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当做神。 稍:渐渐。 近:接近。 慭慭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了解它。 骇:害怕。 远遁:逃到远处。 遁:逃跑。 以为且噬己:认为将要咬自己。 且:将要。 益:逐渐。 习:熟悉、习惯。 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荡倚冲冒:碰撞、靠近、冲击、冒犯。 不胜:禁不住。 蹄:用蹄子踢。 止:只。 耳:罢了。 跳踉:跳跃。 :怒吼。 尽:吃完。 乃去:才离开。 二、重点句子翻译。 蔽林间窥之 翻译: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因跳踉大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翻译:(老虎)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开。 三、本文的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四、出自本文的两个成语:庞然大物、黔驴技穷。 五、这则寓言的主人公是谁。 为什么。 答:驴。 这则故事由虎的正面描写来描写驴的外强中干,从而起到讽刺的作用。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 19)《三个太阳》黄传会 ( 20)《录音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 21) “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 出征记 |廖文根 ( 22)新闻两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毛泽东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在港隆重举行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 23)毛泽东诗词二首:《沁园春雪》 《卜算子咏梅》 卜算子咏梅 [南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 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译文: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 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 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二、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下阕托梅寄志。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义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一、写这首词本是托梅 寄志,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的决心,在险恶的环境下决不屈服,勇敢地迎接挑战,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表现了共产党人斗争在前,享受在后的崇高美德和奉献精神。 ( 24)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乐府诗集》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 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一、《木兰诗》选自宋 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乐府双壁”指《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 二、本文用到的修辞: 互文: (1)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 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翻译:木兰到集市各处买了骏马、马鞍等出征马具。 )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翻译: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 (3)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翻译:对着窗户前的镜子梳理云一样的鬓发、在脸上贴上花黄。 )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翻译:打开各个房间的门,坐一会儿各个房间的床。 ) 顶真: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 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观刈麦 》 [唐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姑妇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和元稹同是唐朝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合称“元白”;其文学理论主张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一、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人民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人民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矛盾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 《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 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 这类描写把劳动人民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二、最后六句,诗人将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 破阵子 》 [宋 ]辛弃疾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对仗工整,写战前的充分准备。 描绘了战争爆发前的情状。 “八百里”指牛,“五十弦”泛指各种乐器。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出兵开战之前,战士们兴高采烈的分食烤熟的牛肉,军营里奏响了雄壮的战歌。 二、“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生动表现激烈战斗的场面的句子。 三、最后一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 (25)现代诗二首:《回延安》贺敬之 《再别康桥》 徐志摩 ( 26)歌词三首:《我的中国心》黄霑 《在希望的田野上 》晓光 《黄河颂》光未然 诵读欣赏 : 《 使至塞上 》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赏析: 我们似乎联想到诗人轻车简从,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边疆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