于有机体外部还是内部 ,分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14)为什么把事物当做整体来看( 知觉的组织原则 ):邻近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原则、好图形原则、同域原则。 第四章 感觉与知觉 1)感觉过程 包括三个主要环节:①对感受器的刺激过程②传入神经的活动③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质的活动,从而产生感觉经验 2)感觉是知觉的区别 : ①感觉是介 于心理和生理之间 的活动,知觉是以生理机制为主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②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则是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属性、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整体的反映 ③从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看,感觉是单一分析器活动的结果。 而知觉则比感觉复杂,它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对复杂刺激物或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分析综合 的结果。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 : ①对象和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就越让你故意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反之亦然。 ②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 运动的物体容易成为知觉的对象。 ③知觉的选择性也受到知觉者的需要、兴趣、爱好以及知识经验的影响。 4)中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根据青少年观察力发展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如下方式: ①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可以向不同年级的学生提出难以不等的观察训练要求。 ②明确观察任务。 观察的效果决定于观察任务明确到何种程度。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 点和知识水平,预先提出明确的观察任务。 ③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教师还应。心理学总结版
相关推荐
,深受学生的喜爱 任职院心理专干和学办主任以来,她承担了每年该学院 600 余名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线教学,教学效果良好。 她能够按照国家有 关文件精神,制定教学大纲,选用优秀教材,编写教案和讲义,收集大量教学案例和视频,亲自制作课件,上研讨课,听优质课,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在学校课程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2 自获得心理咨询师的从业资格后,她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亲 力亲为
率和心律。 2. 观察是否有 P 波, p 波的形态、高度和宽度如何。 3. 测量 p 一 R 间期、 Q—T 间期。 4. 观察 QRS 波形是否正常,有无 “漏搏 ”。 5. 观察 T 波是否正常。 6. 注意有无异常波形出现。 三 ) 监护有创压力 1)设定压力测量。 插入压力电缆;准备冲洗溶液冲洗
会创造 、 追求真知,全面提高青少年一代素质。 各级给类学校要 针对当前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学生自立自理能力 和 心理承受能力 较 差 , 缺乏艰苦磨炼 等 实际情况, 要把对学生自理 自律教育,作为落实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培育目标的基础来抓。 一 要 加强学生的自我服务性教育,如料理自己的生活, 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具与衣物,清洁 和 美化自己的学习、生活 环境 , 轮流 值日, 3
的; (七)对反映意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八)其他违反党务公开工作有关规定,且不按要求整改的。 第五条 对违反有关规定的科室和个人,按以下办法追究责任: (一)情节轻微、影响较小的,对直接责任人给予告诫或批评教育,并限期改正。 (二)影响正常工作、给党员群众造成损失的,对部门或单位提出批评并限期改正;对有关责任人给予通报批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取消其当年评先评优资格。 (三)情节严重
、温度和压力等显示出来,让学生在非常有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接受了有关的知识, „„。 当然,课程整合,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整合。 二、 二、提高师生 素质 首先, 信息化时代的 教师 必须有更高的 素质。 信息化时代的 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 教育 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 教师 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 其次,从 学生 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