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凤凰国标版)内容摘要:
地形。 4 指导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大 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呢。 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图。 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 探索和调查 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回顾和解释 轮廓画下来。 ,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形轮廓画到方格纸上。 知道地球仪、地图的标 识与功用; 知道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课题:地球的内部 课程标准: 1.8 知道地球内部有炽热的岩浆。 1.7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6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6.1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教学目的: ●熊够选择制作地球构造的模型表述对地球构造的探究结果; ●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能够查找有关地球内部的资料。 教学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 ●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知道科学研究中可以用模型方法来解决问题。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 1:不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 层次 2: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但不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层次 3:知道地球内部有炙热的岩浆;知道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 2: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度作出合理的解释; 层次 3:能够根据数据,对地球内部各层厚 度作出合理的解释;并能够根据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对地球内部情况作出解释; 教学材料:黑色的胶卷盒 3 个,分别装着水、细沙、小石块、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 /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录对地球的内部情况做一个推测。 说说自己的构思,比比谁画的最有可能。 ,对比验证(介绍地球内部构造的片段) ,讨论:鸡蛋的内部结构会与地球的内部有什么关系。 实验验证,弄清地核、地幔、地核与蛋壳、蛋白、蛋黄 之间的相似之处。 由上一节课的单元总话题引出新课 探索和调查 (1)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前搜集的资料,向全斑作汇报。 (2)也可以采用师生交流、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展开“地球里面有什么”的研究。 (3)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教学,这样能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 回顾和解释 :人类是如何了解到地球的内部构造的。 有关录像。 ,有哪些疑问。 :地壳、地幔、地核的划分是根据地震波发生折射的不同推测出来的。 地球 内部还有很多秘密等着我们去研究。 :现在人们已经想到了钻孔的方法来研究地球。 将来,假如让你来研究,你会怎么做呢。 了解的地球内部情况 课题:火山和地震 课程标准: 3.2 了解火山喷发现象。 3.3 了解地震的现象。 5.6 能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 ●能够模拟地震的形成 教学成果:预计 学生能够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 1:不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层次 2: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但不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层次 3: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层次 2:能够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但不能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层次 3:能够 收集有关火山和地震的资料并够模拟火山的喷发、地震的形成 教学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 /教师互动的目的 二次备课 集中话题 ( 1)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观看一段录像。 ( 2)观看“火山和地震”的现场情景。 ( 3)学生说说: ①刚才大家看到了什么自然现象。 ②谈谈看了录象后的感想。 ( 4)关于火山和地震,你想知道哪些知识。 ( 5)学生自己提出想研究的各种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探 索 和 调查 1.确定研究的主题 ( 1)小组讨论想研究哪一个问题。 并且把要研究的问 题发表在bbs 上。 ( 2)汇报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问题对一些比较重要的应该要了解问题进行引导组织 )。 如果有时间可以进行第二个、第三个的研究。 2.指导研究方法 ( 1)我们在网上查资料可以通过四种方法进行。 1,站内查找 2,通过链接的网站 3,通过一些如:, 等查找 书本。 ( 2)文字和图片都可以操作通过复制、粘贴进行比较快。 注意:先到学校网站查找,找不到再到外网去查找。 3.学习进行研究 ( 1)个人进行研究。 (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有新的问题可以发表在网上 ;快的同学可以进行第二个主题 的研究 ) 知道火山与地震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小组讨论汇报、把小组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并且选出代表进行全班讨论。 (教师可以讲一下汇报后还要进行评选优胜组评选及颁布发小锦旗 ) 回 顾 和 解释 介绍侯风地动仪和现代地震检测仪工作的录象和工作过程录象 了解火山与地震的形成原因及地震的预防措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地震的国家之一 课题:地表的变迁 课程标准: 3.4 认识各种自然力量对地表改变的作用。 3.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改变的影响。 7.1 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 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8.1 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目的: ●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能够对人类的一些行为作出合理的评判 教学成果: ●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知道地表的变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成果评价 概念发展 层次 1:不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 层次 2: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 生影响,但不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层次 3:知道流水、冰川、风、气温会对地表产生影响并知道人类的有些行为也使得地表发生了变化 探究能力: 层次 1:不能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 层次 2: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但不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 层次 3:能够根据资料推断某地方在很久以前的地形并能够对一些现象做出大胆的猜想,能够模拟风化对岩石的影响 教学材料 : 酒精灯、装有水的容器、小石块、镊子、火柴 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学生 /教师互动的目 二次备课 的 集中话题 1. 在推测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意见。 2. 不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学生说出自己的推测结论,还要让学生说明自己这样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认识一些改变地表的自然力 探索和调查 1. 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表达,表达不出时,教师可给适当补充。 2. 必须让学生分析图示现象。 只有在分析中才能形成该地貌的原因。 实验 1;发现冷暖对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 2;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 发现冷暖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发现植物生长和冰冻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回顾和解释 教师出示图片总结现象,认识人类社会对地表的影响。 了解更多的侵蚀现象。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涉及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有: 科学探究: 1 了解科学探究的结果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1 懂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 5 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并作实验记录。 6 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7 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 8 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科学知识: 3 了解物质有三种常见的状态:固态、气态和液态。 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 3 知道物质的变化有两类: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另一类会产生新的物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想知道,爱提问。 2 尊重证据。 1 愿意合作与交流。 4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 关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 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认识物质的变化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蜡烛融化时的状态变化和燃烧时变成新物质的状况,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两大类:一类 仅仅是形态变化,另一类是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第二部分:认识典型的变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铁钉生锈、肥皂去污等。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变化的现象来探究其中的原因。 意在启发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搜集信息、交流质疑、得出结论。 ”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 蜡烛燃烧实验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提供材料,启发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明确主要的操作步骤。 第三部分:认识物质的种类 通过探究纸花变色的奥秘来认识三类物质 —— 酸性物质、碱性物质和中性物质。 另外,教材还 安排了学生制作“指示剂”并鉴别身边物质酸碱性的活动,使学生体会到“指示剂”这种神奇物质在不同酸碱性物质中的变化。 第四部分:了解洗涤用品去污的道理 通过学生亲自实验,了解汗渍、墨水、油污、果汁等污物在不同洗涤用品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初步明白其中的道理。 由于本单元涉及到一些化学知识,是科学老师第一次接触的教学内容,因此,提醒老师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1. 把握知识的深浅度: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关注周围常见物质的变化,进行初步的解释,没有必要深入研究,因为学生升入中学后会系统的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小学阶 段只是进行启蒙教育,重点是感受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生活中化学的兴趣,千万不要加深拓宽,把小学科学课上成了中学的化学课。 2. 充分做好课前准备:首先教师要收集有关资料,学习相应的化学知识,如物质变化的种类、金属生锈的原因、洗涤剂去污原理等。 并搞清本单元各课之间的联系的,第一课是让学生认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提科学名词),第二、三、四课则从铁钉生锈、纸花变色、污物除去的现象来全面认识″物质在变化″的事实。 其次教师要试做教科书中的实验,如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的实验、铁钉生锈的实验、自制指示剂检测物 质的酸碱性实验,教师一定要在反复实验中,掌握确保实验成功的秘诀。 最后教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基础,选择实验(或制作)的材料,不必受教科书的限制,如用紫甘蓝做“指示剂”,当地没有紫甘蓝,可以用其他植物代替。 3. 加强实验后的研讨和交流,由于本单元的实验多且好玩有趣,教师不要只追求表面热热闹闹,而忽略深层次的思考。 教师在学生实验后,一定要拿出足够的时间组织学生交流和研讨,保证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的机会,促进学生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4. 注意将教学与评价有机的结合起来,特别要重视形成性评价。 建议 教师按照单元评价项目,在每课教学活动结束后及时完成并填写单元评价表。 本单元试验 科学内容 试验内容 材料 备注 蜡块 融化和凝固实验 蜡块加热。 蜡烛凝固 蜡烛,坩埚。 酒精灯 观察蜡烛燃烧产生新的物质 用石灰水涂抹烧杯,然后将它盖在燃烧的蜡烛上。 澄清的石灰水、烧杯、 酒精灯 、火柴 3 认识铁生锈的原因。 了解铁。苏教版国标本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凤凰国标版)
相关推荐
力。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4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李金主备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课文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另外还有一次习作和一个练习。 《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快罗斯堂稗紫屏蚕究池挑
毕阎恤 三、互动交流发表见解 苏教版国标本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执笔:涑渎小学 史天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包含了四篇课文:《走,我们去植树》、《第一朵杏花》、《燕子》、《古诗两首》;两项学习习惯的培养: “坚持写日记 ”和 “爱护图书 ”
请电子邮箱的时候,有哪些需要特 别注意的地方。 你在操作时有哪些出错的地方。 经验交流:把自己操作的经验和方法与大家分享。 ( 2)阅读电子邮件 ①进入电子邮箱后,‚收件箱‛显示为‚粗体‛样式,表示有‚未读邮件‛。 ②单击‚收件箱‛,进入‚收件箱‛页面,‚收件箱‛列出每封信的发件人、主题、日期和邮件大小等信息。 ③单击邮件主题,打开邮件,阅读内容。 ( 3)认识电子邮箱地址 和平时一样
《秋》中的神来之笔:如一叶扁舟, ,刘邦的《大风歌》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习了五、六单元的课文,我们认识了 的巴金, 的詹天佑, 的林肯, 的钱学森。 的鄂温克姑娘, 六、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 10+10=20 分) (一) 信念无敌 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 阳光很剧 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 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
在下面的选项中,互为倒数的是( )。 A. 51 与 B. 71 和 7 C. 1 54 和 1 45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用 去 了 13 ,另一根用 去 13 米 ,剩下的铁丝( )。 A. 第一根长 B. 第二根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哪根长 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 110 ,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 中小学校外培训中心 点点教育 TEL: 0755— 29800456
加深理解。 (我是用教师说,让学生指的方式。 比如说:四条 高、左面 等,让学生迅速指出来。 也可以进行相反的练习。 教师说左,让学生指右等。 这样既起到检查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兴致也很高)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使学生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