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三单元测试卷内容摘要:
在下面的选项中,互为倒数的是( )。 A. 51 与 B. 71 和 7 C. 1 54 和 1 45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用 去 了 13 ,另一根用 去 13 米 ,剩下的铁丝( )。 A. 第一根长 B. 第二根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哪根长 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 110 ,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 中小学校外培训中心 点点教育 TEL: 0755— 29800456 13923833010 3 – 孩子未来无小事,点点也是一种坚持。 A. 110 B. 910 C. 1110 一块长方形菜地 ,长 20 米 ,宽是长的 34 ,求面积的算式是( )。 A. 20 34 B. 20 34 + 20 C. 20( 20 34 ) 4365的积 ( )43。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60 厘米,它的表面积是( )。 A. 21600 平方厘米 B. 150 平方厘米 C. 125 立方厘米 用一根长( )铁丝正好可以做一个长 6 分米、宽 5 分米、高 3 分米的长方体框架。 A. 28 厘米 B. 126 平方厘米 C. 56 厘米 D. 90 立方厘米 一个长 6分米 ,宽 4分米 ,高 5 分米的长方体盒子 ,最多能放 ( )个棱长是 2 分米的正方体的木块。 A. 15 B. 14 C. 13 D. 12 下面的图形中 ,折叠后能围成正方体的是 ( ) A B C D 四、 注意审题,细心计算。 ( 29 分) 直接写出得数: ( 5 分) 27 2 = 35 1 = 34 13 = 12 34 = 528 7= 18 16 = 5- 37 = 724 314 = 13 0 = 56 12 = 计算: (12 分 ) 42 928 = 944 11=。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第二三单元测试卷
相关推荐
《秋》中的神来之笔:如一叶扁舟, ,刘邦的《大风歌》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习了五、六单元的课文,我们认识了 的巴金, 的詹天佑, 的林肯, 的钱学森。 的鄂温克姑娘, 六、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 10+10=20 分) (一) 信念无敌 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 阳光很剧 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 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
地形。 4 指导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大 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呢。 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图。 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 探索和调查 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回顾和解释 轮廓画下来。 ,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力。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教材分析 4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分析《黄山奇松》李金主备一.单元教材分析(一)单元教材基本分析本单元课文是《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和《莫高窟》,另外还有一次习作和一个练习。 《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快罗斯堂稗紫屏蚕究池挑
加深理解。 (我是用教师说,让学生指的方式。 比如说:四条 高、左面 等,让学生迅速指出来。 也可以进行相反的练习。 教师说左,让学生指右等。 这样既起到检查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兴致也很高)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使学生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
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 ⑴ 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 6 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 铺边长 8 厘米的正方形呢。 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其意思。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④体会诗人情感。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4.指导学 生朗读第一首诗。 指名读,交流含义 自读,质疑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交流诗意 体会情感,交流 指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