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内容摘要:
多,运行成本非常高。 适用范围 综合处理适合省内地方经济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并能实现分类 收集 运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或拟建多种处理设施的地区。 生活垃圾 可燃垃圾 堆肥 /发酵 焚烧 有机垃圾 图 55 综合处理 工艺流程图 其他垃圾 卫生填埋 16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 根据安徽省农村人口、地域情况,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可参考下表 51。 表 51 生活垃圾处理技术选择参考表 地区 村 镇 距离 /公里 地 区 淮北平原 江淮 丘陵 皖西山区 长江圩区 皖南山区 一类 ≤ 30 卫生填埋 、焚烧、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发酵 卫生填埋焚烧、堆肥 卫生填埋焚烧、 堆肥、 发酵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发酵 卫生填埋 、 焚烧 、 堆肥 卫生填埋、堆肥 、焚烧 、发酵 二类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发酵 卫生填埋 、焚烧、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发酵 > 30 卫生填埋 、堆肥、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发酵 卫生填埋 、 堆肥、焚烧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发酵 三类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堆肥、 焚烧 四类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焚烧 、堆肥 > 30 卫生填埋 、焚烧 卫生填埋 、 焚烧 卫生填埋 、 堆肥 、焚烧 卫生填埋 、 焚烧 卫生填埋 、 堆肥 、焚烧 注: ① 表 中 距离表示 乡镇 收集(转运)站 到 末端处理设施的距离。 ② 表中卫生填埋、焚烧 等 是指市县或乡镇按照国家标准规范建设,符合环保要求的设施。 ③ 如果距离较近的乡镇将垃圾收集后合并处理,应根据合并后的人口选择处理技术。 17 第 六 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 及 处理 系统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 运输模式确定需要考虑村庄人口密度、乡镇道路状况及 村庄垃圾收集站(点)至市 /县或集中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的 运输距离等因素。 垃圾直接运输模式: 运输距离 为 小于 10 公里 时, 根据村庄人口密度不同, 宜采用 定点收集 /直接运输(简称“直运模式”)。 定点收集又可分为“站点收集 /直接运输”和“定点集装箱收集 /直接运输” 两种主要形式。 ( 1) “站点收集 /直接运输”模式 : 以收集站 (房) 为基础,将收集的垃圾直接运往末端处理设施。 站点 服务半径以 200m 左右为宜; ( 2) “定点集装箱收集 /直接运输”模式 : 以固定位置的垃圾收集容器(通常是垃圾集装箱)为基础,将收集的垃圾直接运往末端处理设施。 定点收集的 服务半径以 400m 左右为宜。 垃圾转运模式: 当垃圾实际运输距离大于 10 公里 时,且运量较大时,宜采用转运模式运输垃圾。 垃圾转运又可分为 “一级转运”(简称“转运”)模式和“二级转运”模式。 ( 1) 运输距离大于 10 公里 、小于 30 公里 时,宜采用“一级转运”模式 , 经过乡 镇垃圾转运站压缩中转后,将垃圾送末端处理设施处理 ; ( 2) 当垃圾实际运输距离大于 30 公里 时,宜采用“二级转运” 或者“一级转运” 模式运输垃圾。 两种 技术路线 分别 如下 : ① 人工、人力车或收集车将垃圾由产生源送至 村垃圾 收集站(点) —— 乡 镇垃圾 转运站 —— 县城 /城市 垃圾 转运站 —— 末端 垃圾处理 设施 ; ② 人工、人力车或收集车将垃圾由产生源送至村垃圾收集站(点) —— 县城 /城市垃圾转运站 —— 末端垃 圾处理设施。 18 农村生活垃圾收处理设施、设备 家庭垃圾桶 农村家庭应配置垃圾桶,日常产生的垃圾贮存在桶内,禁止随意堆放和丢弃。 农村家庭垃圾桶应经济、耐用、美观,垃圾桶材质应具有较好防腐、阻燃性能,可选用高密度聚乙烯或不锈钢材质。 鼓励利用 无渗漏 废旧油漆桶、水桶作为垃圾桶。 图 61 家用垃圾桶(高密度聚乙烯材料) 图 62 油漆桶、水桶资源利用作为垃圾桶 19 垃圾桶配置数量详见下表 61。 表 61 农村家庭垃圾桶数量配置表 地区 垃圾桶数量 垃圾未 分类地区 1 只,盛放混合垃圾 分类 焚烧处理地区 3 只,盛放 可回收物、 可燃垃圾和其他垃圾 填埋处理地区 2 只,盛放 可回收物、 混合 垃圾 堆肥处理地区 3 只,盛放 可回收物、 可堆肥垃圾 和其他垃圾 注:① 实施垃圾分类地区的和大件垃圾可不设垃圾桶收集,由村民自行存放,专 业公司 定期收集。 ② 有害垃圾产生量较小,因此应集中收集,村庄按照 1 只 /200 人标准 设立收集点, 配置专用收集桶,集镇按照 1 只 /50 户标准配置 ,有害垃圾不得混入其他垃圾中。 ③ 对于 采用 末端 综合 处理工艺的地区,可以适当增加分类垃圾桶配置数量。 公共垃圾桶 家庭未单独配置垃圾收集桶的村庄,可以配置公共垃圾桶收集 用于农村 /集镇 生活垃圾的收集。 公共垃圾桶应采用标准垃圾桶, 村庄可选用 120 升 ,集镇可选用 120 升 或240 升。 公共垃圾桶配置标准 村庄 :按照 每 5户配置 1 组 ; 集镇 : 居住 小区按照 每栋楼的单元入口配置 1组 ; 沿街商铺按 每 10户配置 1 组。 实施 分类的地区, 每组 公共垃圾桶的配置数量应与分类相适应。 图 63 公共垃圾桶 20 公共场所废物箱 村庄内公共设施、集市、车站、停车场及活动广场出入口等 处附近应设置废物箱。 废物箱应卫生、耐用、美观,并应能防雨、抗老化、阻燃、防腐。 废物箱应有明显标识并易于识别。 集镇和村庄 公共设施、停车场等活动广场按 300500 平方米 设置一处。 集镇 主要街道两侧的废物箱按如下要求配置 : ( 1) 商业、金融业街道: 80 米 150 米 ; ( 2)集镇主干道、次干路 : 150 米 300 米 ; ( 3)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 300 米 500 米。 图 64 不锈钢废物箱 图 65 钢木结构废物箱 垃圾收集房 垃圾收集房应选址在村庄交 通较好地段,方便收集车辆定期收集,其标志应清晰、规范、便于识别。 农村 垃圾收集房的服务半径不超过 200 米 ; 集镇 垃圾收集房的服务半径不超过 100米。 采用混合收集的 收集房 占地面积不宜小于 5平方米 ; 采用分类收集的 收集房 占地面积不宜小于 10 平方米。 每个自然村必须至少设置一处垃圾收集房。 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垃圾收集房的形式, 外形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或用其他方式垃圾收集设施替代垃圾收集房。 21 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的地区,垃圾房内应考虑分类储存的需要设置分隔间。 如果采用大型垃圾桶或垃圾箱替代收集房, 应增加大型垃圾桶或垃圾箱的数量,以满足分类收集的需要。 放置垃圾桶(箱)的地方宜采取防雨措施 和污水收集池。 图 66 垃圾收集房 图 67 以垃圾桶替代收集房 图 68 以垃圾箱替代收集房 22 表 62 村庄垃圾收集房数量配置表 村庄类型 收集房数量(座 /处 /只) 一类 1 二类 12 三类 2 四类 ≥ 2 注: ① 乡镇建成区垃圾收集房按服务半径 不超过 100 米 ; ② 村庄村民分布散落的可适当提高收集房配置数量。 生活垃圾收集站 村庄人口数量超过 5000 人时或乡镇建成区垃圾 产量超过 4 吨 /日 同时小于30吨 /日 时, 对于以收集功能 为主 的收运站 ,到末端处理设施 运距 在 10 公里以内 时宜 按照收集站设置 ; 对于以转运功能为主, 收转产量超过 30 吨 /日, 运距 在 10 公里以 外 时 , 宜 按照 垃圾 转运站建设,具体参见《安徽省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导则(试行)》。 收转量超过 4吨 /日同时小于 10吨 /日时, 宜 采用 非 压缩式工艺; 收转量超过 10 吨 /日同时小于 20 吨 /日时, 宜 采用压缩式工艺或者非压缩式工艺; 收转量超过 20 吨 /日同时小于 30 吨 /日时,宜采用压缩式工艺。 采用人力收集,收集站的服务半径最大不宜超过 1公里 ,采用小型机动车收集,服务半径不宜超过 公里。 收集站宜设置在村庄或乡镇建成区市政设施较完善、方便环卫车辆安全作业的地方。 收集站应密闭且设置给排水设施,并 宜 有除臭设施。 收集站设计规模可按式 61计算。 Q=n*q/1000 (式 61) 式中: Q 生活垃圾收集站转运能力,吨 /日; n 生活垃圾收集站服务范围内人口数量,人(农村人口等于户数乘以每户人口,农村每户人口最大取 5 人,最小取 3人;集镇建成区人口为常驻人口 +流动人口); 23 q — 生活垃圾人均产生量, 千克 /日 (农村取 /日 ,乡镇取 千克 /日。 夏季或节假日取上限,其他时期取下限)。 收集站建设标准 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站 建设标准应参考《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标准》(建标 154)和《安徽省乡镇生活垃圾转运站工程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导则》 (试行) 执行。 收集站外形应美观,并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飘尘、噪声、臭气、排水等指标应符合 当地 相应的环境保护标准。 表 63 生活垃圾收集站建设相关指标 类 型 Ⅰ类 Ⅱ类 Ⅲ类 备注 收集量( 吨 /日 ) 2030 1020 410 设备形式 压缩式 非压缩式 或压缩式 非压缩式 建筑面积指标 ( 平方米 ) 站 房 50120 50100 ≤ 80 管理间及休息间 2030 1520 ≤ 15 投资估算 (万元) 压缩式 6080 5060 4050 非压缩式 —— 2540 2030 建设工期(月) 压缩式 ≤ 6 ≤ 6 ≤ 3 非压缩式 —— ≤ 5 ≤ 2 注: ① 收集量指标中Ⅰ、Ⅱ类含下限值,不含上限值;Ⅲ类不含上限值; ② 建筑面积指标中同类设施中,规模大者取上限,规模小者取下限,在此区间内的规模宜采用内插法进行测算;其他功能设施(如附属建式公厕、垃圾分选区等)建筑面积另计; ③ 投资估算不包括 收集、转运 车辆购置费用、征地拆迁费用及分选、公 厕、景观与站外工程等其他辅助功能建设投资;对环保有特殊要求的或涉及软地基处理、半地下结构等特殊情况可适当调整费用。 24 图 69 单机位 垃圾收集站 图 610 双机位垃圾收集站 图 611 智能垃圾压缩设备 —— “以车代站” 25 生活垃圾收运设备 垃圾收集车 垃圾收集车应选用密闭性好、经济实用的车辆,推行垃圾分类地区的收集车内设置隔板,可收集两种以上分类垃圾,实现一车多用。 图 612 分类垃圾收集车 图 613 不分类垃圾收 集车 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长江圩区等道路平坦村庄宜选用人力或电动收集车,皖西山区、皖南山区等道路起伏较大宜选用机动收集车。 垃圾收集车的数量需要与村庄生活垃圾收集和 道路清扫 保洁人员数量一致,生活垃圾采用分类收集处理的地区,垃圾收集车应。安徽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
相关推荐
; 2. 脱氮效果也难再进一步提高,内循环量一般以 2Q 为限,不宜太高; 3. 进入沉淀池的处理水要保持一定浓度的溶解氧,减少停留时间,防止产生厌氧状态和污泥释放磷的现象出现,但溶解氧浓度也不宜过高,以防循环混合液对缺氧反应器的干扰。 适用范围 适合 一类 、二类 村落。 ( SBR) 工艺介绍 SBR 是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 的简称,是一 种按间歇曝气方式来运行的活性污泥污水处理技术
二、根据《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的规定,应对下列建筑在施工和使用期间进行变形测量: (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 (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 ( 3)加层、扩建建筑; (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场地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 ( 5)需要积累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建筑; ( 6)设计图纸要求进行变形观测的建筑。 三
点击确定按钮,系统提示采购单提交成功。 如图所示: 点击“返回” ,在已提交采购单列表里 能看到已提交的采购单。 已提交的采购单不能删除、修改,只能查询相关的采购单信息。 如 下 图 所示 : 10 采购药品明细 在功能导航栏 下的“采购管理” “采购药品明细” 中,可以查看已 提交的采购单信息。 如 下 图所示: 为了方便查询, 根据订单状态 将订单 分为 未确认、已确认、无 法配送、已配送
三、根据已 知 的两面视图 补 画出第三面视图。 ( 20 分) 四、 根据轴测图画出立 体的三视图,尺寸数 字 直接在轴测图上量取。 ( 15 分) 五、标注尺寸,尺寸数 字按 1: 1 在图上量,取整数。 ( 12 分) 六、在指定位置将 主视图改画成全剖视图。 ( 10 分)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机 械 制 图 考试试卷( 4)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 选择题。 (将正确的视图
0 平方米,入库检验区的位置和尺寸如图 15。 图15入库检验区位置图(4)存储区规划设计 存储区是货物在库保管的区域,应根据货物的特性、货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货物的出入库频率来规划设计。 amp。 1 存储区库内布局这里将用 ABC 动态布局法对存储区进行布局。 ABC 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其原理在于,在任何复杂的经济工作中,都存在“关键的少数和一般的多数”这样一种规律。 在一个系统中
输距离及装卸作业条件是决定甩挂运输经济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 , 当两点之间的运输距离较短 , 而车辆装卸作业时 间较长时 . 车辆到达装卸点之后 , 需要停歇较长时间等待装卸 , 在这种运输条件下进行甩挂运输则可以减少牵引车的停歇时间 , 才有必要进行甩挂运输。 因此 , 甩挂运输的经济效果取决于两点之间的运行距离以及两端的装卸作业速度。 甩挂运输站场 甩挂运输和以往的运输方式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