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阳极氧化工艺培训资料内容摘要:

伤的 物料,应先进行打磨、擦洗(注:如用丙酮等除去油性箱头笔迹)。 B. 生产每进行四个小时,检查槽内液位,使之保持正常水平;清除液面上的浮油、铝屑等污垢;同时取样检测药液浓度,及时补充至规定范围。 C. 脱脂槽长期使用,会积累污垢,生产进行 34 个工作周后,应将脱脂槽清理一次。 ( 2)、酸蚀 当酸蚀液与铝型材接触的极短时间内迅速反应生成络合物,这种络全物有一定的稠度,容易粘附在铝基体表面,形成一种保护膜。 此膜于凸处较薄,在凹处较厚。 使厚薄处接触的酸蚀液几率不同,凹凸处的溶解速度不同,最终达到消除挤压纹,平整表面的目的,使铝 型材获得表面细腻、均匀、色泽柔和的砂面效果。 主要反应如下: 3F++Al→ AlF3 6F++Al→ AlF63 AlF63+Al2O3+H2O→ AL3( OH) 3F6+3OH 10 生产时,检查槽内液位,使之保持正常水平;同时取样检测药液,及时补充至规定范围。 最好有过滤设备。 生产进行 13 个月后,清理酸蚀槽。 ( 3)、碱蚀 氢氧化钠与铝发生反应,消除铝材的挤压纹及划痕,使铝材表面平整;氢氧化钠过低,难消除铝材的挤压纹及划痕,过高,则会产生过腐蚀。 生产时,检查槽内液位,使之保持正常水平;同时取样检测药 液,及时补充至规定范围。 主要反应如下: Al2O3+ 2NaOH=2NaAlO2+ H2O 2Al+ 2NaOH+ 2H2O=2NaAlO2+ H2↑ 2NaAlO2+ 4H2O=2Al( OH) 3+ 2NaOH 2Al( OH) 3= Al2O3 3H2O ( 4)、中和 硝酸与碱蚀过程中产生的黑膜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盐,同时中和过多的碱。 主要反应如下: OH- + H+ =H20 ( 5)、氧化 铝在硫酸电解液中,阴极上发生氢离子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阳极上生成氧,进而与铝作用形成无水氧化铝薄膜。 主要反应如下: 2H+ + 2e→ H2↑ 2Al+ 3H2O- 6e→ Al2O3+ 6 H+ +热量 为了保证氧化膜的一致,要严格控制硫酸及铝离子的含量,同时要保证温度在控制范围,当槽液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 6)、电解着色 电解着色法本质上与电镀相似,是通过电解把金属盐溶液的金属离子沉积在阳极氧化膜的针孔底部,光线射到此类金属粒子上时发生漫散射,而使氧化膜呈现颜色。 11 A 单锡盐着色(古铜色系) 同一根极棒上不要同时处理不同成份的铝材,挂具材料的选用要与处理工件的材料相同。 每批加工件最好按标准色板进行比对。 保证电流密度及电压一致。 严格控制 PH 在 1左右。 要控制好着色安定剂及锡盐的含量。 最好要有过滤设备。 B 镍锡盐着色(古铜色系) 同一根极棒上不要同时处理不同成份的铝材,挂具材料的选用要与处理工件的材料相同。 每批加工件最好按标准色板进行比对。 保证电流密度及电压一致。 严格控制 PH 在 1左右。 要控制好着色安定剂及锡盐的含量。 最好要有过滤设备。 C 硒盐着色(钛金色系) 保证电压一致。 严格控制着色时间。 控制着色温度在 25~ 35℃。 要保证氧化膜的厚度一致。 D 锰盐着色(金黄色系) 高锰酸钾为强氧化剂,很不稳定,开槽浓度不宜太高。 ( 7)、封闭 阳极化膜是带正电荷的 ,浸入封闭液后负电性很强的 F对膜起电中和作用 ,有利于 Ni2+向孔内扩散和水解。 另一方面 F与氧化膜作用而发生溶解 ,生成氟铝络合物导致孔内 Al3+积累和 pH 升高 , Ni2+、 12 AlF6 OH作用生成 Ni( OH) Al( OH) 3混合物沉积。 与 Al2O3反应生成的 Al3+产生水合 Al(H2O)63+,其浓度达到一定值时离子间发生缔合水解浓缩 ,最后转化为稳定相 AlOOH(Al2O3)。 封闭剂中有机物与 Al3+可形成有保护作用的化学转化膜。 SE 在封闭时对 Ni2+要求 (F≥ ) 试验时 Ni2+﹤ g/L 封闭速度显著降低 ,封闭时间成倍增加 ,当 Ni2+在 ~ ,封闭速度正常。 SE在封闭时对 F要求 (Ni2+≥ ) 试验时 F﹤ 度显著降低 ,封闭时间成倍增加 ,在 ~。 SE 在长期使用中的 pH 值变化 SE 新配槽液 (3~5 g/L)pH 值在~ ,此时不用调节 pH即可正常生产 ,随着生产进行 pH会慢慢上升 ,长期使用可保持 pH 在 ~ , 3. 常见问题分析及处理措施 ⑴ 、 脱脂效果不佳 a. 适当提高 AC 浓度。 b. 适当延长时间。 c. 及时更换槽液。 d. 及时更换脱脂后的水洗槽液。 ⑵ 、酸蚀砂面过粗或出现过腐蚀。 a. 酸蚀添加剂 C12 不足,正常补充。 b. 氢氟酸或氟化氢铵过多,降低酸蚀槽的浓度。 c. 温度过高。 d. 时间过长。 ( 3)、碱蚀不良 a. 脱脂未尽,按( )叙述处理 b. 脱脂后水洗不够,可适度加大溢流 c. 游离碱过高或过低,调整到正常范围即可。 13 d. 温度过高或过低,调整到正常范围即可。 e. 锌杂质过多,需加入沉锌剂。 f. 碱蚀剂加入过低。 ( 4)、氧化膜不良 a、前处理不良,加强前处理的质量。 b、硫酸浓度过高或过低,请控制浓度在 165g/l 左右。 c、温度超过了 22℃。 d、铝离子过多,请控制在 5~ 15g/l。 ( 5)、着色不良 a、氧化膜的厚度不一致,加强氧化的质量控制。 b、硫酸亚锡过低,请控制浓度在适当范围。 c、温度超过了 25℃。 d、铝离子过多,请控制在 5g/l 以下。 e、着色添加剂控制不当。 f、着钛金色时温度及电压不当。 g、锰盐着色时温度及电压不当。 ( 6)、封闭不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