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常见名词解释内容摘要:

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 9 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 10 小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63%的地震烈度,即众值烈度,又称多遇地震。 11 中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10%的地震烈度,又称为基本烈度或设防烈度。 12 大震指该地区 50 年内超越概率约为 2%3%的地震烈度,又称罕遇地震。 13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动力计算方法,用地震波作为底面运动输入,直接计算并输出结构随时间而变化的地震反应。 14 延性是指构件和结构屈服后,具有承载能力不降低或基本不降低、且有足够塑性变形能力的一种性能。 15 柱轴压比:柱的轴压比定义为柱的平均轴向压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 抗震 1 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构造运动使深部岩石的应变超过容许值,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底面振动。 2 地壳深处发生岩层断裂、错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3 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震中邻近地区称为震中区,地面上某点至震中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4 当震源岩层发生断裂、错动时,岩层所积累的变形能突然释放,它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四周传播 ,这种波就称为地震波。 5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在一定点震动的强烈程度。 6 一个地区的基本烈度是指该地区在今后 50 年期限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超越概率为 10%的地震烈度。 7 抗震设防烈度:是指按国家规定的权限批准作为一个地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 8 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9 在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的松砂和粉土在地震作用下,土颗粒之间有变密的趋势,但因孔隙水来不及排出,使土颗粒处于悬浮状态,形成如液体 一样这种现象称为土的液化。 10 加速度反应普:所谓加速度反应普,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一定的地面运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体系自振周期的变化曲线。 11 单质点弹性体系:是指可以将结构参与振动的全部质量集中于一点,用无质量的弹性直杆支承于地面上体系。 12 地震系数 k 是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之比 13 动力系数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最大加速度之比。 14 地震影响系数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 15 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 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 16 主振型的正交性,是指这样一种性质:即两个不同的主振型的对应位置上的质点位移相乘,再乘以该质点的质量,然后将各质点所求出的上述乘积作代数和,其值等于零。 17 鞭端效应:震害表明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他们的震害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 这是由于突出屋面的这些建筑的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反应随之增大的缘故。 18 折算质量:在计算多质点体系基本频率时,用一个单质点体系代替原体系,使这个单质点体系的自振频率与原体系基本频率相等或相近。 这个单质点体系 的质量就称为折算质量。 19 顶点位移法:将结构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