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作社申报和实施财政项目主体待遇,完善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扶持政策 , 支持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发展。 四是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 取消注册资本限制,放宽准入条件,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 “先照后证 ”,加快农业企业发展。 合理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支持苎麻、香椿、糯稻等加工型龙头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精深加工,开发新产品, 14 打造名牌产品。 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 地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集群集聚发展。 积极支持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紧密对接,加快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示范区。 鼓励龙头企业领办农民合作社,推行 “合作社 +基地 +农户(家庭农场) ”“龙头企业 +合作社 +基地 +农户 ”“大园区 +小业主 ”等经营模式,建立 “入股分红 +保底分红 +利润分红 ”等分配机制。 三、 强化科技支撑。 制定并实施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向苎麻、糯稻、香椿等特色产业基地派出科技人员驻村指导特色产业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 100余人次。 实施了技术 扶贫行动,从县农林局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中选派 70 名中高级农林技术人员深入全县 70 个贫困村开展一对一技术扶贫行动,指导贫困村发展产业。 加强“四新”示范,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物质、新模式,川苎 8号在全县种植面积 85%以上,川苎 11 号达 10%以上,苎麻冬套蔬菜种植面积达 6万余亩;红油香椿巴山红在全县占到80%以上,香椿矮化种植面积达 2 万亩;糯稻全面推广适宜精深加工的糯优 1 号、 2 号等优良品种。 四、强力招商引资。 积极参与西博会、西洽会、农博会等各种展会,大力宣传推荐我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引 进各种社会资本和企业参与我县农 15 村产业融合发展。 先后引进台湾宝岛农业参与东柳休闲农业示范带建设,引进浙江企业参与白茶产业发展,引进内江企业大双马村发展大棚蔬菜 等。 五、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一是 积极开展 “农超对接 ”、 “农校对接 ”,鼓励和支持大型流通企业在居民小区延伸布局农产品平价超市,建立社区菜市场或菜店,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医院、餐饮企业等对接,建立长期产销合作关系。 二是 依托西博会、渝洽会、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川货全国行等各种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契机,为参展业主免费提供展位、 免费搭建展示展销平台、补助交通食宿费等,积极组织农民专合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广泛推介 品牌农产品,提高品牌影响力,拓展销售市场。 三是 积极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积极培育本地电子商务企业,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发展,目前美联电子商务局集聚区已初步成型,入住企业 38 家,农产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远销国内外。 四是 鼓励和支持冷链升级改造,新建冻库及购置冷链物流车辆,发展冷链物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 六、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化建设。 大力实施 “科技兴农 ”战略,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院县合作机制,将科技服务拓展到产前、产 中、产后各个环节。 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推进科技人员到田间、科技培训到村组、科技服务到农家,为创建名、精、优、新农产品品牌打下坚实基础, 16 坚持标准化生产,严格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 以创建 “名、精、优、新 ”农产品品牌为战略方向,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积极争创品牌,加强农产品商标注册和品牌认证。 对新认定或评为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商标的企业、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一定的奖补支持。 第三章 县委 政府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出台的政策 17 县委、县政府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并提出 “品牌引领、龙头带动、基地支撑、农民共富 ”的工作思路,突出特色农业建设,以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为特征,强力推动农业转型发展。 为此,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政策: 一、 出台了《关于建设 “西部特色农业示范县 ”的意见》、《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 “千斤粮万元钱 ”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 二、 出台了《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七条措施》,对企业用水用电、贷款贴息、品牌奖励、项目倾斜、人 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支持。 三、 出台了《 县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七条措施》,在土地流转、设施大棚建设、规模化发展产业、农业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 四、 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市场准入、鼓励企业集聚发展、鼓励创新发展、鼓励科技创新、新产品研发、品牌建设、示范创建、鼓励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了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奖补资金支持。 第四章 取得的成效 18 一、 产业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我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 156 万亩以上,油料播种面积在 25 万亩 以上;已建成以石河片区为核心的优质苎麻基地 5 万亩,全县达 22 万亩;建成以姚市乡为核心的常年蔬菜基地 万亩,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 万亩以上;建成以二郎、竹北为核心的香椿基地 6 万亩,全县达 10 万亩;建成了以 “ 月华、东柳 ” 为核心的优质糯稻示范基地 3 万亩,全县达 15 万亩。 二、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不断增强。 目前,全县共培育农业产业化市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 17家,其中国家级 1 家,省级 5 家,带动农户 23 万户,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利润 8200 万元;经工商注册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50 家,其中省级示范专 合组织 11 家,市级示范 6 家,带动农户 18 万户,各类专合组织实现销售收入 亿元,带动农户 18 万户;创新培育家庭农场 30 家。 三、 农业 知名 品牌不断增多。 目前,全县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整体认定,累计创建农产品地理标志 3 个、中国驰名商标 1 个、四川省著名商标 3 个、达州市知名商标 16 个,四川名牌 7 个、绿色食品 16 个、无公害农产品 20 个,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证 33 个。 四、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创新。 我县 进一步完善推广“龙头企业 +农户”、“龙头企业 +农民专合组织 +农户”、“龙头企业(农民 19 专合组织) +基地 +农户”等产业发展模 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等带动主体在适度规模经营、投入品、农业设施、生产技术、产品质量等方面标准化发展的作用,倡导和推广带动主体更多承担自然和市场风险,带动主体和农户利益共享的新机制、新模式,让广大农户在多个环节分享更多收益。 ( 一 )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 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大力 实施订单农业, 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实行“保底收购”, 对农户种植的优质糯稻,在市场价格低于保护价时,则按合同签订的保护价收购,在市场价格高于合同订单保护价时, 就按高出市场价的 2%5%收购,并实行年终二 次返利,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农户种植优质糯稻比种植常规杂交稻也大幅增收: 2020 年,直接带动农户 3 万户、 10 万多人, 10 万亩优质糯稻基地实现糯米收入 亿元,增加纯收入 6500 万元,户平均增加纯收入 2200 元,人 均增收 650 元。 实现了糯稻基地内 2100 人脱贫致富。 ( 二 ) 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专合组织 +基层组织 +农户”的经营模式。 合作社以优质水果苗木和技术入股,农户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村级组织以在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协调服务入股的方式,成功探索出合作社、村级组织、农户以14: 6: 80 利润再分配机 制,合作社占利润的 14%,农民占 80%,村级组织占 6%, 盛产期 每亩产值 达 3000 元,合作社、村级组织、果农年纯收入分别达 112 万元、 46 万元、 640 万元。 20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成功案例: 21 一粒糯米醪糟香 十万农户奔小康 四川东柳醪糟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糯稻产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一、第一产业糯稻基地建设方面 为满足公司生产所需优质原料,带动农户持续稳定增收,公司与农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2020 年,公司在 县的双拱镇、石河镇、月华镇 、东柳乡、莲印乡、清水乡、朝阳乡、庙坝镇、欧家镇等 23 个乡(镇) 80 多个村建立糯稻产业带,糯稻原料生产基地规模达 10 万亩,涉及 3 万户农户、 10 万多人从事糯稻生产,建立现代农业、创新农户增收模式,致富一方农民。 在发展糯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