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伤科常用医疗技术操作规范内容摘要:

、梯形垫:适用于肢体斜坡处,如肘后部、族踝部。 4、高低垫:适用于锁骨或复位后固定不稳的桡、尺骨。 5、抱骨垫:呈半月状,用于髌骨骨折。 6、葫芦垫:适用于桡骨头脱位时。 5 7、横垫:用于桡骨下端骨折。 8、合骨垫:用于下尺桡关节分离时。 9、分骨垫:用于前 臂桡尺骨骨折等。 四、布带 宽1 .5~2㎝,用双层白布或4~6层绷带缝成,大腿用宽厚布带,上肢用窄薄布带。 五、应用 在手法复位骨折后,按下列步骤行夹板固定: 1、外敷或贴消肿止痛膏药,再以绷带均匀缠绕患肢,切勿加压; 2、放置纸垫:将选好的纸垫,准确地放在骨折的适当部位,正确运用各种类型的纸压垫,并按两点加压,三点加压,错对加压等方法作用于骨折端。 3、安放夹板:按照各部位的具体要求,依次安放选好的夹板,由助手扶托固定。 4、捆绑布带:夹板外缠绷带后以四条布带捆绑夹板。 近侧端一道留在最后。 捆绑时先将布带双 折对齐,平均用力缠绕两周。 检查布带的松紧度,要求布带在捆紧后能不费力地在夹板上下移动1㎝为宜。 六、固定后病人的护理 : ⑴搬送病人:夹板固定后要防止因肢体重量而致骨折移位。 ⑵抬高患肢,观察肢体血运:注意肢体颜色、温度、感觉及肿胀程度,如发现肢端肿胀,疼痛,温度下降,颜色发青,知觉麻木,伸屈活动障碍且伴发剧痛者应即使处理,否则,肢体有发生缺血性挛缩的危险。 ⑶调整布带:一般在复位四日内,患肢肿胀有加重趋势, 应每日将布带放松一点,保持1㎝左右的正常移动度。 以后肢体肿胀渐轻,布带会变松,应每日捆紧一点。 两周后肿胀消退,夹板固定趋向平稳。 6 ⑷复位后不稳定的骨折,最初一周内应复查X线片,如骨折有变位或纸压垫及夹板有移位,应即使调整。 ⑸两周后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应每周门诊复查一次,直至骨折临床愈合。 ⑹及时指导病人进行功能活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⑺骨折临床愈合日期即为解除外固定日期。 外固定架技术 一、定义 将骨折的远近两端用骨针或钉穿过,在皮肤外将穿过骨折两端的骨针固定在外固定架上,从而达到使骨折对位和固定的目 的,即为外固定架技术。 二、作用 1、能保持骨折端的良好对位; 2、可牵开骨折两端以延长肢体; 3、可利用加压技术,促进骨折愈合; 4、可以纠正早期的成角畸形与旋转畸形。 三、适应证 1、开放性骨折及开放性骨折病人的转送,方便伤口处理; 2、治疗骨不连; 3、肢体延长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