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流式沉淀池施工方案内容摘要:

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棒作用半径的 倍,逐点移动,顺 序进行,不得遗漏,振捣时做到均匀振实(表面呈现浮浆,无气泡,不再下沉),振捣上一层时振动棒应插入下层 50mm,消除两层间接缝。 水池壁浇筑混凝土应从中心向两侧对称进行,采用一定程序分层进行。 预埋刚性套管下部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用振捣棒将混凝土由两边向中间赶,以防混凝土振捣不实导致局部渗漏。 ㈡混凝土试件的留置:按每班次留置抗压、抗渗、同条件试块各一组,试块留置必须是与现场浇筑混凝土同标号且是同一出处。 ㈢混凝土养护、拆模:混凝土浇筑完并终凝后及时浇水养护。 养护时设专人洒水以达到表面湿润后为准。 池壁混凝土拆模后涂 刷混凝土养护剂养护,养护时间不少于 7d。 试水试验 满水试验的条件: 池体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 试验在水池的防水层施工以及回填土施工以前进行。 试验前的准备: 将池内清理干净,修补池内外的局部缺陷,临时封堵预留洞; 山东金沂蒙 3 万吨 /天污水处理再提高工程 施工方案 第 6 页 设置水位观测标尺; 标定水位测针; 准备现场测定蒸发量的设备(采用 1m 1m 1m见方的 厚钢板水箱),并设有测定水位的测针。 水箱应经过检验并不得渗漏。 充水的水 源应采用清水,并做好充水和放水系统设施的安装工作。 试验方法及步骤: 充水 ㈠向水池内充水应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 1/3;第二次充水为设计水深的 2/3;第三次充水至设计水深。 ㈡充水时的水位上升速度不宜超过 2m/d。 相邻两次充水间隔时间,不应小于 24h。 ㈢每次充水宜测读 24h 的水位下降值,计算渗水量,在充水过程中和充水以后,应对水池作外观检查,不得有漏水现象。 水位观测 ㈠充水时的水位可用水位标尺测定; ㈡充水至设计深度进行渗水量测定时,应采用水位测针测定 水位。 水位测针的读数精度应达 1/10mm; ㈢充水至设计深后至开始进行渗水量测定的间隔时间,应不少于 24h; ㈣测读水位的初读数与末读数之间的间隔时间应为 24h; ㈤连续测定的时间可依实际情况而定,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符合标准,应再测定一天;如第一天测定的渗水量超过允许标准,而以后的渗水量逐渐减少,可继续延长观测。 蒸发量测量 ㈠将现场测定蒸发量的水箱固定在水池中,水箱中充水深度可在 20cm左右; ㈡测定水池中水位的同时,测定水箱的水位。 水池的渗水量按下式计算 A1 q =— {[E1E2][e1e2]} A2 式中 q— 渗水量( L/); A1— 水池的水面面积( m2)。 A2— 水池的浸水总面积( m2)。 E1— 水池中水位测针的初读数,即初读数( mm) 山东金沂蒙 3 万吨 /天污水处理再提高工程 施工方案 第 7 页 E2— 测读 E1后 24h水池中水位测针的末读数,即 F末读数( mm)。 e1— 测读 E1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mm)。 e2— 测读 E2时水箱中水位测针的读数( mm)。 水池满水试验应填写试验记录,格式如下: 水池满水试验记录 工程名称 监理工程师 水池名称 施工单位负责人 水池结构 允许渗水量 ( L/m2d) 水池平面尺寸( m) 水面面积 A1( m2) 水深( m) 湿润面积 A2( m2) 测读记录 初读 末读 两次读数差 测读时间( 年、月、日、时、分) 水池水位 E( mm) 蒸发水箱水位 e( mm) 大气温度( ˚C) 水温( ˚C) 实际渗水量 ( L/m2d) ( L/m2d) 占允许量的百分率 参加单位和人员 建设 单位 技术负责人 施工单位 技术负责人 水池渗水量按池壁和池底的浸温总面积计算,钢筋混凝土水池不得超过 2 L/m2d。 试验注意事项 ㈠当连续观测时。 前次的 E e2,即为下次的 E e1。 ㈡雨天时,不做满水试验渗水量的测定; ㈢渗水量如超过规定标准,应经检查,处理后重新测定。 下道工序施工 满水试验合格后,应及时进行池壁防水层及回填土等施工,并根据质量验收规范及设计要求进行沉降量的观测。 沉降观测 观测点要求 山东金沂蒙 3 万吨 /天污水处理再提高工程 施工方案 第 8 页 ( 1)观测点应埋设牢固稳定,能长期保存,观测点上部应做成半球形状并与建筑物保持 50mm 的距离。 ( 2)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通视条件良好。 ( 3)观测点利用φ 20 的钢筋制作而成,一端打磨成半球状,另一端与预埋铁件焊接。 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 铁件为 100mm 100mm,δ =8mm 厚钢板,带 2根φ 8的锚筋,钢筋单根长度为 150mm。 水准点的测设 ( 1)沉降观测水准点利用就近的水准点作为基准点引测,如果就近无建设单位指定的水准点时,可以自行埋设水准点。 水准点埋设必须坚固稳定,至少 3 个。 ( 2)水 准点应尽量与观测点接近,其距离不应超过 100m,以保证观测精度。 水准点应布置在受震区以外的安全点,以防止受震动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