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应用技术规程jgj内容摘要:

joint) 补偿混凝土填充层、上部构造层和面层等膨胀或收缩用的构造缝。 第 条 铝塑复合管 (polyethylenealuminum pound pipe) 内层和外层为交联聚乙烯或聚乙烯、中间层为增强铝管、层间采用专用热熔胶,通过挤出成型方法复合成一体的加热管。 根据铝管焊接方法不同,分为搭接焊加对接焊两种形式,通常以 XPAP 或 PAP 标记。 第 条 聚丁烯管 (polyebutylene pipe) 由聚丁烯- 1 树脂添加适量助剂,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通常以 PB 标记。 第 条 交联聚乙烯管 (cross linked polyethylene pipe) 以密度大于等于 ,添加适量助剂,通过化学的或物理的方法,使其线型的大分子交联成三维网状的大分子结构的加热管,通常以 PEX 标记。 按照交联方式的不同,可分为过氧化物交联聚乙烯( PEXa)、硅烷交联聚乙烯( PEXb)、电子束交联聚乙烯( PEXc)、偶氮交联聚乙烯( PEXd。 ) 第 条 无规共聚聚丙烯管 (polypropylene random copolymer pipe) 以丙烯和适量乙烯的无规共聚物 ,添加适量助剂 ,经挤出成型的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 PPR 标记。 第 条 嵌段共聚聚丙烯管 (polypropylene block copolymer pipe) 以丙烯和乙烯嵌段共聚物 ,添加适量助剂 ,经挤出成 型的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PPB 标记。 第 条 耐热聚乙烯管 (polyethylene of raised temperature resistance pipe) 以乙烯和辛烯共聚制成的线性中密度乙烯共聚物 ,添加适量助剂 ,经挤出成型的一种热塑性加热管。 通常以 PERT 标记。 第 条 黑球温度( black globe temperature) 由黑球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数值,习惯上也称实感温度。 第 条 发热电缆( Heating cable) 以供暖为目的、通电后能够发热的电缆,通常由发热导线、绝缘层、接地屏蔽层和外鞘等部分组成。 第 条 发热电缆地面辐射供暖( Heating Cable floor radiant heating) 将外表面允许工作温度上限为 65℃ 的发热电缆埋设在地板中,以发热电缆为热源加热地板,以温控器控制室温或地板温度,实现地面辐射供暖的供暖方式。 第 条 发热导线( heating conductor) 发热电缆中将电能转换 为热能的金属线。 第 条 绝缘层( Insulation of a cable) 发热导线之间或发热导线与接地屏蔽层之间的绝缘材料层。 第 条 接地屏蔽层( Screen) 包裹在发热导线外并与发热导线绝缘的金属层。 其材质可以是编织成网或螺旋缠绕的金属丝,也可以是螺旋缠绕或沿发热电缆纵向围合的金属丝或金属带。 第 条 外鞘( Sheath) 保护发热电缆内部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如腐蚀、受潮等)的电缆外壳层。 第 条 室温温控器( Thermostat with room sensor) 能够感应房间空气温度,用以调节房间所需温度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第 条 地温温控器( Thermostat with floor sensor) 能够感应地板温度,加以控制调节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第 条 双温温控器( Thermostat with air amp。 floor sensors) 能够同时感应房间空气温度和地板温度,加以控制调节 的一种自动控制装置。 第 条 固定卡子( Tube clamps) 将加热管或发热电缆直接固定在绝热层上的塑料卡钉。 第 条 扎带( fixing) 将加热管或发热电缆固定在木格栅或钢丝网上的固定带。 第三章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设计 第 1 节 一般规定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回水温度应由计算确定。 民用建筑供水温度宜采用 3550℃ ,不应超过 60℃ ,供、回水温差宜小于或 等于 10℃。 第 条 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应符合表 的规定。 表 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 ) 区域特征 适宜范围 最高限值 人员经常停留区 2426 28 人员短期停留区 2830 32 无人停留区 3540 42 浴室及游泳池 3033 33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工作压力,不宜大于 ;建筑物高度超过 50m时,宜竖向分区 设置。 第 条 无论采用何种热源,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热媒的温度、流量和资用压差等参数,都应和热源系统相匹配;同时热源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控制装置,满足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运行与调节的需要。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内容和深度 , 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施工图设计文件应以施工图纸为主 , 包括:图纸目录、设计说明、 加热管布置平面图、分、集水器、地面构造图等内容; 2. 设计说明中应详细说明供暖室内、外计算温度、热源及热媒 参数、加热管技术数据、规格(公称外径 X 壁厚);标明使用的具体条件如工作温度、工作压力以及绝热层材料的导热系数、容重(密度)、规格、厚度等; 3. 平面图中应绘出加热管道的具体布置形式,标明敷设间距、各环路编号、加热管的管径、计算长度等。 第 2 节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地面构造作法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结构,宜由基层(楼板或与土壤相邻的地面)、找平层、绝热层(上部敷设加热管)、伸缩缝、填充层和地面层组成。 可参见附录 A。 1. 当工程允许地面按双向散热进行设计时,各楼层间的楼板上部可不设绝热层。 2. 与土壤相邻的地面,必须设绝热层,绝热层下部应设置防潮层。 直接与室外空气相邻的楼板,也必须设绝热层。 3. 对于潮湿房间如卫生间、游泳馆等,在填充层上部应设置隔离层。 第 条 采用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方式时,宜优先采用热阻小于 ㎡ K/W 的材料作为面层。 第 条 当面层采用带龙骨的架空木地板时,加热管应敷设在木地板下部、龙骨之间的绝热层上,这时可不设 置豆石混凝土填充层。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绝热层采用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时,其厚度不应小于表 规定值,若采用其它隔热材料时,可根据热阻相当的原则确定厚度。 表 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板绝热层厚度( mm) 楼层之间楼板上的绝热层 20 与土壤或室外空气相邻的地板上的绝热层 40 第 条 在与内外墙、柱及过门等垂直部件交接处应敷设不间断的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应小于 20mm,伸缩缝宜采用聚苯乙烯或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当 地面面积超过 30 ㎡或边长超过 6m 时,应设置伸缩缝,伸缩缝宽度不宜小于 8mm,伸缩缝宜采用高发泡聚乙烯泡沫塑料或内满填弹性膨胀膏。 第 条 填充层的材料宜采用 C15 豆石混凝土,豆石粒径不宜大于 12mm。 填充层的厚度不宜小于 50mm。 如地面荷载大于 20KN/m2 时,应会同结构设计人员采用加固措施。 第 3 节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暖热负荷的计算 第 条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热负荷,应按《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的 有关规定进行计算。 第 条 计算全面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耗热量时,室内计算温度的取值应降低 2℃ ,或取计算总耗热量的 90- 95%。 第 条 局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耗热量,可按整个房间全面辐射供暖所算得的耗热量乘以该区域面积与所在房间面积的比值和表 中所规定的附加系数确定。 表 局部辐射供暖热负荷的附加系数 供暖区面积与房间总面积比值 附 加 系 数 第 条 进深大于 6m的房间,宜以距外墙 6m为界分区,分别计算供暖热负荷和进行加热管布置。 第 条 敷设加热管的建筑地面,不应计算地面的传热损失。 第 条 计算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供暖热负荷时 , 不考虑高度附加。 第 条 采用集中供暖分户热计量或分户独立热源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的系统,应考虑间歇供暖和户间传热等因素,宜对计算的热负荷增加一定的附加值。 第 4 节 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的地面散热量 第 条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 q ( W/㎡)应按下式计算: q=qf + qd 单位地面面积辐射传热量: qf=5x108(tpj +273)4( AUST+273)4 单位地面面积对流传热量: qd=α(tpjtn)n 式中: tpj—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 ); AUST—室内非加热表面的面积加权平均温度( ℃ ); (详见附录 B) α—常数,向上传热时, α= ; 向下传热时 , α=; n—指数,向上传热时, n= ; 向下传热时 , n=; tn—室内计算温度( ℃ )。 第 条 确定地面所需的散热量时 , 应将第三节计算的房间供暖热负荷扣除来自上层地板向下的散热量。 第 条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应按下式计算: q x= Q/ F 式中 : qx ——单位地面面积所需的散热量 ( W/㎡); Q ——房间所需的地面散热量 ( W); F ——敷设加热管的地面面积 (㎡)。 第 条 确定地面散热量时 , 必须校核地面的表面平均温度 , 确保其不高于表 的最高限值;否则应改善建筑热工性能或设置其它辅助供暖设备,减少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负担的热负荷。 tpj 与单位地面面积所需散热量之间,近似关系为: tpj=tn+9 (qx/100) ℃ 式中: tn—室内计算温度( ℃ ); qx —单位地面的散热量, W/㎡。 第 条 热 媒的供热量,应包括地面向上的散热量和向下层或向土壤传热的热量损失。 第 条 地面散热量应考虑家俱及其它地面覆盖物的影响。 第 条 单位地面面积的散热量和向下传热的热损失,均应通过计算确定。 注: 当加热管采用 PEX 管或 PB 管、外径为 20mm、填充层厚度为 50mm、绝热层厚度 20mm 和供回水温差 10℃ 时,不同加热管间距、平均水温和室内空气温度条件下,单位地面面积散热量及向下传热的热损失,可按附录 B 选用。 第 5 节 加热管系统设计 第 条 在住宅建筑中,低温热水地面辐射供暖系统应按户划分系统,配置分、集水器;户内的各主要房间,宜分环路布置加热管。 第 条 连接在同一分、集水器上的同一管径各环路加热管的长度宜尽量接近,并不宜超过 120m。 第 条 加热管的布置,应根据保证地面温度均匀的原则,选择采用回折型(旋转型)、平行型(直列型),详见附录 C。 第 条 加热管的敷设管间距,应根据地面散热量、室内空气设计温度、平均水温及地面传热热阻等通过计算确定。 第 条 加热管的选择,应按供暖系统实际设计压力和管材的许用设计环应力选用,选择方法可参照附录 D。 第 条 加热管内水的流速不宜小于。 第 6 节 分、集水器及附件的设计 第 条 每环路加热管的进、出水口,应分别与分、集水器相连接。 分、集水器直径应不小于总供回水管直径,且分、集水器最大断面流速不宜大于。 每个分、集水器分支环路不宜多于 8 路。 每个分支环路供回水管上均应设置可关断阀门。 第 条 在分水器之前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