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施肥j技术宣传手册内容摘要:

由于各种化肥的有效含量不同,所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易准确地把握用肥量。 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施入土壤中的化肥量。 假设该地块推荐用肥量为每亩施纯氮( N) 、 、单项施肥其计算方式为:推荐施肥量247。 化肥的有效含量 =应施肥数量。 可得结果:施入尿素(尿素含氮量一般为46%)为 247。 46% =,施入硫酸钾(硫酸钾含 K2O量一般为 50%)为 247。 50% =,施入过磷酸钙(过磷酸钙含P2O5量一般为 12%)为 247。 12% =。 如果施用复混肥,用量应先以配方施肥表上推荐施肥量最少的那种肥计算,然后添加其他两种肥。 如某种复混(合)肥袋上标明的氮、磷、钾含量为 15∶ 15∶ 15,那么该地块应施这种复混肥: 247。 15%=,这样土壤中的磷元素已经满足了作物需要的营养。 1测土配方施肥如何实现增产和增效 ? 测土配方施肥是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应用,可以实现增产增效的作用。 ( 1)通过调肥增产增效。 在不增加化肥投资的前提下,调整化肥氮∶磷∶钾的比例,起到增产增效的作用。 ( 2)减肥增产增效。 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高产区,由于农民缺乏科学施肥的知识和技术,往往以高肥换取高产,经济效益很低。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适当减少某一肥料的用量,以取得增产或平产的效果,实现增效的目的。 ( 3)增肥增产增效。 对化肥用量水平很低的或单一施用某种养分肥料的地区和田块,合理增加肥料的用量或配施某一种养分肥料,可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从而实现增效。 1 配方肥料 配方肥料 全称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用肥, 简称 “配方肥”,是以土壤测试和田间试验为基础,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和肥料效应以及对产量及品质的 要求,以各种单质化肥或复混肥料为原料,采用掺混或造粒工艺制成的适于特定区域、特定作物的肥料。 其符合精准施肥的要求。 1配方肥基础肥的配伍方式 目前,配方肥国内配伍系列有 5 种形式。 第一种是硝铵-过磷酸钙 — 氯化钾:适于生产低浓度 BB肥,提倡把过磷酸钙与有机质、微量元素加工成颗粒,与硝酸铵、氯化钾颗粒肥混配;第二种是氯化铵 — 过磷酸钙 — 氯化钾:适于生产低浓度 BB肥,用颗粒氯化铵代替硝酸铵,可降低成本,由于是双氯化肥,一般用于水田;第三种是尿素 — 过磷酸钙 — 氯化钾:适于生产低、中、高浓度 BB肥;第四种是硝酸磷肥 — 氯 化钾:适于生产中、高浓度 BB肥,硝酸磷肥是颗粒肥料,含 N、 P2O5各 20%,混合后理化性状较好,但硝酸磷肥原料少;第五种是尿素-磷铵 —氯化钾:适于生产高浓度 BB肥,粒度好,耐贮存,国外广泛采用这种配伍方式。 1配方肥原料配伍应注意的问题 在配方肥的生产中,一定要注意粉粒掺混肥和颗粒掺混肥生产中的原料配伍问题。 基础原料肥选用不当,在配伍中出现吸潮、盐分解析、结块、养分损失转化等,不仅影响商品效果,而且会使有效性降低。 配方肥生产、配料应主义的问题如下:尿素 — 磷铵 — 氯化钾配伍是目前的最佳配伍选择,惟一缺点是养 分浓度太高,微肥无法加入。 尿素 — 过磷酸钙(或重钙) —氯化钾配伍带来的问题是:过磷酸钙(或重钙)的主要成分磷酸一钙水合物与尿素反映生成化合物,释放出水,使肥料变湿结块。 解决办法:一是要严格控制过磷酸钙(或重钙)的含水量,含水量必须控制在 %以内;二是要进行氨化处理,处理后的含水量必须小于 4%,可用碳酸氢铵对过磷酸钙进行氨化处理。 碳酸氢铵的加入量要根据工艺要求严格控制。 氨化处 理完毕可同氮肥粒、钾肥粒掺混、装袋。 另外,配方肥配伍时,硝酸铵和尿素不能同时作为氮源掺混;过磷酸钙和磷酸二铵同时使用,会发生肥料变湿结 块。 1肥效试验的实施准备 肥效试验的实施需要以下准备: ( 1)试验地应选择平坦、整齐、均匀,代表不同肥力水平的地块;坡地应选择坡度平缓,肥力差异较小的地块;试验地应避开道路、堆肥场所等特殊地块。 ( 2)田间试验应明确所用的作物品种,一般应选择当地主栽作物品种或拟推广的品种。 ( 3)整地、设置保护行、试验地区划;小区单灌单排,避免串灌串排;试验前多点采集土壤样品。 依测试项目不同,分别制备新鲜或风干混合土样。 ( 4)为保证试验精度,减少人为因素、土壤肥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田间试验一般设 3~ 4 个重复(或区 组)。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区组内土壤、地形等条件应相对一致,区组间允许有差异。 ( 5)小区面积:大田作物和露地蔬菜作物小区面积一般为20m2~ 50m2,密植作物可小些,中耕作物可大些。 小区宽度:密植作物不小于 3m,中耕作物不小于 4m,设施蔬菜作物一般为20m2~ 30m2,至少 5行以上。 多年生果树类选择土壤肥力差异小的地块和树龄相同、株形和产量相对一致的单株成年果树进行试验,每个处理不少于 4 株。 1测土配方施肥之取样测土 土壤肥力是决定产量的基础。 据估算,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 40~ 80%来自于土壤。 我市 土壤受气候、成土母质、地形、种植制度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十分复杂,不同区域、不同土壤之间养分差异比较大,肥料的增产效果及肥料品种搭配也就不同。 因此必须通过取样分析化验土壤中各种养分含量,才能判断各种土壤类型、不同生产区域土壤中不同养分的供应能力,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数据。 1土壤取样应在什么时期进行 ? 在作物收获后或播种施肥前采集,一般在秋后。 进行氮肥追肥推荐时,应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采集。 如要在作物生育期内取样,应在当季作物底肥施用 1~ 2 个月后或生长后期、收割前期取样。 对穴施、条施田块,应 尽量避免在施肥沟、穴取样。 1采集土样应注意哪些问题 ? ( 1)必须经过详细的调查了解,按照不同的地形部位、土壤类型、作物栽培轮作情况、肥力水平等划出采样单元,确定采样点,使所采的土样能准确反映土壤实际的性状。 ( 2)必须采集混合样本,多点混合,以充分反映地块的养分状况。 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合理的取样密度;二要注意取样点的代表性,采集到的样品和分析化验结果能代表一定面积的耕地。 三要注意采样方法,根据地块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的均匀程度等采用对角线采样法、棋盘式采样法、 S形采样法,采集 7~ 20 个样点, 混合后用四分法多次淘汰。 ( 3)一个土壤样品只能代表一种土壤条件。 由两个差异极大的土样混合而成的混合样品,所得分析结果不能代表两种情况下土壤性质的“平均值”,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分别取样。 ( 4)采集土样时,在采土深度内要上下均匀等量;采土前必须将工具清理干净,并将取样点表面的植物残体或其他杂物全部去掉。 不能在靠近路边、地头、渠道附近、沟边、局部特殊地形及堆放过肥料的地方采样。 填写土样标签应包括哪些内容 ? 群众自己取样送检,主要注意有如下内容:样本编号、土壤名称、代表面积、采样日期、采样人、地块名称、 采样深度、采样方法、前茬作物、农户姓名等。 采集的样品放入统一的样品袋,用铅笔写好标签,内外各放一张。 2新鲜的土样样品有什么用 ?如何制备 ? 某些土壤的成分如二价铁、硝态氮、铵态氮等在风干过程中会发生显著变化,必须用新鲜样品进行分析。 为了能真实地 反映土壤在田间自然状态下的某些理化性状,新鲜样品要及时送回室内进行处理分析,用粗玻璃棒或塑料棒将样品混匀后迅速称样测定。 新鲜样品一般不宜贮存,如需要暂时贮存,可将新鲜样品装入塑料袋,扎紧袋口,放在冰箱冷藏室或进行速冻保存。 2土壤供肥性能 测土的供肥性能 是批土壤供应农作物所必须的各种速效养分的能,主要包括土壤供应种速效养分的数量,各种迟效养分转化为速效养分的速率以及各种速效养分持续供应的时间。 2土壤全磷和速效磷 磷在土壤中是以磷酸盐的形式存在的,有水溶性磷盐和不溶性磷酸盐。 不溶性磷酸能溶于水被吸收利用,叫速效磷。 不溶性磷酸盐不溶于水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 速效磷和不溶性磷的总和称为土壤全磷。 速效磷含量的高低标志着目前供磷能力,而全磷标志着土壤供磷的潜在能力。 2土壤全钾和速效钾 土壤中的全钾是指矿物性钾、代换性钾和不溶性钾的总含量。 而速效钾则指土 壤中能直接被作物能收利用的钾,包括水溶性钾和代换性钾。 2土壤全氮和碱解氮 土壤中的氮素绝大多数是以有机态生存在的,有机态氮素在耕作等一系列条件下,经过土壤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转化为无机态氮供作物吸利用。 土壤中有机态氮与无机态氮的总和称土壤全氮。 土壤氮素绝大部分来自有机质,故有机质的含量与全氮含量成正相关。 土壤中的全氮含量代表着土壤氮素的总贮量和供氮的潜力。 因此,全氮含量与有机质一样是土壤肥力的主要指示之一。 碱解氮又叫水解氮,它把括无机态氮和结构简单能为植物直接吸收利用的有机态氮,它可供作物近期吸收利用 ,故又称速效氮。 2土壤有机质,及对于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土壤有机质包括: ( 1)新鲜有机质(指未分解的动植物残体);( 2)半分解有机质;( 3)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4)土壤腐殖质,呈黑色、黑褐色胶体,动植物残体经微生物分解后,再合成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 通常说土壤有机质主要指的是腐殖质,其在土壤有机质中占 7090%,它对土壤的肥力有很大的影响。 尽管土壤有机质只占土壤总重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是体现土壤肥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土壤有机质中含有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等各种养分。 随 着土壤有机质的逐步分解,这些养分可不断地释放出来,供作物生长所需。 此外,有机质还可通过影响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改善土壤的透水性、蓄水性、通气性、保肥性和作物根系生长环境,进而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耕性。 2有机质在配方施肥技术中的作用 从农业生产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物的产量愈高,从土壤中获得的养分愈多,需要以施肥形式,特别是以化肥补偿土壤中的养分。 随着化肥施用量的日益增加,肥料结构中有机肥的比重相对下降,农业增产对化肥的依赖程度愈来愈大。 在一定条件下,施用化肥的当季增产作用确实很大,但随着单一 化肥施用量的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消耗量也增大,造成土壤团粒结构分解,协调水、肥、气、热的能力下降,土壤保肥供肥性能变差,将会出现新的低产田。 配方施肥要同时达到发挥土壤供肥力和培肥土壤两个目的,仅仅依靠化肥是做不到的,必须增施有机肥料。 有机肥的作用,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更重要的是更新和积累土壤有机质,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结构,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 所以配方施肥不是几种化肥的简单配比,应以有机肥为基础,氮、磷、钾化肥以及中、微量元 素配合施用,既获得作物优质高产,又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 2沃土工程 沃土工程是指通过对土、肥、水三个资源的优化配置 , 综合开发利用 , 实现农用土、水、肥的精准调控,从而使农业投入和产出达到最佳效果 ,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其核心包括土壤肥料测试体系建设,土壤肥料信息体系建设,土壤肥料新技术研发、示范等。 2农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营养元素 作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元素有 16种。 它们分别是碳、氢、氧、氮、磷、钾、钙、镁、硫、铁、锰、铜、锌、硼、铝、氯。 植物对前 9 种元素的需求量较大,称为大量元素;对 后 7种元素的需求量较小,称为微量元素。 植物对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需要量虽有多少之分,但它们对植物都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彼此间相互不可替代。 在植物必需的 16种营养元素中,氮、磷、钾元素的需要量最大,而土壤中可供给的速效养分含量却较低,一般必须季季或年年施用肥料,来满足植物的需要。 因此,人们常把氮、磷、钾称为“肥料三要素”。 植物虽然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不大,可缺乏这些营养元素,植物往往有明显的缺素症,导致大面积减产。 因此,施肥时要综合考虑作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元素。 肥料利用率 是指肥料施用后,被作物吸收来自 所施肥料的养分占所施肥料养分总量的百分率。 任何一种 肥料 施入 土壤 后都不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其中一部分由于淋失、挥发或被土壤固定而成为作物不可利用的形态。 影响肥料利用率的因素有很多,如肥料的品种、作物的种类、土壤状况、栽培 管理 措施、环境条件、施肥数量、施肥方法及施肥时期等。 一般化肥中 氮肥 利用率为 25~ 40%, 磷肥 只有 20%左右, 钾肥 可达 30%。 上述可知,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最低,氮、钾的利用率相当。 其累加利用率可达 40%左右。 碳酸氢铵为 27%, 尿素 35%,硫胺 45%。 提高 肥料利用率的方法:一是选 择合适的施肥 时间 ,二是增施有机肥料。 试验证明:使用有机 无机肥料,能提高肥料中氮、磷、钾养分的利用率 10~ 20%。 3肥料后效 肥料后效是指施用肥料的有效养分当季未能完全利用,在一下季或下一年还表现一定的肥效。 肥产的后效与肥料的性质、种类关系最为密切。 施用难分解的有机肥料和难溶性磷肥的后效最长,如果施用量较大,施用后第三、四季甚至第二、三年还表现出肥效。 而速效性氮肥易被作物吸收利用,特别在沙质土或灌水过多时往往容易流失,一般不表现后效,或后效不明显。 速效性磷肥施放土壤后容易被固定,当季不可能被全部利用,也有后效表现。 3农家肥为什么要腐熟后才能施用。 提高农肥质量的关键,是在施用前采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