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技术方案(试验段)内容摘要:

间距为 10 米, 在弯道的间距为 5 米,并做好标记, 导向控制线的钢丝拉力应不小于 800N。 为确保边缘部分压实度, 路面 两侧 位置 均 采用 支立枕木 方式 ,确保支撑牢固。 按松铺系数架设好钢丝绳( 试验段暂 采用 ,待摊铺时,不断根据相对坐标测量方 法 测定 ),松铺系数测定时采用相对坐标测量的方法,即仪器架立不动,分别测量原地面、碾压前、碾压后的相对标高,松铺系数=(碾压前的相对标高-原地面的相对标高)247。 (碾压后的相对标高-原地面的相对标高),取有效碾压厚度值的松铺系数平均值作为松铺系数,大面积摊铺时再进一步测量。 碾压后 H1 H2 碾压前 H XXXXXXX 工程 LM X 标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案 8 图中: H为原地面标高; H1 为碾压前的标高; H2 为碾压后的标高; S为松铺第数; S=( H1H) /( H2H) 拌 和楼的试拌 拌和楼在水泥稳定碎石施工前进行试拌,确保生产的混合料各材料用料达到设计要求。 (二)水泥稳定碎石 施工工艺 水稳碎石拌制 ( 1) 水稳碎石拌和机我部采用一台 WCB500 拌和机,每小时产量 500T,实际出料在350T~ 400T 之间,配 4 个进料斗, 2 个粉 罐 仓, 料斗口安装钢筋网盖,筛除超出粒径规格的集料及杂物。 ( 2) 所有料斗、水箱、罐仓都装配高精度电子动态计算器,并经计量部门标定。 ( 3) 按 指挥部及监理组 批复 的 配合比进行生产,同时对混合料进行筛分检验级配及做好水泥剂量滴定、含水量、强度等试验。 水稳碎石的运输 ( 1) 装料:装料根据放料人员的提示,按前、中、后三次作业的方法进行,不得太满外溢, 车内混合料必须在 1小 时间内运到工地。 ( 2) 覆盖: 车辆在装料至驶入摊铺机前, 用 防水彩条 布覆盖混合料 ,以防水分流失。 ( 3) 车辆倒车时在摊铺机前 30cm 处停住,卸料时挂空挡, 不得 撞击摊铺机, 不得 把料卸在摊铺机外面。 水稳碎石的摊铺 施工采用 二台 徐工 751 摊铺机梯队作业,摊铺机拼装宽度分别为 m和 m,靠中分带第一台 徐 工摊铺机按钢丝基准控制一侧高程,靠路肩一侧徐工摊铺机以中间摊铺机摊的路面为基准,另一侧高程采用钢丝绳控制,即双纵向控制。 摊铺机搭接宽度约 20 厘米,前后相距不超过 6米。 为确保 摊铺机正常连续摊铺,保持两台摊铺机前 各 有 34 辆待摊车辆,匀速摊铺,及时检查摊铺厚度;摊铺中螺旋布料器应均衡地向两侧供料,螺旋布料器的料置以略高于螺旋布料器 2/3 为度,使熨平板挡板前混合料在全宽范围内保持一致,避免摊铺层出现离析现象,设专人检查铺筑厚度及平整度,发现局部离析、拖痕及其它问题应及时处理;中途不得随意变速或停机,摊铺速度在 ~ 米 /分范围内。 根据徐工摊铺机的特性,采用夯锤进行振动,提高初始密实度。 XXXXXXX 工程 LM X 标水泥稳定碎石施工方案 9 水稳碎石的碾压 碾压是关系到基层内在质量的关键工序。 而影响碾压工序的关键因素又是碾 压组合和含水量。 我部在试验段拟采用 二套碾压方案 :。 第一种碾压方案: 初压采用 徐 工 220 振动压路机 来回 静压 1 遍( 速度 ) ;复压采用 徐 工 220 振动压路机高频低幅振压 2 遍( 轻振, 速度 );再采用 徐 工 220 振动压路机 低 频 高 幅振压 2 遍( 重振, 速度);终压采用轮胎压路机碾压 12 遍(速度 )。 第二种碾压方案:先用徐工 220压路机 来 回静压 1 遍( 速度 ) ,然后 微振 1遍 (速度 ) ,再强振 2 遍 (速度 ) ,紧接用 18— 21T 光轮压路机碾压 1~ 2 遍,最后用 胶轮压路机碾压 12 遍( 速度 )。 碾压顺序: 稳压(压实度达到 90%)→轻振压→重振压 (达到 98%压实度) →稳压, 碾压时不漏压、超压、随意掉头、打方向等。 做到表面平整密实,无浮石、弹簧现象,无明显压路机轮迹 ,碾压时轮迹重叠 1/2。 碾压过程中,跟踪检查压实度, 并记录碾压方式和碾压遍数。 碾压时设置专人负责的碾压牌(初压、 复压 、终压) ,碾压在水泥初凝或试验确定的延迟时间内完成。 碾压长度视天气情况而定,确保在 接近 或略高于 最佳含水量时碾压。 (气温高,控制在20~60M 之间,气温不高或早晚控制在 50~80M 之间) 碾压过程中,压路机压至未压 路段 ,错开 成 45 度角 ,以防止碾压推移影响平整度。 接缝处理 水泥稳定混合料摊铺时,连续作业不中断,如因故中断时间超过 2h,则设横缝,每天收工之后,第二天开工的接头断面设置横缝,每当通过桥涵、特别是明涵、明通,在其两边设置横缝,在其两边设置横缝,基层的横缝与桥头搭板尾端吻合。 特别注意桥头搭板前水泥稳定碎石的碾压。 横缝与路面车道中心线垂直设置,其设置方法:施工结束处碾压方式与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