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内容摘要:
加深理解。 (我是用教师说,让学生指的方式。 比如说:四条 高、左面 等,让学生迅速指出来。 也可以进行相反的练习。 教师说左,让学生指右等。 这样既起到检查巩固的效果,学生的兴致也很高)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 认识长方体、 正方体的侧面展开图。 强化对长方体面和棱特征的认识。 使学生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 空间观念 ,发展数学思考。 课前分析及准备 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例 3 的学习,引导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展开图,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个面之间的联系,为后面学习表面积打好基础。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实际操作法,发现展开的的规律。 探索各个面之间的规律。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复习引入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谁能对着模型再来介绍一下。 指名说说,全班交流补充。 二、探究新知 ( 1)除了同学们说的这些,长方体和正方体还有什么特征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进行学习。 出示正方体纸盒: 你能够沿着这个正方体的棱把这个正方体纸盒剪开吗。 要求:剪的时候要沿着沿着 棱剪,冰且各个面要互相联在一起。 学生尝试操作。 小组里交流。 ( 2)这个长方体纸盒你也能够沿着棱把它剪开吗。 学生独立操作。 看看长方体的展开图,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观察交流。 追问:你能从展开图中找到 3组相对的面吗。 ( 3)完成练一练第 1题 标注完后引导学生具体说说思考的过程。 ( 4)完成练一练第 3题 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再动手操作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三第 6题 学生小组交流,独立操作验证。 完成练习三第 7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指名说说自己连现实的思考过程。 3学有余力时可完成思考题 启发学生思考:要围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需要几张硬纸片,这几张硬纸片的形状的大小有什么联系。 让学会僧通过操作逐步掌握其中的规律。 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今天学习的内容什么是重点。 五 、作业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盒。 教学评价及反思 1.“ 141 型”,中间一行 4 个作侧面,上下两个各作为上下底面, 共有 6 种基本图形。 2.“ 231 型”,中间 3 个作侧面,共 3 种基本图形。 3.“ 222”型,两行 只能有 1 个正方形相连。 4.“ 33”型,两行只能有 1 个正方形相连。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 空间观念 和数学思考。 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前分析及准备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 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第1511 页的例 4,完成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四 15题。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表面积公式。 再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深新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复习准备 谈话:前两节课我们探索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 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 这几个面之际有什么关系。 他们可以分为几组。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探 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出示问题:如果告诉你这个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你能算出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吗。 追问:做这个长方体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与这个长方体各个面有什么关系。 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吗。 在交流中明确:只要算出这个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可以了。 ( 2)启发:请你借助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模型思考,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可以怎样计算这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 3)学生独立列式,指名汇报,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 4)比较小结:这两种方法都反映了长方体的什么特征。 你认为 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时,最关键的环节是什么。 (要根据长宽高正确找出 3组面中相关的长和宽) ( 5)提出要求:用这两种方法计算长方体 6 个面的面积之和,都是可以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 探究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 1)谈话:根据长方体的特征,我们解决了做一个长方体纸盒 至少需要多少硬纸板的问题,如果纸盒是正方形的你还会解决同样的问题吗。 ( 2)学生独立尝试解答。 ( 3)组织交流反馈,提醒学生根据正方体的特征进行思考。 揭示表面积的含义 谈话才我们刚才我们在求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致少各要用多少硬纸板的问题时,都算出了它们 6个面的面积之和,长方体或正方体 6 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三、应用拓展 做“练一练”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列式和题中的直观图具体说明思考的过程。 做练习四第 1 题 让学生看图填空,再要求同桌互相说说每个面的长和宽,并核对相应的面积计算是否正确。 做练习四第 2 题 让学生独立依次完成体重的两个问题,适当提醒学生运用第( 1)题的结果来解答地( 20) 题。 做练习四第 51 题 先让学生根据表中列述的数据进行判断,并说明判断的理由,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将 结果填入表中。 最后引导学生比较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过程和方法,说说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各要注意什么。 四、全课小结 同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可以怎样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什么联系。 五、作业 练习四第 4 题 教学评价及反思 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在复习的时候,应重点复习面的特征。 为学生理解表面积的概念打下基础。 ) 复习棱长和后引入新课。 (出示长方体的框架,如果要求做这样一个长方体的框架需要多少铁丝。 你会计算吗。 生答后提问:如果我现在要给这个长方体框架围上一层包装纸,你知道至少需要多少包装纸吗。 ) 探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提问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和同桌的同学交流后,再指名汇报。 在汇报的时候,第一个孩子先汇报了书上的第二种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你知道为什么这样列示吗。 算式的各个部分所求的是什么吗。 我重点是让中下生来说。 同时结合直观的教具,让学生理解。 在汇报理解后,我提问: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有少数同学举手。 一汇报,就是书上的第一种方法。 下面就有同学说,这种方法太啰嗦 了,不简单。 但我还是引导学生理解并要求掌握,我提醒他们:在后面的练习当中我们也将用到这种方法,在有的时候这种方法也是比较简单的。 ) 实际运用。 (让每一个孩子拿出自己的长方体,测量数据并计算表面积。 教师巡视指导。 在汇报的时候,我有意叫了两个成绩不好的同学起来汇报,结果不太理想。 一个测量了书上剪下的正方体,而不是长方体。 还有一个学生自己根本就没有测量,听人家说数据,自己也没有计算。 我是语重心长地批评了一下,所以说:差生主要是差在习惯上,而不是差在智力上。 在这里,我有一个小小的创意:为了防止在有的同学汇报 有的同学没事的情况,我提议:在同学汇报的时候,其他同学迅速口算,看他的答案是否正确。 这一招果然奏效,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 教学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直接出示正方体,如果我要计算这个正方体的表面积,该怎样求。 为什么。 学生汇报,理解。 班级有个孩子带了一个正方体来,我让同学们实际计算,结果数据恰好是 6 厘米。 在学生列式的时候,我重点强调了此 6非彼。 ) 巩固练习:书上的试一试和练一练。 (巡视时,我重点检查了差生的作业,效果不是很好,以后要注意。 )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 面积( 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进一步发展 空间观念 和数学思考。 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前分析及准备 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联系生活实际。 让学生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巩固表面积知识。 并会灵活运用。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复习准备 上节课我们学习 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指名回答。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 正方体呢。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例 5: 指名读题。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想法,并选择一种想法算出结果。 集体交流订正。 出示练一练第 1题 读题后启发学生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 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然后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练一练第 1 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 答。 集体交流。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完成练习四第 6题 学生自己读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学生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独立解答。 完成练习四第 8题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说说如果要给教室进行粉刷,需要刷哪些面的面积。 再结合题目进行解答。 完成练习四第 9题 先画出台阶的示意图。 引导学生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 这节课的学习, 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觉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五、作业 练习四第 10 题 思考题(选做) 教学评价及反思 本单元最难的地方,应该就是表面积部分,变化多,题型也多。 光靠课堂上讲一点点是远远不够的。 更多的,可能要学生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 1)具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油箱、罐头盒、纸箱子等; ( 2)具有五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水池、鱼缸等; ( 3)具有四个面的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水管、烟囱等。 教学内容 体积和体积单位( 1)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使学生 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 空间观念 和数学思考。 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课前分析及准备 教学第 1920 页的例 例 7 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五 14 题。 主要是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体积的意义。 例 7及随后的练习教学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及媒体运用 实验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感知体积与容积的具体含义。 观察法。 比较法。 教学预设 教学生成 一、导入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 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 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操作探究 学习例 6 (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引导学生发现桃占去了一定的空间。 (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 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 ,验证。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进一步明确:桃占的空间大,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少;荔枝张的空间小,因而相应杯中的水就多。 (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引导学生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 把它们放在同样 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引导学生比较、推想。 操作验证。 (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表格式
相关推荐
在下面的选项中,互为倒数的是( )。 A. 51 与 B. 71 和 7 C. 1 54 和 1 45 两根同样长的铁丝,一根用 去 了 13 ,另一根用 去 13 米 ,剩下的铁丝( )。 A. 第一根长 B. 第二根长 C. 同样长 D. 无法比较哪根长 今年的产量比去年多 110 ,今年的产量就相当于去年的( )。 中小学校外培训中心 点点教育 TEL: 0755— 29800456
《秋》中的神来之笔:如一叶扁舟, ,刘邦的《大风歌》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习了五、六单元的课文,我们认识了 的巴金, 的詹天佑, 的林肯, 的钱学森。 的鄂温克姑娘, 六、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 10+10=20 分) (一) 信念无敌 一片茫茫无垠的沙漠,一支探险队在负重跋涉。 阳光很剧 烈,干燥的风沙漫天飞舞。 而口渴如焚的队员们没有了水。
地形。 4 指导制作地表模型。 谈话:大 家想不想把看到的地形呈现在自己的眼前,即把他们做出来呢。 出示事先做好的一个模型,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完成。 分组讨论设计图。 领取材料,开始制作。 地球表面有大气、水、岩石,还有生活在地球表面上的人类以及许许多多的动物、植物。 探索和调查 做一个有山有水的地表模型 知道地球表面有多种多样的地形 回顾和解释 轮廓画下来。 ,引导和玻璃上的方格进行对比。
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 ⑴ 用长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 6 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 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 铺边长 8 厘米的正方形呢。 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 3 厘米、宽 2 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
其意思。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 大家讨论。 ④体会诗人情感。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4.指导学 生朗读第一首诗。 指名读,交流含义 自读,质疑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交流诗意 体会情感,交流 指名读
文化宫 在 广场的( )面; 百货大楼在 广场的( )面; 医院在广场的( )面 ; 学校在广场的( )面。 ( 2) 填写 线路我也会。 ①小红从家到美术馆的线路: 向( )面 向( )面 向( )面 ② 小红从美术馆返回到家的线路: 向( )面 向( )面 向( )面 大约 400 大约 500 大约 600 大约 700 小红家 城堡 学校 美术馆 美术馆 学校 城堡 小红家 北 量一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