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担 3 担16 举例说明比较优势( 6) 与前面提到的比较优势定义一致性: “ 如果一国生产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低于其它国家,该国则在该生产上有比较优势 ”。 由上表可知,中国生产 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 1担棉花,生产 1担棉花的机会成本是 1担大米。 印度生产 1担大米需要放弃 3担棉花,生产 1担大米机会成本为 3担棉花;生产 1担棉花仅需要放弃 1/3担大米,所以生产 1担棉花机会成本仅为 1/3担大米。 中国大米生产的机会成本( 1担棉花)低于印度( 3担棉花),在大米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印度棉花生产机会成本( 1/3担大米)低于中国( 1担大米),在棉花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17 举例说明比较优势( 7) 由于各自具有比较优势,双方仍然可以通过专业化和贸易获得利益。 仍假设两国消费者对于大米和棉花的偏好,使各自国内两种产品消费数量相等。 在封闭条件下,中国把 100亩土地资源在两种产品上平分,生产和消费了 300担棉花和 300担大米;印度则将 75亩土地用来生产大米,25亩生产棉花,最终产量为 75担大米和 75担棉花。 18 举例说明比较优势( 8) 这时贸易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可能性,可用两阶段生产调节和贸易作用来演示。 第一阶段是生产分工和专业化,两国依据各自比较优势调整各自生产结构。 中国把更多土地运用到它具有比较优势的大米生产上,产出结构变成 450担大米 /150担棉花;印度不再生产大米,专门生产它具有比较优势的棉花,产出提高到 300担。 第二阶段通过贸易,中国出口100担大米而进口 200担棉花,印度则进口 100担大米并出口 200担棉花。 结果两国分别消费了 350担大米 /棉花和 100担大米 /棉花,都超过了封闭状态生产和消费可能性。 中国 印度第一阶段 (专业化)大米 75 亩 X 6 担 / 亩量 = 4 5 0 担 0 亩棉花 25 亩 X 6 担 / 亩量 = 1 5 0 担 100 亩 X 3 担 / 亩 = 30 0 担第二阶段 (交换)大米 350 担大米 (出口 10 0 担大米) 100 担大米 (进口 10 0 担大米)棉花 350 担棉花 (进口 20 0 担棉花) 100 担棉花 (出口 20 0 担棉花)19 贸易条件( 1) 一个国家用国内产品所能交换得到的国外产品的数量比率被称为贸易条件。 1担大米交换 2担棉花的贸易条件对中国是有利的:没有贸易交换,利用本国土地生产,放弃 1担大米只能换来 1担棉花。 如果贸易条件变成 3担棉花交换 1担大米,对中国更为有利。 事实上,这一贸易条件将使贸易带来的全部利益都流向中国。 印度不再从贸易中获得好处,但也没有因为贸易而遭受损失,因为这时它通过用 3担棉花交换 1担大米,与通过减少国内生产 3担棉花来获得 1担大米,贸易收益与国内生产机会成本正好相等。 相反,当贸易条件变成 1担大米交换 1担棉花时,贸易利益全部被印度占有。 20 贸易条件( 2) • 由此可见 , 贸易虽可能使参与双方都获得利益 , 然而双方获利多少 , 则可能因为贸易条件不同而变化。 在我们的事例中 , 大米和棉花交换比例在 “ 1比 1”与“ 1比 3”之间变化时 , 中国和印度都将能获得不同程度的利益。 如果超出上述比例数范围 , 则会使一方受到损失。 互利贸易可能性取决于贸易条件的变化范围 ,超过这一范围 , 互利条件会被破坏。 21 要素秉赋理论( 1) –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 建立在单个要素生产效率国别比较基础上。 20世纪初期,瑞典经济学家赫克切尔和俄林( Heckscher and Ohlin)要素禀赋理论,重新表述比较优势理论。 – 要素禀赋( factor endowment)指一国(或地区)实际拥有的要素总量和结构。 某种生产活动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它们能否比较密集地利用该国相对丰裕的要素,取决于它们生产成本比例是否与该国要素结构相一致。 越是能密集利用一国丰裕要素的生产项目,越具有比较优势;反之,越是需要密集投入一国相对稀缺要素的生产项目,则越是缺乏比较优势。 22 要素秉赋理论( 2) – 这一理论的 贡献在于,它从要素结构层面进一步 解释了比较优势的来源。 由于可以对基本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的相对丰裕程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