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规范doc内容摘要:

管头部的侧孔完全进入胃内,减少食物反流。 (二) 鼻饲管堵塞 预防: 鼻饲前应检查鼻饲管是否通畅在位。 制作营养食时要打烂,过稠时加水稀释,药物要研成细末输入,牛奶不要与果汁同时喂。 鼻饲前后应用温开水 2030ml 冲洗管道。 处理 : 遇鼻饲管堵塞,立即用灌注器或针筒抽吸,排除堵塞。 报告医生,给予重新置管。 (三) 胃管脱出 预防: 放置胃管后,嘱患者及照顾者注意胃管勿拔除。 妥善固定胃管,在出鼻孔处贴胶布,标记胃管放置的长度。 用小棉绳双向反折固定于胃管上,再将小棉绳挂于患者的双耳后,胃管固定牢固。 处理: 胃管脱出后,立即报告医师。 按医嘱重新置胃管。 重新置胃管后,加强看护。 十六、氧气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氧中毒 预防: 高浓度供氧不宜时间过长。 有效控制吸入氧气的浓度和时间。 处理: 选择机械性通气。 密切观察出 现胸骨后不适及疼痛,吸气时加重,咳嗽、呼吸困难等。 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定期做血气分析。 (二) 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 吸氧应通过加用无菌蒸馏水湿化瓶装置,以湿化氧气。 用氧者,应每日更换导管 12 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 停氧时应先拔出导管再关闭氧气开关,以免关错开关,大量氧气突然冲入呼吸道而损伤组织。 处理: 报告医师。 及时安装氧气湿化装置。 执行医嘱,给予生理盐水湿化气道。 十七、雾化吸入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感染 预防: 每次雾化治疗结束后,对雾化器主机要擦拭消毒,对雾化罐、螺纹管及口含 嘴要浸泡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晾干备用。 雾化面罩或口含嘴专人专用。 雾化治疗期间指导病人注意口腔卫生,协助病人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如果吸入液中含有糖皮质激素,则需要用碳酸氢钠漱口水进行漱口,以抑制真菌生长。 同时注意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 肺部感染者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处理: 口腔真菌感染者加强口腔护理和局部治疗,选择抑制真菌生长的 2%4%碳酸氢钠溶液漱口,患处涂抗真菌类药物如 %制霉菌素甘油,每日 34 次。 (二) 气道堵塞 预防: 认真仔细评估病人,对痰液多且黏稠的病人要尽量先将痰液咳出或吸出后 再行吸入治疗。 雾 化吸入过程中,鼓励痰液黏稠病人有效咳嗽,配合叩击胸背部,及时排出湿化的痰液。 必要时吸痰,以免阻 塞呼吸道。 处理: 雾化吸入中有痰液堵塞支气管应立即清除,保持呼吸道通畅。 (三) 支气管痉挛 预防: 雾化前告知病人雾化时可能有轻微憋闷感以及呼吸配合方法,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掌握好吸入方法,均匀而有效的进行吸入治疗。 雾化前评估病人有无药物过敏史。 首次雾化时,老年体弱病人先用较小剂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致所需雾量大小。 哮喘的病人 ,湿化雾量不宜过大,雾化时间不宜过长,以 5min 为宜。 雾化前机器 预热 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处理 : 一旦在吸入过程中出现胸闷、咳嗽加重,憋喘、呼吸困难等症状时就应暂停吸入。 发生哮喘者予以半坐卧位并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缺氧严重不能缓解者可行气管插管等。 (四) 急性肺水肿 预防: 避免长时间、大流量雾化吸入。 处理: 一旦发生急性肺水肿,立即停止雾化吸入。 给予高流量吸氧,采用 50%乙醇为湿化液,遵医嘱给予镇静、平喘、强心、利尿和扩血管等药物。 安慰病人,缓解其紧张情绪。 (五) 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 预防: 尽可能用以氧气为气源的氧气雾化吸入,避免吸入气体中氧含量降低。 雾 化吸入前教会病人正确使用雾化器。 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时间过长。 处理: 对于存在缺氧又必须使用超声雾化吸入时,雾化的同时给予吸氧,并加强病情变化。 (六) 呃逆 预防: 雾化前机器预热 3min,避免低温气体刺激气道。 雾化吸入时避免雾量过大,雾化开始先用较小雾量,待其适应后再逐级增加致所需雾量大小。 处理: 一旦发生呃逆,可采取在病人胸锁乳突肌上端压迫膈神经或饮冷开水 200ml,亦可采取针灸等办法缓解症状。 十八、吸痰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低氧血症 预防: 选择合适的吸痰管型号,吸痰管的外径不可 超过气管插管内径的 1/2。 每次吸引时间 15s,每次吸引间隔应至少 1min,连接吸引总时间不超过 3min,让病人有适当的时间通气和氧合。 吸痰管插入深度适宜,成人经口咽吸痰深度一般为 15cm 左右,经鼻咽吸痰深度约为16cm,经鼻气管内吸引插管深度一般为 20cm。 人工气道吸痰时插管遇到阻力或病人咳嗽时,往外提出 1cm。 避免 吸痰管深入至支气管处,造成呼吸道堵塞。 机械通气或正在吸氧的病人吸痰,不宜脱离呼吸机或拔出供氧管时间过长。 吸痰前后可给予纯氧 5min,以提高血氧浓度。 吸痰时注意观察病人面色、动脉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 处理: 发生低氧血症者,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必要时进行机械通气。 (二) 呼吸道黏膜损伤 预防: 选择合适型号的优质吸痰管,吸痰管前端应有多个侧孔。 吸痰动作应轻柔,吸痰前应润滑吸痰管,插管时不可使用负压。 吸痰手法应是左右旋转,自深部向上提拉吸净痰液,不可反复上下提拉。 根据病人情况及痰黏稠度调节负压,成人 300400mmHg,儿童 250300mmHg。 每次吸痰的时间 15s,不可过长时间吸痰和反复多次插管,造成黏膜损伤。 处理: 发生呼吸道黏 膜损伤时,如口鼻腔黏膜损伤,可外涂抗生素软膏。 若气管黏膜损伤,可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超声雾化吸入。 (三) 感染 预防: 采用无菌吸痰管,吸痰前检查无菌吸痰用物、吸痰管有无达到无菌要求。 吸痰用物固定个人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吸痰盘内物品应每班消毒更换。 操作者吸痰前认真洗手,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原则。 若鼻腔、口腔和气管切开处需同时吸痰时,先吸气管切开处,再吸鼻腔或口腔。 最好准备两套吸痰管和冲洗吸痰管液,一套用于吸气管内分泌物,一套用于吸口腔及鼻咽腔分泌物。 每根吸痰管只用 1 次。 加强口腔护理,防止口腔内菌群 在吸痰过程中带入下呼吸道引起感染。 避免发生呼吸道黏膜损伤,减少感染发生率。 处理: 如发生感染,予以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全身感染时行药物敏感试验,根据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十九、导尿术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感染 预防: 实施导尿术时严格无菌操作。 鼓励患者多饮水,自然冲洗尿路。 保持引流通畅,避免导尿管受压、扭曲、堵塞。 避免误入阴道。 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防止尿液返流。 处理: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使尿量维持在 2020ml 以上。 保持尿道口清洁,做好 会阴护理。 (二) 虚脱及血尿 预防: 防止患者膀胱高度膨胀。 实施导尿术时动作轻柔。 密切观察患者脸色,神志等。 处理: 导尿第一次放尿量 1000ml。 适当补充能量。 报告医生,有血尿者积极寻找原因,及时处理。 (三) 黏膜损伤 预防: 操作动作要轻柔。 用无菌液体石蜡油润滑导尿管。 选择型号合适的导尿管。 处理: 报告医生,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保护受损黏膜。 做好会阴护理。 二十、大量不保留灌肠操作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肠道痉挛或出血 预防: 正确选用灌肠溶液,湿度适当( 3941℃)。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 关注病人主诉。 肛管插入轻柔,插入 710cm,勿插入过深。 处理: 及时报告医生。 如发生脉速,面色苍白,出冷汗,剧烈腹痛,心慌气急时,应立即停止灌肠。 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 (二 )腹 压升高 预防: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转移患者注意力。 注意灌肠液流入速度不宜过快。 处理: 灌肠中途如有腹胀或便意时,嘱深呼吸及放松腹部肌肉。 降低灌肠筒的高度,以减慢流速或暂停片刻。 (三)损伤肠粘膜 预防: 掌握好灌肠溶液的量、温度、浓度、流速和压力。 动作要轻柔,如插入受阻,可退出少许旋转后缓缓插入。 处理: 立即停止 灌肠。 保护受损黏膜。 二十一、膀胱冲洗操作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一) 感染 预防: 无菌操作,注意会阴卫生。 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管路受压、扭曲、堵塞。 集尿袋不得超过膀胱高度,防止引流管的冲洗液返流。 处理: 遵医嘱给予抗菌素治疗。 嘱患者每天摄取足够的水分,维持尿量每日在 2020ml 以上。 保持尿道口清洁,做好会阴护理。 (二) 膀胱破裂 预防: 注意观察膀胱是否充盈,患者有无尿胀、下腹部不适等。 保持冲洗通畅,避免冲洗管路受压、扭曲、堵塞。 必要时请医师处理。 处理: 手术修补。 二十二、呼吸机治疗常 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一) 通气过度 预防: 调低分钟通气量,必要时用镇静剂。 处理: 及时通知医生调整呼吸支持参数(减少潮气量、减慢支持频率、降低触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