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8以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为重点的现代流通业专业群内容摘要:

及职业岗位分析。 在该步骤中将至少邀请 5 批次工作任务分析专家以及企业专家组成专门工作小组来分析各类企业的工作任务及职业岗位分析。 该步骤主要由行业专家完成,行业专家指在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生产操作和管理专家。 第三步,开发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 在第二步形成的工作任务与 职业能力 对应关系图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即采用删除重复的职业能力单元、合并表述不一但实质相同的职业能力单元、整合相近的职业能力单元的综合分析法反复迭代进行数次,最后按照固定的体例格式组织编写,形成 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 成果形式与效应分析 ( 1)成果形式 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 ( 2)效应分析 1) 为设置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专业课程提供依据; 2) 通过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在全国同类专业、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推广,能够提高港航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效增强港口与航运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3)学习者根据职业能力 标准进行自我学习评价; 4)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可以根据特定需要,据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进行裁减,制定特定的培训内容进行定向培训; (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 “ 双通型 ” 人才培养方案 建设目标与内容 ( 1)建设目标 1)依据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 “ 双通型 ” 人才培养目标,重构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包括货代、航运、港口和船代)课程体系; 2)以 “认知性 实践 — 理论 与 实践一体化 — 顶岗 实践 ” 为主线,制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3)围绕职业能力标准,以业务流程为主线 、 以业务处理为中心,重点建设 8 门专业核心课程和 1 门 港航 业务实训课程; 4)推行 由企业直接参与教学过程及课程考核的 课程教学模式; 5)开发港航配套教材、教学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源,固化和推广教育教学改革成果。 13 ( 2)建设内容 1)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包含港航专业的课程清单(包含课程名称、课程性质以及课程关系)、课程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方案(包含课程修学地 点 、教学内容、教学进程和学时数,专业必修、专业选修的学时 /分数)。 2)重点 建设 8 门优质核心 课程 八门课程建设包括各门课程简介和各门课程标准。 课程简介:包含课程名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简介、有无先修课程等; 课程标准 :包含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 每章节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周教学进度计划、制订讲课、作业和考试等考核项目及其评分标准、确定教材以及教学实施过程的有关规定。 3) 建设 1 门港航 业务实训课程 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具体业务处理为核心,将职业技能和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应用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集中实训课程。 实训内容以该专业主要工作岗位群的主要业务为基本内容,融专业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于一体。 实训要求是按照企业部门的业务流程或工作程序,以任务或者项目 驱动的方式,完成一个综合的、完整的部门业务流程或任务(项目)。 实现实训内容改革创新、教学方式创新、学习组织创新、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评估创新。 4)立体化教材及教学资料 依据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立体化教材及教学资料包括与专业核心课程配套的印刷版、电子版教材以及包含多媒体课件、相关案例等教学资料。 立体化教材及教学资料具有兼容性 既能满足高职教育教学要求,又能满足企业培训、继续教育要求。 建设方法 ( 1)课程体系和课程整合方法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按照图 5 所示的 5 个阶段进行。 14 图 5 课程体系设置和课程整合方法过程图 1)能力 —知识与技能分析。 根据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国家能力标准,分析和归纳各能力单元所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然后对知识技能进行归属性分析,即按照知识技能的关联度,将知识技能聚类,形成能力 —课程对应图,为课程整合打下基础。 2)课程内容整合。 根据能力 —课程对应图,整合专业课程内容,得到新的课程清单,以及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技能点、课程考核要点与要求。 3)课程内容与结构分析。 分析各门课程内容,确定课程性质,将课程分为专业 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选修课。 然后分析课程之间内容的内在联系,得到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确立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以及课时数等。 4)专业培养方案制订。 依据专业平台课、专业方向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港口与航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最后根据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编写专业教学计划。 5)课程标准制定。 针 对专业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的特点,编制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包含各课程简介和各课程标准。 ( 2)课程体系设置 1)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首先依据港行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 “双通型 ”人才培养目标,开设能反映岗位知 识和岗位技能需要的课程以及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课程; 其次以 “认知性 实践 —理论 与 实践一体化 —顶岗 实践 ” 为主线来构建学生需要掌握的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改变传统的 “从理论到实践 ”的知识构建过程,从而破解长期以来学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割裂开来的难题。 从新生入学之初,首先开设企业 ERP 沙盘模拟,让学生在初次实践中体会业务的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 能力 —知识与技能分析 ( 1) 课程 内容整合 ( 2) 课程结构 分析 ( 3) 专业培养方案 制订 ( 4) 课 程标准制定 ( 5) 能力━课程对应图 专业课程 清单 课程逻辑关系 专业培养方案 课程标准 15 处理,建立对业务处理的感性认识;接着开设理论实践一体化的专业课程,在做业务处理中讲业务处理需要的知识,在讲解理论知识中做业务处理,边讲边做,以做为主,既掌握岗位技能又掌握岗位知识;最后以顶岗实 习、综合实训的方式全面掌握岗位知识和岗位技能。 2)课程体系特点 重构的课程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 工学结合性。 专业课程的“修学地点”表明该门课程是在学校完成学习,还是在企业完成或者在学校和企业相结合完成等多种形式,同时“修学地点”也决定了课程考核形式和地点,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已做出明确规定。  灵活性。 课程可以由教师主讲完成、可以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完成;课程的设置是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而非过程,因此可以通过学前考核、工作现场考核其能力,对已经达到的可以减免课程。  双通性。 既能满足跨境特别是港澳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 需要,又能满足国内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 ( 3) 8 门优质核心课程(包含两门重点课程)的建设 1)课程内容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打破学科体系,跳出传统课程所包含内容的局限,依据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和知识培养,按照 “ 业务 — 业务处理 — 业务理论 ” 三段式结构以业务流程主线以业务处理为中心,把岗位工作任务纳入到教学中,整合课程内容。 例如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中没有要求港口工程、船舶操纵的能力单元,因此删除了传统课程《港口概论》中的与港口设计、港口工程有关的理论,删除了传统课程《船舶概论》中与船舶操纵和船舶推进方面 的理论,合并《物流地理》中的部分知识点,整合为《港口业务通论》。 2)教学模式改革。 教学模式改革主要依据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修学地 点 ,制定详细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联合港航企业,聘请港航企业骨干兼职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进行授课,授课地点可以是企业、可以是学校、可以是学校和企业结合,相应地,学生评价方式改革也可以由企业、学校以及学校和企业结合多主体联合进行考核。 3)课程特点 :  对接性:课程内容以业务流程为主线,以具体业务处理为中心,升华到业务处理所需理论,教学内容与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无缝对接,突出岗位职业能力 的培养,体现理论够用原则; 16  规范性:课程标准包含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各种规定,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全过程都能监控,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学生能力培养的一致性,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  实践性: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教学内容工作化,依据港航业职业能力标准组织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满足岗位职业能力培养需要。 4) 8 门 优质核心 课程 通过整合后的 8 门课程如表 1 所示。 表 1 重点建设课程 序号 核心课程 基本内容 备注 1 港航业务 通论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 业者对港航业最基本的港口、船舶、航线、时区等知识有轮廓性的全面熟悉和掌握,为业务处理开阔思路和视野。 主要包含: 1) 港口基础知识:港口种类、港口概况的主要参数、港口主要构成要素以及平面布局等; 2) 船舶基础知识:船舶种类、特点,货物装载与船舶安全相关的船舶稳性、船舶强度等知识点; 3) 物流地理基础知识:港口布局、世界航线、世界时区、货物流向知识; 删除了原《港口概论》中的与港口设计、港口工程有关的理论; 删除了原《船舶概论》中与船舶操纵和船舶推进方面的理论; 2 货物运输与保管 实务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对港航业最 基本的劳动对象 货物在运输途中和临时存储的知识的掌握,便于货物的正确安排和储运。 主要包含: 1) 件杂货物种类、特性、保管方法; 2) 集装箱货物的装箱、运输; 3) 液体货物的性质、运输; 4) 特种货物的性质、运输; 注重知识与实际业务的结合,将知识点和案例相结合,培养从业者正确安排货物运输的能力。 3 港航业务 英语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正确使用英语与国内外客户进行口头交流和书面沟通的能力。 主要包括: 1) 港口业务与英语 2) 航运业务与英语 3) 货代业务与英语 4) 船代业务与英语 4 国际贸易与报关 实务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熟悉 国际商务与港航业相关的知识,掌握货物通关、船舶通关的有关知识。 主要包括: 1) 与港口、航运、货代等紧密相关的国际贸易处理环节,国际贸易与港口、航运、货代企业的关系及相互要求; 2) 货物通关流程、单证; 3) 船舶通关流程、单证; 删除了原《国际贸易》中的与港航业无关的理论;重点课程 17 续表 1 5 远洋运输业务与 法规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熟悉国际法律法规以及国内法律法规对港航业务处理有重要影响的条文。 主要包括: 1) 远洋运输业务 2) 相关的法律法规条文(重要的《海商法》条文、安保条约等) 不需要对某法律法规全面了解和掌握,只需 剖析对业务处理有重要影响的条文,比如 “”后全球反恐出现了对港口、航运企业的操作有重要影响的提前 24 小时电子舱单传送的有关条文。 6 航运业务 与操作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掌握从事航运企业各基层岗位业务操作的能力。 主要包括: 1) 航运企业的业务流程 2) 航运企业各业务环节的业务处理 3) 航运企业的业务处理理论根据 7 货代业务 与操作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从事货代企业各基层岗位业务操作的能力。 主要包括: 1) 货代企业的业务流程 2) 货代企业各业务环节的业务处理 3) 货代企业的业务处理理论根据 重点课程 8 港口业务 与 操作 让港航专业学生和从业者从事港口企业各基层岗位业务操作的能力。 主要包括: 1) 港口企业的业务流程 2) 港口企业各业务环节的业务处理 3) 港口企业的业务处理理论根据 ( 4)一门综合业务实训课程的建设 1)建设内容 ① 综合业务实训模式; ② 综合业务实训课程典型方案; ③ 综合业务实训教材; ④ 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模拟软件。 2)建设方法 与知名港航企业联合开发港航 业务实训课程。 例如: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实训方案的制定与修改;派教师专职下企业去调研、收集企业实际的业务流程、业务资料、案例和数据;与企业联合开发实用的培训软件和实训教材 ;自主通过科研立项开发实训软件;请企业的专家进行教学指导等等。 在专业综合业务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在 4 个方面进行创新。 ① 实训内容改革创新 : 学生的实训内容从单纯来自教师、来自课内转变为既来自教师与课内,也来自社会(企业、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和其他的学生与课外。 实训内容的安排突出系统和综合、全面和完整、实用和规范、连续、灵活和应变型的训练。 通过专业综合业务实训教学活动,一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的整合,将零散的知识转变为相互贯通的有机的知识;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将各种技能内化为 自身的能力与素质,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8 ② 学习组织创新。 学习组织以团队或小组形式,学生在实训中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又扮演双重角色:既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 “企业环境 ”中业务人员的模拟者。 ③ 教学方式创新。 学生及学习小组通过自主式学习、角色式学习、协作式学习进行具体实训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 教师的作用从以课堂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学设计与组织、创设情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