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卷6答案内容摘要:
朝着智能化、集成一体化、小型 化方向发展,利用微处理机技术使传感器智能化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新型传感器的一大进展,通常称之为 SMART 传感器。 它有如下功能和特点: ① 功能 a) 自补偿功能:如非线性、温度误差响应时间等的补偿。 b) 自诊断功能:如在接通电源时自检。 c) 微处理器和基本传感器之间具有双向通信功能,构成一死循环工作系统。 d) 信息存储和记忆功能。 e) 数字量输出和显示。 ② 优点: a) 精度高,可通过软件来修正非线性,补偿温度等系统误差,还可补偿随机误差,从而使精度大为提高。 b) 有一定的可编程 自动化能力。 包括指令和数据存储、自动调零、自检等。 c) 功能广。 智能传感器可以有多种形式输出,通过串口、并口、面板数字控制数或 CRT 显示,并配打印机保存资料。 d) 功能价格比大。 在相同精度条件下,多功能智能传感器比功能普通的传感器性能价格比大。 由此可见,智能( SMART)化设计是传感器传统设计中的一次革命,是世界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4. 简述电阻应变片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4 分) 答: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阻应变效应,即在导体产生机械变形时,它的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5. 什么是传感器静态特性。 ( 4 分) 答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是指当输入量为常量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输入— 输出特性。 6. 改善传感器性能的技术途径 有哪些。 ( 4 分) 答:进行可靠性设计。 其典型的设计程序如下: 首先是明确可靠性指标,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应与产品的功能、性能一起被确定。 可靠性指标应符合产品的特点,它可以是单一的可靠性特征值,也可以是由多个可靠性特征值构成的可靠性指标体系,确定产品可靠性指标以后的可靠性设计程序依次:建立系统可靠性模型;可靠性分配;可靠性分析;可靠性预测;可靠性设计和评审;试制品的可靠性试验和最终的改进设计。 可靠性设计的原则是 :首先要尽量简单,元件少、结构简单、工艺简单、使用简单、维修简单,其次是技术上成熟、选用合乎标准的原材料和元件、采用保守的设计方案。 对于看似先进但不够成熟的产品或技术应持慎重的态度。 采用局部失效不致对全局造成严重后果和预测可靠性高的方案。 7. 什么是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减小系统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试卷6答案
相关推荐
在没有光线或者光线较暗的时候,其处于高阻状态。 此电路就是利用光敏电阻的光电特性输出高低电平信号来起到光控作用的。 电路如图 33 所示 VCC43KR8RGR9GND 图 33 光控电路 声控部分主要是通过话筒等声音接收电路来把声音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三极管 VT 在没有声音信号时处于饱和状态,当有声音信号时,声音信号通过电容的耦合,短时间内拉低 VT 基极的电位,使三极管 VT 的瞬间截止
覆盖层 55. 线路补偿法、电阻应变片自补偿法 、负 制 热敏电阻、 NTC 热敏电阻、 CTR 热敏电阻 、金属氧化物膜型湿敏电阻式传感器、高分子材料湿敏电阻式传感器 、活动衔铁 、互感式 77. 固定 极板、可动极板、 可动 、固定极板、两极板距离、电容量 81. 变面积式、变介电常数式、变间隙式 、提高灵敏度、提高传感器的稳定性。 83. 大小、方向 84. 60f/z 、 △ f、 △
jYjH nnnnmmmm 0 dtetyjY tj 0 dtetxjX tj 22 IR HHjHA RIHHjH a r c t a na r c t a n
CCWWC时有当则 由正切三角函数半角公式可得 2122tgtgtg 12CwWWwCWCCWwa r c tg 以上式可看出,调节电位器 W2 将产生相应的相位变化。 所需单元及部件: 移相器、音频振荡器、双线(双踪)示波器、主、副电源 实验步骤: ( 1)了解移相器在实验仪所在位置及电路原理(见图 5,电路原理见附录)。 图 5 (
课后小结: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教案 年 月 日 星期 章 节: 课题五 压电式传感器 (一) 第一节 压电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第二节 压电材料及压电元件的结构 教学任务: 掌握压电效应;了解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 — 石英晶体的三轴;压电晶片的获得;纵向压电效应和横向压电效应。 了解其他压电材料 — 压电陶瓷、高分子压电材料等的压电机理;掌握压电元件串联和并联的特性。 重点及难点: 关于压电效应 —
检测出莫尔条纹移动的条纹数和方向,测出光 栅移动的距离和方向,实现位移的检测。 (6) 测长精度可达 ~ 3μm,分辨率达 . 透射式光路(栅); 反射式光路(栅) 动光栅相对于静光栅转动,将转动的角度量变换成莫尔条纹信号,通过光电转换元件,将莫尔条纹的变化转换成近似于正弦波形的电信号。 用于角度测量,精度可达 ,分辨力可达 ,甚至更高。 感应同步器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