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的有关精神。 “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寓德育于活动之中”;“要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 “两办”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活动、实践 作为德育手段、形式的重要意义,对开展我们的课题研究,具有指导作用。 (一)生活教育理论 5 生活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发生于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生活即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只有在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中才会产生实效,学校德育如果脱离了学生生活,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主体道德教育观 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 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三)生命教育观 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 因。 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四)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 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 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及其操作 (一)研究的内容 改善教育环境,为学生营造一个值得生活于其间的世界。 教育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 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往往构成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 学生生活于 其间,也“浸润”于其间。 它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所以积淀与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博大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将成为德育生活化研究的重要内容。 心理环境也是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心理环境常常是内隐的、无形的、 6 “弥漫”式的,所以心理环境的改善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其实心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尤其是精神生命的健康成长。 德育生活化高度重视心理环境,认为心理环境的改善首先要在学校生活 中努力建构起人与人之间的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 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于教育对象起码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 在许多学校里,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主宰与追随”、“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训示”、“告诫”甚至是“塑造”。 处在这样的人人关系之中,学生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阻隔的。 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 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学生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受到教育。 其次,改善心理环境要努力促进语言交往由物性向人性的转变。 教育离不开语言,任何教育都发生在语言中,教育应加强对语言的领会,深化语言的意义,把语言积极地纳入人的生活形态之中,而不是单纯地把语言作为工具,语言本身就是目的,教育引导人在语言中生活。 反思我们的教育曾是唯知、唯智,指向理性指向“物”的,反映在教育语言上,“告诉式”、“指令性”语言在学校教育中就占了极大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