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经典石油工程毕业论文底水油藏注采动态评价经典推荐内容摘要:

t/m ; iP —— 地层静压, MPa ; P —— 试采后 关井 恢复外推地层压力, MPa ; tC —— 综合压缩系数, MPa。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8 第 3章 油田主要动态特 征分析 油井产能分析和注水井吸水能力分析 采油指数 采油指数是指单位压差下油井的日产油量,代表油井的生产能力大小。 oJ 值大说明油井生产能力强,反之生产能力弱。 采油指数的关系式 :  oBKrr hJ00w0o ln  ( 31) 为了消除油层厚度因素,常用单位油层厚度的采油指数,即比采油指数(即米采油指 数)。 不同渗透率下的理论比采油指数 和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的变化规律 : 11w w roo rwf kk  ( 32) )1)(/( ooowrwroOD fbbKKJ   ( 33) 式中 : ok —— 油相渗透率, 3210μm ; rok —— 油相相对渗透率, 3210μm ; rwk —— 水相相对渗透率, 3210μm ; h —— 油层有效厚度, m ; o , w —— 原油粘度,地层水粘度, mPas ; or , wr —— 供油半径和井筒半径, m ; ob , wb —— 原油体积系数,地层水体积系数; o , w —— 原油密度,地层水密度, 3g/cm ; OJ —— 采油指数, t/dMPa ; ODJ —— 无因次采油指数, t/dMPa。 小结: ① 比采油指数随着含水上升而递减,不同含水阶段比采油指数递减特点不同。 含水在 0~20%时,比采油指数随含水率上升明显下降;当含水 20%时,大于 100 3210μm 的油层比采油指数下降到 t/(d Mpa m)含水 20%~80%,比采油指数下降趋势变缓;含水在 80%~90%时,比采油指数下降趋势持续变缓;进入特高含水期,大于 100 3210μm 的储层比采油指数由 t/(d Mpa m)下降到 t/(d Mpa m), 50~100 3210μm 的储层比采油指数由 t/(d Mpa m)下降到 t/(d Mpa m),低于 50 3210μm 的储层比采油指数下降得更低。 因此,渗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9 透率高的储层比采油指数始终高于渗透率低的储层比采油指数 , 渗透率高的储层比采油指数下降幅度一直大于渗透率低的储层比采油指数下降幅度; ② 无因次采油指数随着含水上升而下降,含水在 0~20%时,无因次采油指数随含水率上升明显下降;含水 20%~80%时,无因次采油指数下降速度降低,呈直线趋势;进入到特高含水时期,无因次采油指数值相差不大。 采 液指数 采液指数是油井单位压差下的日产液量,反映油井产液能力的大小。 采液指数关系式为:   ww wowoL BKrBKrrr KhJ  0 0)ln (5 4 ( 34) 不同渗透率下的理论比采液指数和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的变化规律。 无因次采液指数 DLJ 可表示为: )/( wwooowrwroLD bbKKJ  ( 35) 式中 : LJ —— 采液指数, t/(d MPa) ; DLJ —— 无因次采液指数 ; 其他符号同上。 小结: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随着油井含水率上升,采液指数呈指数先下降后递增;含水 0~20%时,无因次采液指数随含水的上升而下降幅度较大;含水达到 50%时,储层无因次采液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小;在含水 60%~80%时,储层采液 指数逐渐上升,但幅度不大,进入高含水、特高含水时期,采液指数采油明显的上升趋势。 因此,为使油田保 持稳产,必须在高含水、特高含水时期要适时提液生产,稳定油井产能。 水井吸水能力分析 吸水指数是指注水井单位压差下的日注水量,反映注水能力的大小。 吸水指数与含水指数经验回归形式: wbfa eIbfaI  或者ln ( 36) 式中 : a —— 截距; b —— 斜率; wf —— 含水率,小数; wI —— 无因次吸水指数。 理论无因次吸水指数公式: ))(1)(/( ooroowrwooorwrow BKKfbbkKI   ( 37) 式中 : rwk —— 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 3210μm ;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10 rwk —— 束缚水饱和度下的油相相对渗透率, 3210μm ; 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小结:( 1)油层吸水能力随含水上升而增加。 随着油井含水率上升,吸水指数呈指数递增;( 2)含水在 0~50%时,吸水指数随着含水率的上升增加较慢。 含水在 50%~80%,无因次吸水指数明显上升,储层吸水指数的变化幅度为 ~;含水达到 80%~98%时,无因次吸水指数继续增加,储层吸水指数的变化幅 度 较大。 在油田实际开发过程中,油层的吸水能力不仅与含水有关,还与地层压力及注水压差等因素有关。 吸水指数随着含水率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说明由于含水率的增加使得水相渗 透增加,使得水的流度增加,水易于进入地层。 产量递减规律分析 油田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在生产压差和井网条件基本不变的条件下,产量将按照一定的规律开始递减,概括大量的矿场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油田产量递减规律一般分成三种类型:指数递减,调和递减和双曲递减。 1. 指数递减 产量公式 : tait ie  ( 38) 累积产量公式 :  taiipip ieaQNN  1 ( 39) 2. 调和递减 产量公式 :   11  ta iit ( 310) 累积产量公式 :   piiiip NtaaQN  1ln ( 311) 3. 双曲递减 产量公式 :   nniit tna 11  ( 312) 累积产量公式 :        111 1nniiipip tnaan QNN ( 313) 式中 : rwK —— 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 103μm2; roK —— 束缚水饱和度下的油相相对渗透率, 103μm2;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11 其他符号意义同上。 含水及含水上升率变化特征 含水率评价 含 水率是油井日产水量与日产液量的比值。 对于一个开发层系或油藏而言 ,所用的含水率是指油层生产的综合含水率 , 其定义为 评价开发区块中各油井年产水量之和与年产液量之和的比值。 研究和掌握油田含水的变化规律,适时采取措施控制含水上升率 , 对提高水驱采收率,改善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是 必要的。 在实际的水驱开发过程中,由于原油粘度、油层性质以及井网等诸多因素对油层的控制,使油田的含水变化受到很大影响。 任何一个水驱油藏的含水和采出程度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可根据曲线的形态用不同的曲线形式来描述。 如果在开发初期,能预先估计出油藏水驱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就可能估计在主要开采阶段中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变化状况,通过油藏含水率随采出程度的上升的趋势,评价出这个油藏的最终采出程度。 由于油田开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油田开发的阶段性和不可预见性使得各阶段含水率与采出程度上升 趋势不断改变,各阶段所对应的最终采出程度也是不相同。 评价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方法较多,但主要用下面两种比较实用的分析方法。 计算方法一 : 应用童宪章推导的半经验公式确定注水开发油田的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  mww RRff ( 314) 根据已知的具体油藏的实际生产动态数据 ( 含水率 wf 和采出程度 R ) ,应用公式 ( 314) 就可以计算出相应油藏在目前开发模式下或 水驱开发效果下的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 wLf 时的最终采出程度 mR 值。 计算方法二:应用张锐教授的油水粘度比确定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率与采出程度。 mRRDamww eRRDff  )1(1 ( 315) 其中:106 407  ra ,  rD  式中 : wf —— 含水率,小数; R —— 采出程度,小数;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12 mR —— 采出程度,小数; r —— 油水粘度比。 根据已知的具体油藏的实际生产动态数据 ( 含水率 fw 和采出程度 R) ,应用公式 ( 315) 就可以计算出油藏在目前开发模式下或水驱开发效果下的油田综合含水率达到经济极限含水率 fwL 时的最终采出程度 mR 值。 众所周知,注水开发油田的目前采出程度 R 不但与油藏地质条件和目前水驱开发效果有关,而且还与油藏的开发阶段有关。 为了能够反映这一特征,特采用“ 由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预测出 ( 或计算 ) 油藏的最终采出程度 mR ” 与 “ 由油藏地质特征参数评价出的油藏最终采出程度 ( 油藏采收率 ) gmR ” 的比值作为评价水驱开发效果在 “ 含水率指标 ” 方面的评价标准。 为了叙述的方便,将这一比值称为 “ 采出程度比 ” , 其相应的计算表达式为: %100 gmmD RRR ( 316) 从理论上讲,采出程度比 DR 值一般是小于 1 的。 但由于诸多原因使得个别油藏的采出程度比 DR 值大于 1。 可能是油藏地质特征参数的偏差,使得由油藏地质特征参数评价出的油藏最终采出程度 ( 油藏采收率 gmR ) 偏小;可能是油藏生产动态参数的偏差,使得由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式预测出或目前开发技术水平可能达到的油藏最终采出程度 mR 偏大。 采出程度 比 DR 值的大小反映了目前水驱开发技术水平或水驱开发效果。 采出程度比 DR 值越高,说明目前开发效果好,目前开发技术水平可能达到的最终采出程度越接近地质评价得出的采出程度;相反,采出程度比 DR 值越小,说明目前开发效果差,目前开发技术水平可能达到的最终采出程度越小于地质评价得出的采出程度。 表 31 是评价采出程度比的评价标准 [14]。 表 31 采出程度比评价标准表 评 语 差 较 差 中 等 较 好 好 DR 80 85~80 90~85 95~90 95 含水上升率 理论含水上升率 理论39。 f 定义为每采出 1%的地质储量含水率上升的百分数。 这种关系可根据曲线的形态用不同的曲线形式来描述。 而实际含水上升率实际可通过实际生产数据整理得到。 所以,实际含水上升率与理论含水上升率之差 理论实际 39。 39。 fff  ,则 )0(/12   iMi i fMfF     ( 317) 成人教育学院学生 毕业设计(论文) 13 )0(/12   iNi i fNfF     ( 318) 定义含水上升率评价系数为 : KNM NFKNM MFF   ( 319) 式中 : f —— 第 i 年对应的实际含水上升率与理论含水上升率之差; M —— f 0 的点数; N —— f 0 的点数; K —— f =0 的点数。 F 值越小,说明从若干年总体看来,实际含水上升率低于或接近理论含水上升率,开发效果好;反之,说明开发效果差。 含水上升率的评价标准见表 32。 表 32 含水上升率评价标准表 评语 好 较好 中等 较差 差 含水上升率评价系数 ~ ~ ~ 总之,注水开发油田,含水率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不同含水阶段,含水上升速度不同。 一般在中低含水期,随含水上升,含水上升速度逐渐增大,高含水期,随含水上升含水上升速度逐渐减缓。 油藏驱动能量分析 能量的保持水平和能量的利用程度 地层能量的保持水平主要反映在地层压力的保持程度及该地层水平压力水平下是否满足排液量的需要。 合理的地层压力水平不仅可以取得较高的采收率,而且降低了注水开发的难度。 地层压力高,要求高的注水压力水平并且注水设备具有高的承压能力,这使得注水工艺变得复杂;地 层压力低,虽然易于注水,但是当地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