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土量,使混凝土量达到既不影响施工,也不造成材料的浪费。 混凝土运输:混凝土从搅拌站到施工现场要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并在运输过程中,匀速搅拌,以保证进场混凝土的和易性,(根据气温宜控制在 ~ 1h 之内)。 混凝土运输到场后,应充分搅拌后再卸车,不允许任意加水,混凝土发生离析时,浇筑前应二次搅拌,已初凝的 混凝土不应使用。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4 混凝土浇筑、振捣: 墙体浇筑混凝土前,在底部接槎处先浇筑 5cm 厚与墙体混凝土成份相同的水泥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 用铁锹均匀入模,不应用吊斗直接灌入模内。 第一层浇筑高度控制在 50cm 左右,以后每次浇筑高度不应超过 1m;分层浇筑、振捣。 混凝土下料点应分散布置。 墙体连续进行浇筑,间隔时间不超过 2h。 当采用平模时或留在内纵模墙的交界处,墙应留垂直缝。 接槎处应振捣密实。 洞口浇筑时,使洞口两侧浇筑高度对称均匀,振捣棒距洞边30cm 以上,宜从两侧同时振捣,防止洞口变形。 振捣: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宜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 倍,一般应小于 50cm,门洞口两侧暗柱要振捣密实,不得漏振。 每一振点的延续时间,以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达到要求,避免碰撞钢筋、模板、预埋件、预埋管、外墙板空腔防水构造等,发现有变形、移位,各有关工种相互配合进行处理。 墙上口找平:混凝土浇筑振捣完毕,将上口甩出的钢筋加以整理,用木抹子按预定标高线,将表面找平。 拆模养护:常温时混凝土强度大于 1MPa,冬期时掺防冻剂,使混凝土强度达到 4MPa 时拆模,保证拆模时。 墙体不粘模、不掉 角、不裂缝,及时修整墙面、边角。 常温及时喷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7d,浇水次数应能保持混凝土湿润。 质量标准 符合 混凝土施工质量检验标准 (Ⅱ )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5 成品保护 不得任意拆改模板的连接件及加固螺栓,以保证模板的外形尺寸准确。 混凝土浇筑、振捣至最后完工时,要保持甩出钢筋的位置正确。 应保护预留洞口、预埋件及水电预埋管、盒等。 应注意的质量问题 墙体烂根:支模前在每边模板下口抹找平层,找平层嵌入模板不超过 1cm,保证模板下口严密。 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 5cm厚砂浆或减石子混 凝土。 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 洞口移位变形:浇筑时防止混凝土冲击洞口模板,洞口两侧混凝土应对称、均匀进行浇筑、振捣。 模板穿墙螺栓应紧固可靠。 墙面气泡过多:采用高频振捣棒,每层混凝土均要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混凝土与模板粘连:注意清理模板,拆模不能过早,隔离剂涂刷均匀。 质量记录 材料(水泥、砂、石、外加剂等)出厂合格证、试验报告。 混凝土试块试验报告及强度评定。 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 隐检、预检记录。 其它技术文件。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6 钢筋工程 依据标准: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20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20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 2020 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 成型钢筋:根据设计图纸要求的规格尺寸,预先加要成型钢筋。 拉筋和支撑筋:采用双层钢筋网片时,在两片钢筋间应绑拉筋和支撑筋,以便固定上下左右钢筋间的距离。 :采用 20~ 22 号火烧丝。 工具:钢筋钩子、撬棍、钢筋扳子、绑扎架、钢丝刷子、粉笔,尺子等。 作业条件 检查钢筋的出厂合格证,按规定作力学性能复试,当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等特殊情况,还需作化学成分检验。 钢筋应按现场施工平面图中指定位置堆放,平放时应垫平,垫木应上下对正。 钢筋外表面如有铁锈时,应在绑扎前清除干净,锈蚀严重侵蚀断面的钢筋不得使用。 、规格、数量等,合格后方可使用。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7。 弹 好墙身、洞口位置线,并将预留钢筋处的松散混凝土剔凿干净 质量标准 符合 《 钢筋加工质量检验标准 (I) 》 、 《 钢筋安装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 成品保护 ,如碰动应按设计位置重新固定牢靠。 应保证预埋电线管等位置准确,如发生冲突时,可将竖向钢筋沿平面左右弯曲,横向钢筋上下弯曲,绕开预埋管。 但一定要保证保护层的厚度,严禁任意切割钢筋。 模板板面刷隔离剂时,要保护好绑扎成型的钢筋,严禁污染钢筋。 各工种操作人员不准任意蹬踩钢筋,掰动及切割钢筋。 质量记录 钢筋出厂质量证明书或试验报告单。 钢筋力学性能试验报告。 钢筋在加工过程中,发生脆断、焊接性能不良和机械性能显著不正常的,应有化学成分检验报告。 钢筋焊接试验报告。 钢筋隐蔽验收记录。 钢筋分项工程质量检验评定资料。 模板工程 依据标准: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8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 GB503002020 《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20 《高层建筑混凝土技术规程》 JGJ3 2020 施工准备 材料及主要机具: :紧固螺栓、穿墙螺栓、防水穿墙拉杆螺栓。 :早拆柱头,早拆支撑体系。 :水质隔离剂。 工具:活动(套口)扳子、水平尺、钢卷尺、托线板、轻便爬梯、脚手板等。 作业条件: : 确定所建工程的施工区、段划分。 根据工程结构的形式、特点及现场条件,合理确定模板工程施工的流水区段,以减少模板投入,增加周转次数,均衡工序工程(钢筋、模板、混凝土工序)的作业量。 确定结构模板平面施工总图。 在总图中标志出各种构件的型号、位置、数量、尺寸、标高及相同或略加拼补即相同的构件的替代关系并编号,以减少配板的种类、数量和明确模板和替代流向与位置。 确定模板配板平面布置及支撑布置。 根据总图对梁、板、柱等尺寸及编号设计出配板图,应标志出不同形号、尺寸单块模板平面布置,纵横龙骨规格、数量及排列尺寸;柱箍选用的形式及间距;支撑系统的竖向支撑、侧向支撑、横向拉接件的型号、间距。 预制拼装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19 时,还应绘制标志出组装定型的尺寸及其与周边的关系。 :在进行模板配板布置及支撑系统布置的基础 上,要严格对其强度、刚度及稳定性进行验算,合格后要绘制全套模板设计图,其中包括:模板平面布置配板图,分块图、组装图、节点大样图、零件及非定型拼接件加工图。 轴线、模板线(或模边借线)放线完毕。 水平控制标高引测到预留插筋或其它过渡引测点,并办好预检手续。 模板承垫底部,沿模板内边线用 1﹕ 3 水泥砂浆,根据给定标高线准确找平。 外墙、外柱的外边根部,根据标高线设置模板承垫木方,与找平砂浆上平交圈,以保证标高准确和不漏浆。 设置模板(保护层)定位基准,即在墙、柱主筋上距地面 5~8cm,根 据模板线,按保护层厚度焊接水平支杆,以防模板水平位移。 柱子、墙、梁模板钢筋绑扎完毕;水电管线、预留洞、预埋件已安装完毕,绑好钢筋保护层垫块,并办完隐预检手续。 : ,条件允许时应设拼装操作平台。 ,所有卡件连接件应有效的固紧。 柱子、墙体模板在拼装时,应预留清扫口、振捣口。 组装完毕的模板,要按图纸要求检查其对角线、平整度、外型尺寸及紧固件数量是否有效、牢靠。 并涂刷脱模剂 、分规格放准。 施工工艺 柱模板安装工艺: 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20 : 搭设安装架子→第一层模板安装就位→检查对角线、垂直和位置→柱箍加固→安有梁口的柱模板→全面检查校正→加固体系就位、检查。 : 先将柱子第一层四面模板就位组拼好,每面带一阴角。 使模板四面按给定柱截面线就位,并使之垂直,对角线相等。 用钢管做成柱套箍固定,楔板到位。 以第一层模板为基准,以同样方法组拼第二、三层,直至到带梁口柱模板。 用 U 形卡对竖向、水平接缝反正交替连接。 在适当高度进行支撑和拉结,以防倾倒。 对模板的轴线位移、垂直偏差、对角线、扭向等全面校正,并安装定型斜撑,或将一般拉杆和斜撑固定在预先埋在楼板中的钢筋环上,每面设两个拉(支)杆,与地面呈 45176。 以上述方法安装一定流水段的模板。 检查安装质量,最后进行群体的水平拉(支)杆及剪刀支杆的固定。 将柱根模板内清理干净,封闭清理口。 : 单片 预组拼柱组拼→第一片柱模就位→第二片柱模就位用角模连接→安装第三、四片柱模→检查柱模对角线及位移并纠正→自下而上安装柱箍并做斜撑→全面检查安装质量→群体柱模固定。 : 单片模板,一柱四片。 组拼时相邻两块板的每一孔都要用 U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21 形卡卡紧。 大截面柱模设圆型龙骨时,用钩头螺栓外垫蝶形扣件与平板边肋孔卡紧。 设空腹方钢龙骨时,用定型钢卡与平面板边胁长孔卡紧。 模板组拼要按图留设清扫口,组装完毕要检查模板的对角线、平整度和外形尺寸,。基础及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相关推荐
SS (。 ) 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 ,使水泥浆液在高压下渗透、充填和挤密 ,与沉渣、泥皮、桩周和桩端土体发生物理化学固结 ,增大了土体和桩端的强度 ,改变了桩的 受力类型 ,提高了桩侧摩阻力和端阻力 ,从而提高了单桩的承载力。 直接法:静力荷载试验 ; 桩的动测方法 间接法:理论计算 ; 经验公式 ; 原位测试(静探、标贯、旁压) 、极限荷载和容许荷载。 根据沉降 — 荷载曲线( SP
第二章:柱下独立扩展基础设计 第一节:独立基础尺寸确定 1. 由于第二层土层厚度较深且土质较好,同时地下稳定水位为 — ,故初步拟定基础持力层取为第二层土,假定深度为 d=.。 (以标高 为基准线),如上图。 2. 基础底面尺寸确定 基础底面尺寸应根据持力层土的承载力确定。 现持力层为粉质黏土层, 根据规范经验公 式: af = akf + b . .(b2)+ d . m .()
若将 (29)、 (36)式中桩长 L 改成为缺陷至桩顶的距离 Lri,则 (29)、 (36)式就变为上海市工程建设 规范《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 DGJ08—218—2020)中 ()式,即: 式中: Lri——缺陷至桩顶的距离 (m); ——缺陷桩相邻波峰之间的频率差平均值 (Hz); C——n根完整桩纵波速度的平均值 (m/s), n≥5。 在这里应说明的是:注脚符号 i
的事故 判别依据 (Ⅰ Ⅴ )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 危险级别 现有控制措施 备注 L E C D 91 B 未按由 上而下、先外后里顺序拆除建(构)筑物 物体打击及 倒塌 Ⅴ 6 15 45 2 安全操作规程、检查 92 B 拆除建筑物时,数层同时作业 物体打击及 倒塌 Ⅴ 6 15 45 2 安全操作规程、检查 93 B 拆除建(构)筑物时,人员站 在不稳固的部位上 高处坠落 Ⅴ 3 1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