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表演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内容摘要:

管理运行机制建设。 完成 “交互式 运行管理平台” 建设,实现当年平台开放与运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8) 服务社会。 校企合作 , 开展对外合作演出与演出服务工作,促进地区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利用校内教师资源,开展社会戏曲培训。 为湖北省、武汉市及中南地区的职业技术学校和院校提供师资培训 3 人及学员培训 25 人,充分体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专业建设项目改革举措 人才培养 方式 改革 全面推进人才培养 方式 改革,探索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新模式。 以 舞蹈表演、戏曲表演 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试点为契机,进一步探索与完善以行业企业为主体,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教育 与行业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紧密结合的新型艺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 逐步建立校企负责人参与学院专业建设及指导的新型职业院校办学结构,形成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机制。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构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与社会发展、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改革,大力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练演一体化”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平台数据采集与运用系统,教学管理制度体系,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监 控体系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管监结合的全 14 面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寻艺术职业教育规律和艺术人才成长规律,大力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 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组建校内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实训室不少于 12 个;校外演出、实习实训基地不少于 25 家,与学校深度合作的院团、企事业单位不少于 10 家。 建立健全合作办学体制机制,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方针,积极构建“校、系、专业”多层面、立体化的校企合作体系,建立学校“教学实践指导委员会” ,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联合办学。 将校企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与专业建设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实训基地的建设和毕业生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四方联动办学机制,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目标。 强化实践教学,进行 课程与教材建设 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和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职业岗位(群)任务引领型、能力导向型和综合素养类的课程体系,大力建设优质专业核心课程。 五年时间内建设 10— 15 门院级精品课程 , 3— 5 门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力争 1— 2门课程达到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使各专业核心课、主干课程都达到院级以上精品课程标准,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向精品课堂转化。 积极开发适合中职、高职教学需要的教材,加大校本特色教材建设力度,支持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省部级重点教材,与行业及其他院校共同开发教材。 “十二五”期间,力争主持 1部国家级规划教材,主持编写 2— 5 部省部级规划教材,完成 6— 10 15 部校本特色教材,专业教材自编率达到 30%, 积极制定教材建设规划,完善实训教材建设体系, 构建国家、省级和校本“三级 ”教材体系。 建立与完善社会培训、艺术考级、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系列。 加强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大力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库和网络学习课程开发。 探索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训室。 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力争建成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各专业开发和完成 1— 2 门网络课程。 建设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群 建立与完善学校学术委员会和音乐、舞蹈两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健全专业建设与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按照“依托行业、贴近舞台、适应市场、彰显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紧紧围绕湖北省“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调整优化专业格局,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着力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促进学校办学能力、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确保我校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 2020—— 2020)建设计划顺利实施和 学校发展 目标的圆满实现。 确立以表演类专业为核心,文化艺术 相关 专业为支撑,兼容社会艺术培训、艺术考级和艺术职业技能鉴定的专业体系,巩固与稳定 传统优势专业,培育与拓展新兴特色专业,积极拓宽艺术教育专业方向。 紧贴市场需求与职业发展趋势,对现有专业结构进行优化整合。 围绕新兴产业、支柱产业(群)新增 1— 2个专业,重点打造 5— 6 个院级重点、特色专业, 1— 2 个省级教改试点专业(舞蹈、音乐), 1— 2个省级示范专业(舞蹈、音乐表演、戏剧戏曲、艺术设计),力争新建国家级重点专业 1 个。 到 2020 年建成一批以省级、校级重点专业为主的品牌专业及特色专业群。 教学团队 建设 16 坚持“结构与素质并重、学术与技能共进”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努力建设一支教育理念新、师德素质优、 教学水平高、教学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有计划地引进一批具有高级职称、获省以上奖项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充实与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新进青年教师原则上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鼓励在职中青年教师进修硕士、博士学位,力争 45 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 的 50%达到研究生学历;进一步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以专业学科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中坚,以兼职教师为补充,以客座教授为提升的教师梯队;建设数量充足、质量较高、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库,使兼职教师担任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到 50%。 进一步加强 师风师德建设,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师德考核与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校内外各类教研活动、学术交流、内外培训、舞台实践、项目开发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提升;积极构建多层次的师资培训体系,大力培养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骨干教师,集中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专业领军人物;逐步建立竞争择优、灵活高效的教师管理体制和优劳优酬、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加强师资管理。 提升 社会服务 能力 积极探索艺术职业教育规律,牢固树立 科研主动为社会服务和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思想,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力争五年时间内,在高等 教育、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学生素质拓展、区域服务等领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优化科研和技术服务队伍结构,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能力的科研和技术服务骨干,逐步形成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和技术服务中心;加快科研队伍机构建设,五年内科研经费总额达到 80— 100 万元,努力实现科研项目总数、类型、层次上的全面 17 提升,争取在省级科研基金项目上有重大突破,产学研结合的项目达到科研项目总数的 1/5,完成校级以上科研项目 5— 8 个,公开发表一批 有学术价值和运用推广价值的论文;大力支持和鼓励理论创新、教学创新以及其他形式的能力创新。 立足区域、系统设计,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以艺术创作、艺术表演成果的推广宣传为重点,着力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依托学校专业特色优势,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考级、艺术职业鉴定等社会服务体系 , 社会艺术培训稳定在 1500 人以上,社会艺术考级扩大至 10000— 12020 人,艺术职业技能鉴定每年800— 1000 人;充分发挥学校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积极参与和加强武汉城市圈高职联盟建设,发挥学校在行业区 域职业的引领带动作用,提升学校辐射能力。 以实验艺术团为依托,以《家住长江边》为基础,积极开展对外演出交流,深入发掘与宣传推广舞台艺术精品,充分发挥其深远的辐射影响作用,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积极扶持合唱团、民乐团稳步发展,努力探索教、学、演、练的新路子,为教师和学校打造更多更好的富有特色与活力的舞台艺术实践平台。 加强国际合作 以 2020—— 2020 学年三个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为起点,探索多元化办学的方式和途径,发挥中外合作办学对办学体制、管理机制、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的积极影响,逐步提升合作办 学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校办学的开放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水平。 学生职业发展信息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建设 建设学生职业发展信息管理机制与管理系统,进行第三方评价,为 分析毕业生 职业发展与 工作 岗位变化 等方面的信息,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 18 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五 、专业建设项目年度计划、资金预算与绩效考核指标 19 表 3 戏曲专业 建设 目标、 预算与 绩效考核 表 3 1 专业名称 戏曲表演 建设负责人 陈笑洁 专业建设总体目标 本专业主要 面向湖北省 及周边地区,服务于 各省、地、市、县戏曲院团、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体。 以委培单位提出的人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戏曲表演为主,并具备一定的歌曲演唱、舞蹈、小品和节目主持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戏曲演员。 为此,我们将培养具有扎实的戏曲专业基本功, 热爱并有志于传承戏曲艺术,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知识,掌握戏曲表演的基本理论和戏曲表演职业技能,具备较高的综合职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戏曲表演、声乐、舞蹈、小品和节目主持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 能胜任艺术院团的职业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