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养鸡技术大全内容摘要:

情况及时诊治。 果园生态养鸡综合技术 一、合理选择场地、饲养品种及规模 放养果园附近最好有清洁的水源,若没有可在果园中,每隔一定的距离放一个饮水器,使鸡有充足的饮水。 果园内用丝网等围栏限定鸡群放养范围,以防鸡只乱窜。 在果园内搭临时避雨(暑)棚,供鸡防风 避雨、烈日暴晒。 鸡的品种以抗逆性(适应性)强、抗病力强、耐粗饲的地方优质土鸡为宜,如三黄鸡、麻黄鸡、肖山鸡等。 放养规模以每群 1500 只,每亩果园 200~ 300 只为宜。 二、加强饲养管理 果园养鸡一般分为育雏和放养两个阶段,育雏阶段一般在室内,饲养 4~ 6 周,雏鸡脱温后进入放养阶段。 ,制定育雏计划。 准备 30℃左右的温开水,水中加入 %氟哌酸或 %的环丙沙星或其他抗菌药、葡萄糖和电解多维等,在雏鸡入舍前 2~3 小时放 入鸡舍。 第一周应坚持让鸡饮用 5%浓度的糖凉开水,以后可换成自来水或井水。 雏鸡入舍饮水后 2 小时左右,在塑料布或料盘上撒雏鸡专用全价料,每 2 小时撒 1 次,每 1次喂量以基本吃完为准。 3 天后每天喂 6~ 7 次, 8~ 21 日龄减为 5 次, 22~ 56 日龄为 4 次,每次喂料应在 20~ 30 分钟内吃完,每天早晨 6∶ 00~ 6∶ 30 第 1 次饲喂,最后 1 次在夜间10∶ 00~ 10∶ 30 饲喂。 白天每次喂八成饱。 ( 2)温度,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必须通过人工加温来保持适宜的室温,育雏期开始时室温应控制在 32℃,以后每周下降 2~ 3℃,直至降到自然温度。 在 良好的保温基础上,根据季节和天气的变化及时换气,使人进入鸡舍闻不到氨臭味。 ( 1)放养前做好准备工作,准备饲槽及饮水器、饲料等。 ( 2)过好脱温关,选择天气暖和的晴天放养。 开始几天,每天放养 2~ 4 小时,以后逐渐增加放养时间。 放养的最初几天,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 C 或复合维生素等,以防应激。 放养期的喂食应遵循 早宜少,晚适量 的原则。 放养宜选择无风的天气,不要在大雨、大风、气候寒冷的天气放养。 遇有天气突变,及时将鸡赶回鸡舍,防止鸡只受风寒感冒。 热天放养应早晚多放,中午在树 下休息或赶回鸡舍,不可在烈日下长久放养,防止中暑。 ( 3)放养驯导,放养过程中要进行放养驯导,以建立起鸡只回舍等的条件反射,以便在紧急情况能使每只鸡及时回舍。 、黄鼠狼、野狗等天敌的侵袭。 鸡舍不能过分简陋,应及时堵塞墙体上的大小洞口,鸡舍门窗用铁丝网或尼龙网拦好。 同时要加强值班和巡查,检查放养场地兽类出没情况。 生态养鸡有学问 所谓生态养鸡,就是把鸡群放养到自然环境中,让鸡肉、鸡蛋恢复应有的天然优良 品质。 目前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如果再与生态旅游结合起来做文章,市场空间会更加广阔。 生态养鸡最好选用当地土鸡品种。 地方品种具有体型小巧,反应灵敏,活泼好动,适应当地的气候与环境条件,耐粗饲,抗病力强,适宜放养的特点。 生态养鸡也需要鸡棚,这是鸡晚间宿营的重要空间。 鸡棚位置要高,背风向阳,视野开阔,不能积水,门前有足够的空闲地。 鸡棚可采用永久性的砖瓦结构,也可采用简易的木结构,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必须具有坚固的结构,有良好的遮风 挡雨功能,为防止兽害侵袭,窗户要钉铁丝网,门口封闭要严实,地面要夯实,可使用三合土或水泥结构舍内地面,并铺设 5~ 10 厘米厚的锯末或垫草。 野外养鸡选用的生态区域,尤其是荒山、树林中,野兽、野鸟较多,为防止各种灾害和敌害侵袭,要对养殖环境进行必要的改造:鸡群活动范围的边界上,应埋设 ~ 2 米高的铁丝网或尼龙网;也可密集埋植树枝篱笆,配合栽种葫芦、扁豆、佛手瓜、南瓜等秧蔓植物加以隔离阻挡;种植带刺的洋槐枝条、野酸枣树或花椒树,阻挡人、兽的效果最为理想。 周边活动半径以不超过 50 米为宜。 在育雏期,要在饲料中添加适量切碎的青菜叶或野菜叶,逐步锻炼鸡雏采食、消化粗饲料的能力。 4 周龄脱温后,只要天气合适,室内外温差不是很大,都应定时将鸡群放到棚前的空闲地上,通过约束训练,逐步扩大活动范围、延长活动时间,直至鸡群能自由活动。 饲喂量要逐步减少,遵循“早少晚饱”的原则,以调动鸡群外出觅食的积极性。 为了能让在野外自由活动的鸡群,按时回舍补充料水,在放养的初期,就应进行必要的训练。 有经验的养殖户,常使用敲锣、吹哨子、敲脸盆等方式, 以合适的响声,配合可口的食物,对鸡群进行召唤训练,让鸡群形成条件反射。 野外生态养鸡虽然空气新鲜,鸡群活动量大,并且主要吃野菜、嫩草、草籽、昆虫等无污染的饲料,机体健康,但如果不按时预防,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