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区和建筑物通信设施设计规范内容摘要:

电缆出入的地方 , 且便于施工和维护 . 避开高温、高压、 电磁干扰严重、 腐蚀严重、易燃易爆、低洼等严重影响交接箱安全的地方 . 交接箱的选用 , 应符合下列要求: 接续元件宜为卡接式或旋转卡接式等定型产品 . 箱内列号自左至右 , 线序自上而下 , 应有明显标记 . 设 有跳线 、 穿线环或埋线架 . 11 有电缆固定装置和便于上线的支架或托板 . 能防雨 , 且通风良好 . 电话 通信配 线 设计 电话通信配 线应 以 交接配线 为主 , 辅以 直接配线 和自由配线 , 不宜采用复接配线 . 交接配线宜采用一级交接配线 , 在临近局所 范围内的服务区 可采用直接配线或自由配线 . 自由配线方式用于全色谱全塑电缆的配线线路 . 交接设备容量应根据本期工程配线区的范围、进入 交接设备的 终 期电缆总容量 (主干 5 年 、配线 10 年)及 一定的备用量 及电缆芯数的使用率 (宜为 60%~ 90%) 确定 . 交接设备在总容量的确定时还应能满足多个电话 经营 商的电缆交接 需要 , 一般宜为进入交接设备终期电缆总容量的 2~ 3 倍进行配置 , 并结合交接设备的标称容量系列确定 . 交接设备总容量 应为 用户配线 容量的 ~ 倍 . 交接设备 宜按配线电缆一次到位 , 主干电缆一次建设满足 35 年 , 分期到位的原则确定安装 容 量 . 交接区和配线区的范围 及 容量 确定 , 应符合下列要求: 根据小区的范围、用户分布密度 , 可设立一个或多个交接区 . 每 600~ 1000 户可设一个固定交接区 . 交接区的 地理 界限应整齐 , 宜选择明显的 边界 , 如道路、绿地 、小区边界 带等 . 交接区的划分 及容量 , 应 考虑到 最终接入 交接箱 的主干 电缆的标称容量 (一般为400 对、 600 对、 800 对、 1000 对、 1200 对等几档)及交接箱容量系列 , 并便于今后调整扩充线路 . 根据近期预测 , 引入主干电缆在 100 对以上 的机关 , 事业单位 、公共建筑园区 可单独 或结合附近的用户组成 设置 一个 交接区 . 根据交换局 至 设计区域 的距离和用户密度 , 交接区的最佳收容用户数宜为1003300 户 . 配线区的划分 , 高层住宅楼宜以独立建筑物为一个配线区 , 其他建筑物宜以 100对为基本单元划分配线区 , 并应考虑用户密度 , 便于用户配线 . 装有电话用户交换机 或设置市话远端模块局 的建筑物内及所辖范围用户 宜单独 设置 配线区 , 并 在适当的场地设置 配线设备 . 12 4. 3 .4 配线电缆的 铜芯 线径 选用应满足传输指标 (用户电缆线路的传输损耗小于 )的要求 , 采用 ~ , 特殊情况下采用 mm 线径 . 全塑电缆 外护 套接续宜采用热可缩套管;电缆芯线接续应采用接线模块或接线子 卡接方式 , 不得使用扭绞接续 . 4. 4 综合布线系统 设计 4. 4. 1 建筑物 或建筑群 内综合布线系统按照 GB/T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 4. 4 .2 住宅建筑内家居布线系统楼层配线箱至住户 家居 信息配线箱 , 楼内交接箱或总配线设备至楼层配线箱;别墅住宅的 户外(户内)配线箱至住户 家居 信息配线箱 的线缆容量 应 满足电话和数据业务需要 , 应一次布放到位 . 4. 4. 3 住户 家居信息配线箱至 户 内 各类信息业务信息插座的 对绞电缆应一次布放到位 . 4. 4 .4 住户 家居 信息配线箱宜 靠近暗管入户一侧 嵌入式安装 , 箱体大小应满足配线模块和其它信息设施 安装及发展的需要 . 4. 4 .5 配线设备之间 , 配线设备与信息插座之间采用对绞电缆时的长度不应大于 90m. 13 5.建筑物内 通信管线设计 通信暗配 管设计 暗配线管网 (简称暗配管 )应由电缆竖井、电缆暗管、电缆线槽、室内嵌式通信电 缆、电( 光 ) 缆分线 设备 、用户 通信 引入线 缆 暗管、过路箱 (盒 )和 信息 出线盒等组成 . 暗配管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按建筑物的 平面、结构 和规模确定一处或多处进线 . 暗配线管网应与配线 线路、线缆引入及 建筑 物布局 协调 设计 , 有利于布管 , 也易于组网 . 多层建筑物宜采用暗管敷设 ;高层建筑物宜采用电缆竖井与暗管敷设相结合的方式 . 每 一建筑单元 (或门 )宜设置独立的暗配线管网 . 分线箱至用户的暗管不宜穿越非本户的其他房间 , 如必须穿越时 , 暗管不得在其房内开口 . 一般 每户设置引入暗管 , 户 内各室之间宜设置 户内暗管 , 便于调节 电 话机 或计算机 安装位置 . 暗管管材和管径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线 缆的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 PVC管 . 直线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 50~ 60%, 弯曲管的管径利用率应为 40~ 50%. 敷设用户 引入线 缆 的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硬质 PVC 管 . 穿放绞合电话线的管子截面利用率应为 20~ 25%, 穿放多对电话线或 综合布线 4对对绞电缆 或 4芯及 4芯以下光缆 的管子截面利用率应为 25~ 30%. 暗配线管网主要配线器材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室内嵌式通信 线 缆分线箱的规格应按 线 缆条数、容量和有无接头等确定 , 其箱体尺寸还应根据墙体的材料、厚度等因素选择 , 为了解决宽带业务的接入 , 也可在分线箱内预留安装接入 通信 设施所需的空间位置 . 箱体宜符合表 的规定 . 表 室内嵌式 通信电缆分线箱规格表 14 嵌装尺寸 (mm)(长 宽 深 ) 接线对数(对) 280200120 10~ 20 650400120 30~ 50 650400120 50~ 100 900400120 100~ 200 注:过路 箱 的箱体尺寸按邻近的分线箱规格选取 . 过路盒和电话出线盒的内部尺寸宜 采用 80 8060 ( 50、 40)(长 宽 深 , 单位: mm) . 出线盒 宜采用嵌 入式安 装电话机插座或综合布线 8 位模块式通用插座 . 安装在电缆竖井内的 分线设备 , 宜采用室内电缆分线盒 . 电缆竖井宜单独设置 , 其宽度不宜小于 600mm, 深度宜为 300~ 500mm. 电缆竖井的外壁在每层楼都应装设 丙级 防火操作门 , 门的高度和安装位置应考虑缆线在竖井上、下引出时不被阻挡 . 电缆竖井的内壁应设电缆 梯 架 或线槽 , 每层楼的楼 板孔 洞口 布完线缆以后 , 空余与缝隙部位 应采 用 防火 材料加以封堵 . 电缆竖井也可与其他弱电 线 缆 综合考虑设置 . 电缆竖井 、 室内嵌式通信电缆 、光缆 分线箱、过路箱(盒) , 宜设置在建筑物的公共部位 , 便 于安装和维修 . 其操作门(口)的形式、色彩宜与周围环境协调 . 暗管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暗管直线敷设超过 30m 时 , 暗管中间应加装过路箱 (盒) . 暗管弯曲敷设时 , 其路由长度应小于 15m, 且该段内不得有 S 弯 . 连续弯曲超过两次时 , 应加装过路箱(盒) . 暗管的弯曲部位应安排在管路的端部 , 管路夹角不得小于 90186。 . 线 缆暗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管外径的 10 倍 , 引入线暗管弯曲半径不得小于该管外径的 6 倍 . 在易受电磁干扰影响的场合 , 暗管应采用钢管并 良好 接地 . 暗管穿越沉降缝或伸缩缝时 , 应作伸缩或沉降处理 . 暗配管部件的安装高度直符合下列要求: 室内嵌式通信电缆分线箱和过路箱的安装高度 , 宜为底边离地 500~ 1000mm. 通信 出线盒和过路盒的安装高度 , 宜为底边离地 300mm. 如采用 地面 式 通信 出线 15 盒时 , 其盒面应与地面平齐 , 宜设置在人行通道以外的隐蔽处 . 暗管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 , 应符合表 的 规定 . 表 暗管与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表 电力 线路 压缩 空气管 给水管 热力管 (不包封) 热力管 (包封) 煤气管 平行净距 150 150 150 500 300 300 交叉净距 50 20 20 500 300 20 注:采用钢管时 , 与电力线路允许交叉接近 , 钢管应接地 . 通信暗配线设计 建筑物内暗配线宜采用直接配线方式 , 规模较大时也可采用交接配线方式 . 建筑 物内 系统 暗配线电缆应采用铝塑综合护套结构的全塑电缆 . 分线设备的接续元件宜为卡接式或旋转卡接式等定型产品 . 用户电话引入线宜采用 或 铜芯 线径的多对电话线 . 在改扩建工程中暗管敷设确有困难时 , 楼内配线电缆和用户电话线可利用明线槽、吊顶、地板、挂镜线、踢脚板等在其内部布设 . 建筑物内综合布线系统线缆的选用与敷设 应符合 GB/T50311《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相关条款规定 . 管 线 其 他 最 距 小 净 距 mm 相 互 关 系 16 6. 设备间及进线间和交接间 设计 功能 要求 . 设备间为安装建筑物智能化系统设备 、信息通信设施 的场地 . 本规范设备间是指 设置 配线设备 的场地 ; 进线间为建筑物外部通信和信息管线的入口部位 , 也是入口设施和建筑群配线设备 所 安装的场地;交接间为安装交接设备 的 场地 . 6. 1 .2 .设备间、进线间和交接间所 需面积 不应小于 10m2, 或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 场地 还应满足 3~ 5 家 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通信业务 安装设备 的需要 . 工艺要求 设备间 、进线间和 交接间的设置从配线考虑应尽量靠近线缆入口和网络接口处 . 设备间 位置选择 应符合下列规定: . 设备间宜处于 建筑物 干线子系统的中间位置 , 并考虑主干缆线的传输距离与数量 . 设备间宜尽可能靠近建筑物线缆竖井位置 , 有利于主干缆线的引入 . 位置宜便于设备接地 . 进线间 和交接间 宜靠近外墙和在地下设置 , 应与布线系统垂直竖井沟通 , 以便于缆线引入 . 配线 场地 环境 条 件应符合下列规定: 室 内 温度宜 保持在 10~ 35176。 C 之间 , 相对湿度应保持 20%~ 80% , 或由安装的通信设备要求确定 . 应防止 有害气体集体 ( 如 氯、碳水化合物、硫化氢、氮氧化物、二氧化碳等) 侵入 , 并应有良好 的 防尘措施 , 尘埃含量限值宜符合表 的规定 . 表 6. 2.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