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川省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内有 5 天以上 是 阴雨天气,或有大雾、重露时,应喷药 预防赤霉病。 在初花期( 开花株率 10%)和 盛花期 喷药。 每 亩 用 70%甲基硫菌灵 100g,或 80%多菌灵超微粉 50g,对水 30kg 喷雾。 在防治赤霉病时,若蚜虫达到了防治标准(田间蚜 穗率 20~ 30%), 可 加入 20g 10%吡虫啉 , 混合喷药。 “一喷三防” 稻茬小麦进入灌浆期后,随着气温的上升,很可能发生条锈病、蚜虫等多病虫混合危害,可在 4 月中下旬的适当时候进行 “ 一喷三防 ”。 每 亩 用 100g 磷酸二氢钾、 20g 10%吡虫啉和 70g 15%粉秀灵可湿性粉剂,对水 30kg 混合喷雾。 喷药后 5~ 7 天,查看药效。 对蚜虫发生较重田块,可单独再防一次,每 亩 用 20~ 30g 10%吡虫啉,或 15~ 20ml 溴氰菊酯乳油,对水 30kg 喷雾。 适期收获 于完熟初期用半喂入收割机及时收获,收获过程中将麦秆切碎抛洒,利于秸秆还田操作和下茬水稻栽插。 小麦收后应及时晾晒扬净,含水量低 于 %以下 时进仓储藏,预防霉烂。 (编写人:汤永禄 , 吴德芳 , 李朝苏 , 乔善宝) (二) 丘陵 套作小麦抗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技术规程规定了四川省丘陵旱地套作小麦实现抗逆丰产目标的种植制度、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整地播种、肥料管理、病虫草害防控、适时收获等配套技术要求。 本技术规程适用于四川省丘陵旱地套作小麦生产区域,其他生态条件相似地区也可参照使用。 2 术语与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四川丘陵旱地麦区:指四川盆地丘陵小麦 /玉米 /甘薯或小麦 /玉米 /大豆间套种植区域。 抗逆:指与大面积生产相比,本规程所使用品种和技术更适应丘陵瘠薄、干旱的土壤条件,增强抗旱耐瘠能力,更能抵御常发、重发的条锈病危害。 丰产:指与大面积生产水平相比,套作小麦单产提高 40kg/亩 以上。 在正常气候年份,按本规程实施,在规定或相似区域可实现套作小麦 250~ 350kg/亩 的产量水平。 3 小麦主要生育指标和生产指标 群体动态指标 套作条件下,每 亩 基本苗 8 万 ~ 10 万,冬至苗 13 万 ~ 20 万,最高苗 20 万 ~ 30 万,抽穗期穗数 12万 ~ 16 万。 产量结构指标 套作小麦每 亩 有效穗数 12 万 ~ 16 万, 每穗粒数 40~ 45 粒,千粒重 45~ 52g,产量250~ 350kg。 4 栽培技术措施 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