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讲座教案内容摘要:

个多月就累死了。 林肯上台之初,将 90 的公职分给了他的共和党的功臣,除了撤人换人,根本没有精力干其他的事情,并且还规 定,所有被任命的共和党人,必须将其 20%的薪俸作为党费上缴,史称 百分之二十俱乐部。 1880年,加菲尔德在共和党顽固派的支持下上台,由于将国务卿一职给了党内反对派布菜恩,结果招致了内怨,后来一名党内顽固派分子、芝加哥律师由于谋求领事一职不成,就在华盛顿车站刺杀了加菲尔德。 1884 年,民主党人克利夫兰就任总统后,曾将 10 方多名共和党人解职,代之以民主党人。 在英国,这种情况也很严重。 买卖官职的现象很普遍,还有的人花钱买来官职请人代做达 30 年之久,而无人过间。 在亚伯丁任首相时,英俄爆发克里米亚战争,英国由于政 府腐败、官员无能而失利,结果招致民怨,致使亚伯丁内阁倒台。 在其他国家,如法国、德国、日本,这种现象也很普遍。 所以,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政党分肥制越来越不能适应政府管理的要求,一些国家开始探索新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二节 公务员制度建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经济条件 19 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各国陆续完成了工业革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工业革命的意义与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跃,而且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冲击。 由于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产的机械化、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社会分工更 细,这就要求政府提高管理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与效率,要求政府在管理机制上实行变革。 具体地说 : 在工业革命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和其他社会阶层要求建立廉洁而有效率的政府,要求更多地参与政治事务,要求政府公职更广泛地向全社会开放,以适应和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 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决不是哪 一个企业组织所能解决得了的,要求政府实施宏观调控 : 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开展自由竞争,形成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同时还要求向 国外扩张,以推销商品,掠夺资源。 旧的国家官僚机构己不能适应这些需要,因此必须从机构设置、管理方法和用人制度方面进行改革,建立能够广泛罗致人才的机制。 社会化大生产还大大扩展了政府管理的职能,促使政府增加了管理社会事务的内容。 政府不但要管理治安、国防、财政、税收等传统事务,还要管理经济、科技、文化等社会事务,凡是涉及全社会的事务,都离不开政府的规划、组织与协调。 二 政治条件 19 世纪以后,随着政党政治和选举制度在西方各国的广泛推行,政党分肥制成为主要 的官员任用方式。 这种方式的弊端己如上述。 一朝天子 一朝臣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每一次政府更迭都伴随着一场人事大地震,因而无法保证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严重地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十九世纪中期以后,在经济上己经占据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要求国内社会安定、政局稳定,要求政府工作人员职业固定、业务精通,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官员分为与政党共进退的政务官和不与政党共进退的事务官,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 另外,大工业生产管理中的科学化有了很大发展,如 泰勒制 等己普遍运用于企业的生产管理,这就要求政府管理也向科学化发展,要求在政府管理制度中体现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平等、竞 争等基本价值原则。 三、思想文化条件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狄德罗、洛克等人所倡导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也是建立公务员制度的主耍理论依据。 但是,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的很长一个时期里,这些价值观念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1783 年美国的《独立宣言》和 1789 年法国的《人权宣言》中向人民所许诺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在政党分肥制度下大多只是一句空话。 事实上,人人平等参政还只是一句口号,绝大多数重要官职被有钱人所垄断。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社会各阶层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们参政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提高,这就要求对政府系统中不合理的用人机制进行改革。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尤其在英国,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原则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为推动英国的政治改革提供了直接的思想依据。 因为功利主义讲求实利与效益,具体到政府管理领域,就是要求提高公职人员素质,减少政府行政开支,提高政府管理效益等,这也正是国家公务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一、科举制一一中国古代的考官制度 孙中山先生在《五权宪法》 中曾经指出 :现在各国的官员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 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 这话是有道理的。 中国科举制度始于隋代,止于清光绪 31 年 (1905年 ),前后历时 1300多年。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开始实行开科取士。 隋炀帝大业年间,设立士科。 进士科先由州郡策试,合格者再送朝廷策试,然后依策试结果决定去留。 一切以考试是否合格为标准,是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唐代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制度。 唐太宗时期,曾提出很多十分有价值的选人用人原则,如 :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不避亲疏,不论贵贱,唯才是举, 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任贤无疑,推心待士、官在得人,不在员多。 谅寸授职,多省官员 等。 在这些思想原则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指导下,科举制在唐代得到长足发展。 唐代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 (也叫制举 )两类。 常科每年由礼部定期举行,考试科目很多,有秀才、明经、俊士、进士等几十种。 常科考试合格者,只是具备了担任官职的资格,还须经吏部复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制科 (或制举 )是皇帝临时下昭举行的,考期不定,旨在选拔 非常之才 ,臭帝可因时因事随时设立科目考试取人,因而制科科目多达百余种。 凡制科 考试合格者,可直接授予官职。 武则天当政时,又在常、制两科之外设立武举,由兵部主持,考选武官。 宋代对科举制更加重视,并进行了不少改革。 宋太祖时正式设立殿试制度,扩大了应试者的范围,增加了录取人数,简化了录取程序,限制了主考官的权力,使考试规则日臻严密。 明清是科举制的极盛时期,考试办法最为完备。 明清科考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四种。 童试是初级考试或预各考试。 凡应考童生 (指尚未通过童试取得生员资格的文人,不论年龄大小,一律称为童生 ),必须首先通过童试取得生员 (俗称秀才 )资格,才能参加乡试、会 试和殿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正式 三试。 乡试是由中央派员主持的中级考试,在各省举行,每三年一次,考试地点设在省城。 由于乡试多在秋季进行,所以又称 秋闱。 乡试合格者称为举人,前五名称为 五魁 ,第一名叫做 解元。 举人就有了做官的资格,但只能做位卑棒薄的郡学或县学的教官。 会试是中央一级的高级考试,每三年一次,一般于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所以又称 春闱。 只有举人才有参加会试的资格,考中者称为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生,第一名叫 会元。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考试,在会试后的次月举行,只有贡生才有参 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不实行淘汰制,只是将考生排出名次,凡考取者皆称为进士。 进士分 三甲 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由皇帝亲点,仅取三名,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可以直接授予高级官职。 其余二甲是预备官员,等待补缺。 明清时期的考官制,虽然考试内容日益僵化 (如 八股取士),但在考试制度与方法 方面却相当完各,使我国的科举制发展达到了顶峰。 二、科举制对西方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科举制度早在元朝时就开始流传到西方。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 在元朝政府为官 17 年,参与中央和地方的政治活动,熟悉中国的官吏制度。 回国后,他热烈赞扬中国的考官制度,并将科举制连同其他中国文化介绍到西方,使西方人开始了解中国。 明朝时期,西方来中国的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不少人在中国政府和教育学术机构任职,或者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他们不断把中国的文化介绍到西方。 1569 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兹出版了《中国游记》一书,盛赞中国的科举制度。 1583 年,意大利人胡萨贡萨雷斯德万多萨在罗马出版 《伟大的中国》一书,详细介绍了中国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后被译为多种文字,在欧洲 广为流传。 明朝中叶,意大利传教士利马卖曾在中国生活 28 年,与很多高官名士交往密切,对中国文化十分了解。 他在与西方友人的通信和介绍中国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著作中,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作了大量的宣传,其中尤其赞扬中国的科举制度。 在 15701870年的 300 年间,英国伦敦出版的有关中国官吏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书籍就达 70 多种,其中,《文学考试制度》、《中国札记》、《中国的历史与现状》等书,极力称赞中国的官吏制度和科举制度,力主英国政府效仿。 英国的外交使节还在 1793 午、 1861 年以及以后时期,多次来北京考 察中国的科举制度。 1866 午 10 月,北京同文馆馆长、美国人马丁曾在美国波士顿向东方学会做关于 中国的竞争考试 的报告,向美国人介绍科举制。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伏尔泰等人也曾在他们的著作中对中国的官吏制度进行过介绍和评述。 当时的西方把中国的科举制视为 机会均等 的象征,一些激进的政治家竭力主张以此为参照进行人事制度改革。 在 1855 棗1870年英国文官制度形成时期,当时著名的英国刊物 《绅员杂志》、《伦敦杂志》、《雾杂志》等,都连续载文介绍中国的科举制,主张英国政府实行考官制度。 美国也是如此。 1867 午 10 月,美国《北美评论》杂志载文称赞中国的考官制度 :1868 年 5 月 14 日,美国罗得岛州议员托马斯詹科斯以 节约联合委员会 的名义向国会提出报告,其中专门有一章论述中国的官吏制度,引起参、众两院议员的广泛兴趣。 1870年,美国人斯皮尔所著的《中国与美国》一书,也极力称赞中国的官吏制度。 总之,从欧美文官制度的历史渊源上看,中国科举制度的影响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是不容忽视的。 有的西方学者甚至认为,西方现代公务员制度差不多在所有方面都能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找到它的雏形,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本章概要 ]:主要以英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我国为例,介绍国家公务员 制度的产生发展过程和主要特点。 [重点问题 ]: 国外公务员制度的产生 国外公务员制度基本内容 英国大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美国联邦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日本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关键术语 ]:常任制 政治中立制 考试原则 《麦考莱提案》 《诺斯科特 杜威廉报告》 《彭德尔顿法案》 [复习思考题 ]: 国外公务员制度是如何产生的。 外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试述英、美、法、 日公务员(文官)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一节 公务员制度在英国的首先确立 英国公务员制度是历经两个多世纪的摸索和实践而逐步建立起来的。 这一过程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 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一、常任制原则的确立 1694年,英国国会通过法律,规定印花税局的公职人员不得担任国会议员。 这是对 政务官 与 事务官 实行分流管理的开始。 1699年,这一法律又扩大了适用范围,规定所有政府机关的公职人员皆不得担任国会议员。 1700 年颁布的《吏治澄清法》明文规定 :凡接受皇家薪棒及年金的官吏,除各部大臣和国务大臣外,均不得为下院议员。 这样,在英 国的官员队伍中, 政务官 与 事务官 就完全区分开了。 1805年,英国财政部首先设立了 常务次官 一职,其级别相当于副大臣,但不与内阁共进退,实行常任制。 这是英国 常务官 产生的开始。 到 1830 午,英国政府的各部都己设立了这一职位。 这样,在英国的官员队伍中就出现了 政务官 与 常务官 的区别,前者包括两院议员、首相、各部大臣、副大臣和政务次官,后者包括各部常务次官、副常务次官、助理次官和部门主管等。 当然,这时的常务官还主要是指 官 ,而不包括在政府工作的普通职员。 常务官的产生,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第一个基本 原则 常任制原则在英国的确立。 不过,这时的常务官还都是由任命而不是由考试产生的。 二、考试原则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 英国的考官制度借鉴了中国科举制的做法,但其最初的实践开始于东印度公司而不是英国本土。 从十九世纪初开始,英国的一些特权者常安插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