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信访工作心得体会五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心中有正气,才能坐得稳、行得正、走得远,才能讲党性、顾大局、敢担当。 必须始终牢记 “ 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 ” 的人生信条,坚持 “ 做人坦坦荡荡,做事踏踏实实,为官清清白白 ”。 面对复杂的人情世故,面对各种诱惑,不动心、不动摇,抵歪风、树正气,不摆花架子,不搞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勤奋工作,实实在在地干事,永葆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本色。 二要显 “ 豪气 ”。 “ 舍我其谁 ” ,这是信访干部在困难和问题面前的豪迈精神。 信访工作是天下第一难的工作,更是考验领导干部能力的试金石。 干部能力强不强,作风硬不硬,关键看困难之时、危难之处的表现。 越是最困难、最危险、最棘手,越能考验干部、成就干部。 对待棘手问题,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拿出一种 “ 亮剑 ” 的精神,一股动真碰硬的狠劲,顶住压力,迎难而上。 任何成绩的取得,没有敢于冒险的精神、勇于担当的豪气,推动工作就是一句空话。 面对困难和挑战,作为领导干部,要迎难而上,不能有丝毫退缩。 要挺身而出,不能有丝毫逃避。 要全力以赴,不能有丝毫懈怠。 三要鼓 “ 勇气 ”。 一个没有勇气担当的领导干部,不可能为群众排忧解难,成就一番事业,也不会成为一个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群众认可的干部。 当前,凸显的矛盾纠纷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居高不下的信访总量拷问着信访部门的能力,信访干部没有迎难而上、无畏无惧的勇气,就不可能在工作推进中赢得主动。 古人云: “ 在其位,谋其政。 ” 关键是要敢于承担责任,需要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 纷繁复杂、接踵而至的各类纠纷和矛盾,给信访工作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如果没有勇气突破思想固化的藩篱,信 访形势彻底扭转就会成为空话。 当前,征地拆迁、城乡建设、体制改革、环境污染、涉军信访、物业管理等信访案件,涉及多方利益,新旧矛盾交织,多发集体上访。 面对这些尖锐矛盾,我们必须果断出手,毫不犹豫,彻底化解,维护稳定。 四要增 “ 底气 ”。 打铁还需自身硬,铁肩才能担道义。 信访干部不注重学习积累,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 底气需要成熟的心态涵养,更需要过硬的本领来支撑。 只有 “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 的积累锤炼,注重研究分析,吃透情况,把握政策,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决策本领,才能铸就敢于拍板、处事果 断的“ 底气 ” ,才能形成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的 “ 底气 ”。 【篇四】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力度的不断增大,大力破除各方面的体制机制弊端,我国社会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开创了新局面。 党的十九大报告庄重宣告我们党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 如何应对十九大后新时代下的新挑战,扎实做好信访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保驾护航,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下信访工作的特点 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却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我国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 这种变和不变的存在,都会导致新时代新的信访问题会层出不穷、纷繁复杂,呈现新的特点。 (一)信访主体多元化。 随着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深化改革进入 “ 深水区 ” ,社会深层次矛盾的逐渐暴露,信访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触及的利益群体将不断增多,上访的主体从过去的弱势群体和下岗职工逐渐扩伸到拆迁户、涉军群体、三峡移民、环境受害者、涉众型经济犯罪受骗者等各类群体。 (二 )信访诉求求衡化。 随着近 40 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变化,在近年来信访人员的信访诉求早有体现。 大多数信访人的诉求已从过去企业改制、征地拆迁、农民工工资等利益受损方面,逐渐演变为要求棚户区改造、环境保护、提高待遇等要求利益均衡的方方面面。 (三)信访人员组织化。 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微信等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使用,极大方便信访人员抱团取暖,信访人员组织化程度越来越明显。 尤其在集体访中,根据利益程度和利害关系明显存 在分工,部分核心位置人员在幕后担负组织、策划和安排人员上访,而非核心人员则被安排在台前,冲在一线。 (四)信访行为激烈化。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这种法治的规范与信访人员自身文化习俗观念的冲突,极易引发信访人用激烈对抗行为来表达诉求,进而采取集体越级上访、拉横幅、喊口号、堵路、闯会场、围堵办公场所、新媒体发帖炒作等越轨行为反映诉求。 (五)信访调处复杂化。 一方面,信访人员反映的问题绝大多数都很现实,且涉及到自身利益,他们也带有极强的目的性, 要求为其解决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