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机械设备安装工程验收规范中文版内容摘要:

封严密,运转时不得有漏油现象。 六、 轴承内的油孔、油腔和油槽,应完好、畅通、清洁、光滑无毛刺,轴承两端的油封槽不应与其它部位穿通。 七、 含油轴套装入轴承座时,轴套端部应均匀受力,并不得直接敲打轴套。 轴套与轴颈间的间隙,一般应为轴颈直径的 ~。 八、 尼龙轴套与轴颈 间的间隙,一般应为轴颈直径的 ~。 装配时应涂以较多的润滑脂。 第 条 滚动轴承的装配 一、 装配滚动轴承前,应认真检查轴承外径与轴承座、轴承盖的配合尺寸,并应对轴承及轴承座、轴承盖进行清洗。 二、 滚动轴承装在对开式轴承座上时,轴承盖和轴承底座的接合面间应无间隙。 外圈与轴承座两侧间应留出适当间隙,防止卡紧。 三、 装配滚动轴承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用热油加热轴承时,油温不应大于 100℃ . 2. 轴承应与轴肩或轴承座挡肩靠紧,轴承盖和垫圈必须平整,并应均匀地紧贴在轴承端面上。 如设备技术文件规定有间隙,应按规定 留出。 四、 向心推力轴承,推力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座内后,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调整轴向游隙。 五、 单列向心球轴承、向心推力圆锥滚子轴承、向心推力球轴承装在轴颈上和轴承座内后的轴向预紧程度 (轴向预过盈量 ),应按轴承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执行。 六、 推力轴承的紧圈与活圈不得装反,紧圈装在靠转动零件的平面上,活圈装在靠静止零件的平面上。 第 条 传动皮带、链条和齿轮装配 一、 皮带的接头用胶合方法连接时,两端头应削成方向相反,角度小于 45176。 的斜面。 橡胶皮带的接头用胶接方法连接时,其胶接工艺和方法按本规范第 条执行。 二、 每对皮带轮或链轮装配应符合下列要求: a B hp hg 1. 两轮的轮宽中央平面应在同一平面上 (指两轴系平行者 ),其偏移量: 三角皮带轮或链轮不应大于 1mm; 平皮带轮不应大于。 2. 两轴的平行度为。 三、 链条装在链轮上后,从动边的弛垂程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链条与水平线夹角大于 45176。 时,弛垂程度应为两链轮中心距离的 1~%。 2. 链条与水平线夹角不大于 45176。 时,弛垂程度应为两链轮中心距离的 2%。 四、 传动齿轮的啮合间隙,应符合齿轮标准或设备技术文件的规定,可用压铅法检查。 五、 用着色法检查传动齿轮的啮合接触情 况,应按下列步骤和要求进行: 1. 将颜色涂在小齿轮(或蜗杆)上,慢转小齿轮驱动大齿轮,使大齿轮转动 3~4转。 2. 圆柱齿轮和蜗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啮合面的中部,圆锥齿轮的接触斑点应趋于齿啮合面的中部并接近小端。 3. 接触长度百分值应按公式( — 1)计算。 齿长方向工作齿长百分值 = 100% (— 1) 式中 a—— 齿面接触的实际长度(减去中间断开长度); B—— 工作齿长。 4. 接触高度百分值应按公式( — 2)计算。 齿高方向工作齿高百分值 = 100% (— 2) 式中 hp—— 齿面接触的平均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齿长上接触痕迹中部的高度(对圆锥齿轮); hg—— 齿的工作高度(对圆柱齿轮和蜗轮)或相应于 hp 处的有效齿高(对圆锥齿轮)。 5. 可逆传动的齿轮两面均应检查。 6. 齿面啮合接触的百分值应符合 GB10095 渐开线圆柱齿轮精度、 GB10089 圆柱蜗杆、蜗轮精度、 GB11365 锥齿轮和准双曲面齿轮精度等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 密封件装配 一、 装配 O 形密封圈应正确选择预压量: 橡胶密封圈用于固定密封和法兰密封时,预压量为橡胶圆条直径的 25%。 用于运动密封时,预压量为橡胶圆 条直径的 15%。 二、 装配成套的 V 形密封圈预压量应适当。 如需搭接,应切成 45176。 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 90176。 以上。 三、 装配 V 形、 Y 型、 U 形密封圈,其唇边应对着被密封介质的压力方向。 四、 压装盘根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压装油浸石棉盘根,第一圈和最后一圈宜压装干石棉盘根,防止油渗出。 2. 压装铝箔或铅箔包石棉盘根,应在盘根内缘涂一层用润滑油脂调和的鳞片石墨粉。 3. 盘根圈的接口宜切成小于 45176。 的剖口,相邻两圈的接口应错开 90176。 以上。 4. 盘根不应压得过紧。 五、 装配环形间隙密封、曲折(迷宫式)密封,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环形间隙和曲折缝隙内应 填满润滑脂(气封除外)。 2. 缝隙应均匀。 第 条润滑、液压系统的管路装配 一、 装配润滑、液压系统的管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管子排列整齐、美观。 2. 并列或交叉的压力管路,其管壁之间应有适当的间距,防止振动干扰。 3. 弯管的弯曲半径应大于 3 倍管子外径,椭圆度不应大于原管径的 10%。 4. 管接头螺纹部分的密封填料,可用密封胶带或铅油麻丝,低压法兰密封可用耐油橡胶板等垫片。 二、 装设吸油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吸油管应尽量短和减少弯曲。 吸油高度应根据泵的类型而定。 2. 吸油管应连接紧密,不应漏气。 吸油口应深入油下并离油箱底面有一定的距离。 三、 装设回油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水平回油管的斜度为 3/1000~5/1000。 2. 回油管口应伸到油面下,管口宜为斜口,并朝向箱壁,使回油平衡。 四、 装设橡胶软管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弯曲半径不应小于软管外径的 10 倍。 软管接头至开始弯曲处的最小距离,应大于软管外径的 6 倍。 2. 软管的长度应有一定余量,多根软管应尽量平行排列,并无交叉扭曲的情况。 3. 经常随件移动的软管与支架、设备及其它管路相接触处,应采取防护措施,以防磨损破裂。 五、 有压力的润滑油管路及液压系统管路装配后,应进行试压,试验压力应高于工作压力。 有储能器时为工作压力的 ~ 倍,无储能器时为工作压力的~2 倍,且应恒压 10 分钟以上,管路及各联接处不得有渗漏现象。 第六节 工程验收 第 机械设备工程竣工后应进行工程验收,除按本章规定执行外,尚应按分类设备各章节的规定执行。 第 设备安装工程验收时,安装单位应具备下列有关资料: 一、 按实际施工情况注明修改部分的施工图; 二、 修改设计的有关文件(如设计变更单,洽商单等); 三、 设备及用于重要部位的材料出厂合格证; 四、 回转窑等设备的焊接检查报告; 五、 隐蔽工程记录; 六、 安装工程中的自检记录,安装找正记录,主机设备的会检记录; 七、 主机设备地脚孔灌浆 所用混凝土的配比记录; 八、 空载单机及联动试运转记录; 九、 其它有关材料。 第二章 烧成及烘干设备 第一节 回转窑安装 第 条 设备检查 一、 回转窑的全部零件的检查,除按总则有关规定执行外,安装前还必须作好设备的检查和尺寸核对工作,如检查结果与设计不符时,安装单位、建设单位会同设计单位共同进行修正设计图纸。 二、 底座检查 1. 检查底座有无变形,实测底座螺栓孔间距及底座厚度尺寸等。 2. 校核底座的纵横中心线。 三、 托轮及轴承检查 1. 检查托轮及轴承的规格。 2. 检查托轮轴承座与球面接触情况。 3. 检查轴承底面上的纵横中心线。 4. 轴承的冷 却水瓦应试压,试验压力为 ,并保压 8 分钟不得有渗漏现象。 四、 窑体检查 1. 圆度的检查 —— 着重在每节筒体的两端检查: 圆度偏差(同一断面最大与最小直径差)不得大于 (D 为窑体直径 ),轮带下筒节和大齿圈下筒节不得大于。 超过此限度者必须调圆,但不得采用热加工方法。 2. 圆周检查 两对接接口圆周长度应相等,偏差不得大于 ,最大不得大于 7mm。 3. 窑体不应有局部变形,尤其是接口的地方。 对于局部变形可用冷加工或热加工方法修复,加热次数不应超过二次。 4. 检查窑体的下列尺寸: ( 1) 窑体的长度尺寸; ( 2) 轮带中心线位置至窑体接口边缘的尺寸; ( 3) 大齿圈中心位置至窑体接口边缘的尺寸。 五、 核对轮带与窑体的配合尺寸,一般窑体外径加上垫板尺寸,应符合图纸要求。 六、 大齿圈及传动设备检查: 1. 核对大齿圈及弹簧板的规格尺寸,大齿圈内径应比窑体外径与弹簧板的高度的尺寸之和大 3~5mm。 2. 大齿圈接口处的周节偏差,最大不应大于 (模数)。 3. 核对小齿轮的规格及齿轮轴和轴承配合尺寸。 七、 加固圈及轮带挡圈检查: 加固圈与轮带挡圈不得有变形,其内径尺寸应比窑体加固板的外圈尺寸大2~3mm。 第 基础划线 一、 在基础上面应埋设纵横向中心标板和标 高基准点(图 ) 图 基础划线 1— 基础; 2— 预埋中心标板; 3— 放线架; 4— 标高点 二、 划出纵向中心线,偏差不得大于177。 三、 划出横向中心线,相邻两个基础横向中心距离差不得大于177。 ,首尾两个基础中心距离偏差不得大于177。 6mm。 四、 根据已校正准确的窑中心线,作出传动部分的纵横十字线。 五、 根据厂区标准水准点,测出基础上面基准点标高,作为安装设备的基准点,其偏差不得大于177。 1mm。 第 回转窑的安装 一、 托轮的安装可采用分部吊装或组合吊装。 二、 托轮清洗与轴瓦刮研 1. 把部件或零件清洗干净,按设备 配合字码及编号核对无误后进行组装,无字码、编号则重新编码,打上相应钢印。 2. 检查轴瓦与轴颈的配合情况,不符合要求者则需要刮研。 ( 1) 轴瓦与轴颈的接触角度为 60176。 ~75176。 ,接触点不应少于 1~2 点 /cm2。 ( 2) 轴瓦与轴颈的侧间隙,每侧为 ~(D 为轴的直径 )。 ( 3) 轴瓦背与球面瓦接触点不应少于 3 点 /。 ( 4) 球面瓦和轴承底座接触点不应少于 1~2 点 /。 三、 托轮组安装 1. 中心位置测量 ( 1) 中心位置找正,应以底座的中心十字线对准基础中心十字线(图 —1)。 ( 2) 两托轮纵向中心线距 底座纵向中心线应相等,偏差不得大于 (图— 2)。 ( 3) 托轮横向中心线应与底座的横向中心线重合,偏差不应大于177。 ,同时应使托轮两侧的串动量 c 相等(图 — 3)。 2. 标高及斜度测量 ( 1) 找正时,应以托轮顶面中心点为准,来测定托轮顶面的标高。 ( 2) 托轮的斜度测量应与测量标高同时进行(图 — 4),偏差不得大于。 ( 3) 两个托轮顶面(位于与纵向中心线垂直的两个铅垂面顶点)应呈水平,偏差不得大于 (图 — 5)。 3. 相邻两道托轮组横向中心跨距 L 的相对差不得大于 , L1, L2 相对差不得大于 1mm,对角线 A、 B 之差不得大于 3mm(图 — 6)。 图 — 1 中心位置测量 1— 基础; 2— 放线架; 3— 纵向中心钢丝; 4— 预埋中心铁板; 5— 底座; 6— 托轮; 7— 底座中心标板; 8— 横向中心钢丝 图 — 2 托轮中心找正示意图 1— 卡规; 2— 样杆; 3— 托轮中心线; 4— 底座纵向中心线 图 — 3 托轮与轴承两侧间隙量示意图 图 — 4 托轮斜度测量示意间 1— 水平仪; 2— 斜度规; 3— 托轮 图 — 5 托轮顶面水平度测量示意图 1— 托轮; 2— 斜度规; 3— 水平仪; 4— 平尺 图 — 6 对角线之差 1— 托轮; 2— 底座 四、 各道托轮组安装的总检查 1. 中心位置的总检查 ( 1) 纵向中心位置的复查 在窑头或窑尾用经纬仪检查各组托轮中心位置,或者在窑头窑尾纵向放线架上挂钢丝检查,纵向中心线伪装不得大于 177。 ( 2) 横向中心距的复查 以上传动基础上的托轮组横向中心线为准,分别向窑头和窑尾测量相邻两托轮组的横向中心跨距尺寸 L,偏差不大于177。 ,窑首尾两托轮的横向中心距偏差不得大于177。 3mm,相邻两托轮组横向中心跨距对角线之差不得大于177。 3mm。 2. 标高及斜度的总检查 相邻两道托轮组的相对标高,偏差不得大于 ,首尾两道托轮组的标高(斜度形成高差不计)偏差不得大于相邻各挡相对标高偏差之和,其最大值不得大于 2mm。 五、 各组托轮安装总复查完毕,应立即在底座和轴承的相互位置处打上标记,然后再进行下道工序。 六、 清除地脚螺栓孔内的杂物,然后灌注混凝土,灌至距基础面 200~300mm处。 七、 挡轮安装 1. 安装前应将轴和轴清洗干净,填满润滑脂,必要时应进行刮研。 2. 挡轮安装的位置应符合设计规定,挡轮与轮带的贴合应紧密。 八、 轮带装配 1. 轮带与窑体装配,一般在地面上初步定位。 2. 套装前应把轮带、套圈(挡块)和垫板上的漆、锈等除净,并涂上一层润滑脂。 3. 检查轮带与垫板的间隙,最后把轮带两面的挡圈装上(注意挡圈的字码对好窑体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