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600 倍液 喷雾,或亩用 50%多菌灵悬浮剂 50~ 80 毫升,对水 20 公斤,于晴天 下午均匀喷于叶面,每隔 7~ 10 天喷 1 次,连喷 2~ 3 次。 (三 ) 玉米大斑病 1. 症状 主要为害叶片,严重 时波及叶鞘和包叶。 田间发病始于下部叶片, 逐 渐向上发展。 发病初期为水渍状青灰色小 点,后沿叶脉向两边发展,形成中央黄褐色, 边缘深褐色的梭形或纺锤形的大斑,湿度大时 病斑愈合成大片,斑上产生黑灰色霉状物,致病部纵裂或枯黄萎焉,果穗包叶染病,病斑不规则。 2. 发病条件 温度 18~ 22℃,高湿,尤以多雨多雾或连阴雨天气,可引起该病流行。 3.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改善栽培技术,增强玉米抗病性 夏玉米早播可明显减轻发病,适当增施磷肥,注意氮、磷钾肥合理搭配,重施喇叭口肥,实行玉米、大豆间作,或与小麦、花生、甘薯等间作套种,宽、窄行种植;合理灌溉,低 洼地注意田间排水。 (2)药剂防治 由于玉米植株高、密植等客观条件限制,可重点对制种田、间作田各高产试验田等进行药剂防治。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敌菌灵可湿性粉或 90%代森锰锌,均加水 500 倍,或 40%克瘟散乳油 800 倍喷雾。 每亩用药液 50 公斤~ 75 公斤,隔 7 天~ 10 天喷药 1 次,共防治 2 次~ 3 次。 二、虫害 (一 )玉米螟 1. 症状 玉米螟取食叶肉或蛀食未展开心叶,造成花叶;抽穗后钻蛀茎杆,使雌穗发育受阻而减产。 蛀孔处遇风易断,则减产更严重。 幼虫直接蛀食雌穗嫩粒,造成籽粒缺损、霉烂、变质。 2. 发生条件和传播途径 一般越冬基数大的年份,田间 1 代卵量和被害株 率就高。 越冬幼虫耐寒力强,冬季严寒对其影响不大,春寒能延迟越冬幼虫羽化。 湿度是玉米螟数量变动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