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规程内容摘要:

置 5~ 10 分钟,起罐后消毒周部。 起罐 :一手扶住罐体,一手指按压罐口皮肤,使空气漏入,罐子即可自落。 (四 ) 注 意事项 拔罐时应釆取适当的体位, 选择肌肉较厚的部位。 骨骼凹凸和毛发较多处不宜拔罐。 根据拔罐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火罐,并仔细检查罐口边沿是否光滑,有无裂痕。 以防损伤皮肤或漏气。 拔罐动作要做到稳、准、快,留罐过程中,要随时检查罐子吸着情况。 凡高热抽搐、出血性疾病、皮肤有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如拔罐局部出现较大水泡,要用无菌注射器抽出泡内液体,再涂以龙胆紫,并用无菌纱布覆盖,防止感染。 二、拔药罐法 (一 ) 适应症 寒湿痹痛、哮喘、咳嗽、疮疡将溃或已溃脓毒不泄的疾患 (二 ) 物品准备 10 治疗盘、 竹罐、镊子、湿冷毛巾、中药(用纱布包好)煮锅。 (三 ) 操作方法 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数个投入药水中同煮 5~ 10 分钟。 用镊子夹罐底端取出(罐口朝下),甩出罐中水珠。 用折叠的冷毛巾紧扪罐口 ( 降低温度,以免烫伤) , 乘热急速将罐叩在应拔部位上。 留罐 10~ 20 分钟后起罐,一次可拔 10 余罐。 有脓液者应清除干净或局部覆盖消毒敷料。 (四 ) 注意事项 同拔火罐法。 第六章 发泡疗法 用药物敷于患处或一定的穴位,使局部皮肤红、 灼 、 起泡,称为发泡疗法。 具有 祛 邪通络、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之功。 一 、适应症 痹证、黄疸、水肿初起、疟疾、哮喘等。 二 、 物品准备 药物(新鲜铜脚威灵仙或毛莨,地下明珠、斑蟊)、刀、切板、乳钵、塑料纸、胶布、绷带、 2%碘酒、 75%酒精、消毒纱布、棉签、注射器( 510 亳升)、针头。 三、操作方法 (一 ) 根据发泡部位不同,嘱患者取坐或卧位,暴露发泡部位。 (二 ) 将准备好的中草药 洗 净、切碎、捣烂、捏成饼状。 (三 ) 将药饼敷于一定部位。 一般痹证敷于关节肿胀处;坐骨神经痛敷于承山、环跳;疟疾敷于陶道;黄疸敷于内关。 先敷一侧,病情好转,再敷另一侧。 哮喘敷于天突 或膻中穴。 (四 ) 盖以塑料纸、 纱 布,以胶带固定。 (五 ) 待局部自觉有蚁走感 , 皮肤红、灼、疼痛,即将药饼取下。 (六 ) 6~ 8 小时后皮肤逐渐起泡,待水泡胀满后,经常规消毒,用消毒针头刺入水泡下方,抽出泡内液体。 (七 ) 以酒精棉签消毒针眼,盖上无菌纱布,胶布或绷带固定。 四、注意事项 (一 ) 施治前向患者说明发泡疗法的操作过程、局部可能出现的反应及演变情况。 (二 ) 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作局部清洁。 (三 ) 药饼不宜过湿,敷的范围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 长,敷药后需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 (四 ) 泡液应抽尽吸干 ,若再有液体渗出,可继续抽吸,一般隔日换药一次。 11 (五 ) 发泡后嘱患者注意休息,减少活动,切勿碰破水泡;抽液及换药时需按无菌操作,防止感染。 若已感染,按感染伤口处理。 (六 )体质 虚 弱者慎用本法,皮肤病变部位禁发泡。 第七章 磁疗法 磁疗法是利用磁场作用于人体患部或经穴,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消肿,止痛、镇静、降压、止泻等作用。 一 、适应症 临床各科疾病均可应用,一 般 常用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关节炎、早期高血压、肠胃炎、神经痛、神经衰弱、软组织损伤、手术后伤口及疤痕疼痛、落枕、痛经、牙痛等。 二、物 品准备 治疗盘、磁片、胶布或伤湿止痛膏、磁疗制品(磁帽、磁背心、磁枕垫等)、磁疗机。 应根据磁疗种类的不同选用以上物品。 三、种类及操作方法 (一 ) 静磁场疗法 直接贴敷法;将磁片直接贴在穴位或痛点上,然后用胶布或伤湿止痛膏把磁片固定。 间接贴敷法:将磁片固定在布袋、衣帽、鞋袜、护膝、枕垫、床垫等适体的制品中,然后给病人穿戴、垫睡或绑扎在一定部位。 适用于( 1)对磁片或胶布 过敏者; ( 2) 磁片较大或夏天多汗胶布不易固定者;( 3)慢性病需长期敷磁者。 (二 ) 动磁场疗法 旋磁法:利用小马达(电动机)带 动磁体旋转,形成一个脉动或交变的磁场,将机头对准患者的病变部位予以旋照。 磁按摩:将专制的电动按摩器的橡皮头上钴几个孔,嵌上磁块,接通电源,带动磁块一起震动,形成脉动磁场,将机头按在痛处进行往返旋转按摩。 四、 剂量 关于磁 疗 剂量,目前尚无统一标准,应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因素而定。 一般病程短、病情轻,需要剂量小;病程长、病情重,需要剂量大。 初次接受磁疗及老幼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根据治疗效果和反应作适当增减。 下列磁场强度可供参考。 ( 一 ) 100~ 500 高斯 多用于耳穴及婴幼儿。 (二) 500~ 1000 高斯 多用于年老体弱及治疗初期。 (三) 1000~ 3000 髙斯 用于各种疾病。 ( 四 ) 3000 高斯以上,用于剧痛及短期治疗。 五、注 意事项 (一 ) 明确诊断,根据不同疾病选取施治的穴位或部位和恰当的磁疗方法。 12 (二 ) 灵活掌握疗程及时间,可因人因病而异。 贴敷法 : 一般 20~ 30 天为一疗程,每 3~5 天观察一次;磁疗机每日治疗一次,每次 20~ 30 分钟,疗程视病情而定。 (三 ) 少数患者在磁疗过程中出现头昏、嗜睡、乏力、心慌、恶心、疼 痛 加重或局部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停止 1~ 2 天或 改变磁疗方法,反应可消失,严重时对症处理。 (四 ) 凡白细胞下降、体质过度衰弱、高热、危重病人及孕妇下腹部等应慎用或不用。 (五 ) 使用磁疗机时,注意机头有无过热,严防烫伤;如发现机内闪火花或马达停转,应立即切断电源,检修好再用,以保安全。 (六 ) 注意保护磁片,防止 退 磁或 破 裂。 磁片较脆,不宜大力碰击。 磁片用后以酒精擦净备用,勿高热消毒。 两种不同量和两块同名极磁片不能相互接触。 磁片应定期测验磁强度。 手表勿靠近磁体,以免磁化。 第八章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又称按摩疗法。 由术者运用各种手法于患者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具有扶正祛邪、散寒止痛、健脾和胃、导滞消积、疏通经络、滑利关节、强筋壮骨等作用。 一 、 适应症 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腹胀泄泻、脘痛纳呆、痹证、痿证、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筋骨不利、痈肿疮疖等。 二、物品准备 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根据需要备水或香油、滑石粉、酒、姜汁等。 三、操作方法 (一 ) 推法 : 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 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一指推:又名一指禅,用拇指指腹或指 侧面 贴 于推拿部位,通过有节律的腕关节的活动和拇指关节的屈伸,使作用力作用于患处或穴位上。 二指推:食中二指并拢,着力于治疗部位来回有规律的推动。 平推、鱼际推、侧鱼际推、掌根推:分别以手掌或大小鱼际或侧鱼际、或掌根紧贴体表作回旋推转或用双手向两边分別推动。 (二 ) 拿法 : 用拇指和食 、 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处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的治疗方法。 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 1~ 3 次即可。 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三 ) 按法 : 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留片刻的方 法。 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腹、腰臀部等。 13 指按法:用大拇指指头按压穴位及痛点,注意指甲不要接触患者皮肤。 多用于穴位和痛点。 掌按法:用手掌按压患部。 多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腹部。 肘按法:屈肘,以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处。 此法着力大, 刺 激较强,适宜于软组织丰满和深在部位,如腰、臀、环跳穴等。 (四 ) 摩法 : 将手掌或手指指腹贴于患部,作有规律的环形或来回抚摸运动。 快速法 每 分钟约 100~ 120 次,慢速法每分钟约 30~ 60 次 , 适用于全身各部 , 常用来作为其它推拿法的开始和收尾。 (五 ) 滚法 : 手 指微曲,以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需推拿的部位,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 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常用于面积较大、软组织丰满的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部。 (六 ) 揉法 : 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于推拿部位,腕关节或第一掌指关节作回旋运动 , 全身各部均适用 , 但一般指揉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上。 掌揉用于面积较大的肩、背、腰、臀、大腿等,亦常用在 强 刺激手法后。 (七 ) 摇法 : 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环旋或左右转动。 操作时用力需轻巧,摇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 围内或病人可忍受的程度内进行,由轻到重,由缓到快。 适用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 摇上肢法: (1) 摇肘法:一手轻握腕部,另一手握住肘后上方交替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环形摇动肘关节。 (2) 摇腕法: — 手握住腕部上方,一手握住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环形摇动腕关节,摇后依次拉扯指关节。 摇下肢法: (1) 摇 髋 关节:患者仰卧,膝、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