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建筑学第3版课后习题及答案整合版内容摘要:

的原则。 6 墙体与基础 ⑴ 述墙体类型的分类方式及类别。 答:墙体按所处位置可以分为外墙和内墙。 外墙位于房屋的四周,故又称为外围护墙。 内墙位于房屋内部,主要起分隔内部空间的作用。 墙体按布置方向又可以分为纵墙和横墙。 沿建筑物长轴方向布置的墙称为纵墙,沿建筑物短轴方向布置 得墙称为横墙,外横墙俗称山墙。 根据墙体与门窗位置的关系,平面上窗洞口之间的墙体可以称为窗间墙,立面上窗洞口之间的墙体可以称为窗下墙。 按构造方式墙体可以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三种。 按施工方法墙体可以分为块材墙、板筑墙及板材墙三种。 ⑵ 述砖混结构的几种结构布置方案及特点。 答:结构布置方式主要指承重结构的布置。 砖混结构的墙体承重方案主要有四种: ① 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垂直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横墙组成。 楼面荷载依次通过 楼板、横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由于横墙起主要承重作用且间距较密,建筑 物的横向刚度较强,整体性好,对抗风力、地震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有利,但是建筑空间组合不够灵活。 纵墙只承受自身的重量,主要起围护、隔断和联系的作用,因此对纵墙上开门、窗限制较少。 这一布置方式适用于房间的使用面积不大,墙体位置比较固定的建筑,如住宅、宿舍、旅馆等。 ② 纵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平行于建筑长度方向的纵墙承受楼板或屋面板荷载。 楼 面荷载依次通过楼板、梁、纵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其特点是内外纵墙起主要承重作用,室内横墙的间距可以增大,建筑物的纵向刚度强而横向刚度弱。 为抵抗横向水平力,应适当设置 承重横墙,与楼板一起形成纵墙的侧向支撑,以保证房间空间刚度及整体性的要求。 此方案空间划分较灵活,适用于空间的使用上要求有较大的空间、墙位置在同层上或上下层之间可能有变化的建筑,如教学楼中的教室、阅览室、实验室等,但对在纵墙上开门窗的限制较大。 相对横墙承重体系来说,纵墙承重体系楼刚度较差,板材料用量较多。 ③ 双向承重体系:即纵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由纵横两个方向的墙体混合组成。 双向承 重体系在两个方向抗侧力的能力都较好。 国内几次大地震后的震害调查表明在砖混结构多层建筑物中,双向承重体系的抗震能力比横墙承 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都好。 此方案建筑组合灵活,空间刚度较好,适用于开间、进深变化较多的建筑,如医院、实验楼等。 ④ 局部框架体系: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如商店、综合楼等,采用内部框架承重,四周为 墙承重。 楼板自重及活荷载传给梁、柱或墙。 房屋的刚度主要由框架保证,因此水泥及钢材用量较多。 ⑶ 提高外墙的保温能力有哪些措施。 答:提高外墙的保温能力,减少热损失,一般有三种措施: 第一, 增加外墙厚度,使传热过程延缓,达到保温目的。 但是墙体加厚,会增加结构自重、 多用墙体材料、占用建筑面积、使有效空间缩小等。 第二, 选用空隙率高、密度轻的材料做外墙,如加气混凝土等。 这些材料导热系数小,保 温效果好,但是强度不高,不能承受较大的荷载,一般做框架填充墙等。 第三, 采用多种材料的组合墙,解决保温和承重双重问题。 ⑷ 墙体设计在使用功能上应考虑哪些设计要求。 答: ① 保温与隔热要求 1)通过对材料的选择,提高外墙保温能力减少热损失。 2)防止外墙出现凝结水 3)防止外墙出现空气渗透 4)采用具有复合空腔构造的外墙形式 ② 隔声方面的要求 1)加强墙体的密封处理 2)增加 墙体密实性及厚度 3) 采用有空气间层或多孔隔声材料的复合墙 4)在建筑总平面设计中考虑隔声问题 ③ 防火方面的要求 1)选择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符合防火规范规定的材料 2)按照防火规范要求用防火墙设置防火分区等 ④ 防水方面的要求 在卫生间、厨房、实验室、地下室等房间的墙应采取防潮、 防水措施。 ⑤ 建筑工业化要求 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降低劳动强度;采用轻墙材料以减轻重,降低成本。 ⑸ 墙体承重结构的布置方案有哪些。 答:墙体承重方案主要有四种: ⑥ 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垂直于建筑物长度方向的横墙组成。 楼面荷载依次通过 楼板、横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由于横墙起主要承重作用且间距较密,建筑物的横向刚度较强,整体性好,对抗风力、地震力和调整地基不均匀沉降有利,但是建筑空间组合不够灵活。 纵墙只承受自身的重量,主要起围护、隔断和联系的作用,因此对纵墙上开门、窗限制较少。 这一布置方式适用于房间的使用面积不大,墙体位置比较固定的建筑,如住宅、宿舍、旅馆等。 ⑦ 纵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主要由平行于建筑长度方向的纵墙承受楼板或屋面板荷载。 楼 面荷载依次通过楼板、梁、纵墙、基础传递给地基。 其特点是内外纵墙起主要承重作用 ,室内横墙的间距可以增大,建筑物的纵向刚度强而横向刚度弱。 为抵抗横向水平力,应适当设置承重横墙,与楼板一起形成纵墙的侧向支撑,以保证房间空间刚度及整体性的要求。 此方案空间划分较灵活,适用于空间的使用上要求有较大的空间、墙位置在同层上或上下层之间可能有变化的建筑,如教学楼中的教室、阅览室、实验室等,但对在纵墙上开门窗的限制较大。 相对横墙承重体系来说,纵墙承重体系楼刚度较差,板材料用量较多。 ⑧ 双向承重体系:即纵横墙承重体系,承重墙体由纵横两个方向的墙体混合组成。 双向承 重体系在两个方向抗侧力的能力都较好。 国内几次大地震后的震害调查表明在砖混结构多层建筑物中,双向承重体系的抗震能力比横墙承重体系、纵墙承重体系都好。 此方案建筑组合灵活,空间刚度较好,适用于开间、进深变化较多的建筑,如医院、实验楼等。 ⑨ 局部框架体系:当建筑需要大空间时,如商店、综合楼等,采用内部框架承重,四周为 墙承重。 楼板自重及活荷载传给梁、柱或墙。 房屋的刚度主要由框架保证,因此水泥及钢材用量较多。 ⑹ 块材墙组砌的要点是什么。 答:组砌是指砌块在砌体中的排列。 组砌的关键是错缝搭接,使上下皮砖的垂直缝交错,保证砖墙的整体性。 砖墙和砌块 墙由于块材尺度和材料构造的差异,对墙体的组砌有一些不同的要求。 在砖墙的组砌中,把砖的长边垂直于墙面砌筑的砖叫丁砖,把砖的长边平行墙面砌筑的砖叫顺砖。 上下皮之间的水平灰缝称横缝,左右两块砖之间的垂直缝称竖缝。 要求丁砖和顺砖交替砌筑,灰浆饱满,横平竖直。 当墙面不抹灰作清水时,组砌还应考虑墙面图案美观。 砌块在组砌中与砖墙不同的是,由于砌块规格较多、尺寸较大,为保证错缝以及砌体的整体性,应事先做排列设计,并在砌筑过程中采取加固措施。 砌块排列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上下皮应错缝搭接,墙体交接处和转角处应使砌块彼此搭 接,优先采用大规格砌块并使主砌块的总数在 70%以上。 为减少砌块规格,允许使用极少量的转来镶砌填缝,采用混凝土空心砌砖时,上下皮砌砖应孔对孔、肋对肋以保证有足够的接触面。 ⑺ 简述块材墙的墙缝处理措施。 答:待缝隙不再次延伸后,抹灰装饰处理即可。 ⑻ 简述墙角水平防潮层的设置位置、方式及特点。 答:位置:当室内地面垫层为混凝土等密实材料时,防潮层的位置应设在垫层范围内,低于室内地坪 60mm 处,同时还应至少高于室外地面 150mm,防止雨水溅湿墙面。 当室内地面垫层为透水材料时,水平防潮层的位置应齐平或高于 室内地面 60mm 处。 方式及特点:防水砂浆防潮层(构造简单,但砂浆开裂或不饱满时影响防潮效果)、细石混凝土防潮层(防潮性能好)、油毡防潮层(防水效果好,但有油毡隔离,削弱了砖墙的整体性)。 ⑼ 墙身加固措施有哪些。 有何设计要求。 答: ① 门垛和壁柱(门垛宽度同墙厚、长度与块材尺寸规格相对应。 门垛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室内使用。 壁柱的尺寸应符合块材规格); ② 圈梁(圈梁宽度同墙厚,高度与块材尺寸相对应); ③ 构造柱(构造的截面尺寸应与墙体厚度一致。 砖墙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寸为240mm*180mm,竖向钢筋一般用 4φ12,钢箍间距不大于 250mm,随烈度加大和层数增加,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 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后浇筑钢筋混凝土柱,并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φ6 拉接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宜小于 1m。 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或锚入浅于 500mm 的基础圈梁内); ④ 空心砌块墙墙芯柱(芯柱用 C15 细石混凝土填入砌块孔中,并在孔中插入通长钢筋)。 ⑽ 何谓 “变形缝 ”。 有什么设计要求。 答:变形缝是将建筑物垂直分开的预留缝。 变形缝包括温度伸缩缝(伸缩缝间距与墙体类别有关,伸缩缝的宽度 一般为 2030mm)、沉降缝(以下情况应设置沉降缝:建筑物位于不同种类的地基土壤上,或在不同时间内修建的房屋各连接部位;建筑物形体比较复杂,在建筑平面转折部位和高度、荷载有很大差异处。 沉降缝的宽度与地基情况及建筑高度有关,地基越弱的建筑物,沉降的可能性越高,沉降后产生的倾斜距离越大,要求的缝宽越大)和防震缝(在抗震设防烈度 79 度地区内应设防震缝。 反震缝的宽度,在多层砖墙房屋中,按设防烈度的不同取 5070mm。 在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建筑中,建筑物高度小于或等于 15m 时,缝宽为 70mm。 当建筑物高度超过 15m 时:设防烈度 7 度,建筑每增高 4m,缝宽在 70mm 基础上增加 20mm:设防烈度 8 度,建筑每增高 3m,缝宽在 70mm 基础上增加 20mm;设防烈度 9 度,建筑每增高 2m,缝宽在 70mm基础上增加 20mm)三种。 ⑾ 图示内、外墙变形缝构造各两种。 答:书上 P112 图 640 示。 ⑿ 常用建筑幕墙的类型有哪些。 各有什么特点。 答:常见的幕墙种类有玻璃幕墙、铝板幕墙、石材幕墙等。 玻璃幕墙根据其承重方式的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