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质量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内容摘要:
上进行抗压试验,受压面是试体成型时的两上侧面,面积为 40mm179。 40mm。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 50N/S177。 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保持两个半载棱柱体处于潮湿状态直至抗压试验。 抗折强度 Rf以牛顿每平方毫米( MPa)表示,按式进行计算: Rf=179。 ( 1) 式中: Ff—— 折断时施工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 N; L—— 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 mm; b—— 棱柱体长方形截面的边长, mm。 抗压强度试验通过以上规定的仪器,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进行。 半截棱柱体中心与压力 机受压中心差应在177。 ,棱柱体露在压板外的部分约有 10mm。 在整个加荷过程中以 240N/S177。 200N/S 的速率匀速地加荷直至破坏。 7 抗压强度 Rc 以牛顿每平方毫米( MPa)为单位,按式( 2)进行计算: Rc=Fc/A ( 2) 式中: Fc—— 破坏时的最大荷载, N; A—— 受压部分面积, mm178。 ( 400mm179。 40mm=1600mm178。 ) 的合格检验 总则:强度测定方法有两种主要用途,即合格检验和验收检验。 本条叙述了合格检验,即用它确定水泥是否符合规定的强度要求。 验收检验在第 11章叙述。 : ( 1)抗折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 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177。 10%时,应剔除后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 2)抗压强度: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试验结果。 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平均值的177。 10%时,就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为结果。 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177。 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 各试体的抗折强度记录至 ,按以上规定计算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各个半棱柱体得到的单个抗压强度结果计算至 ,按以上规定计算平均值,计算精确至。 8 报告应包括所有各单个强度结果(包括按以上规定舍去的试验结果)和计算出的平均值。 注:编制依据 GB/T176711999 9 第二章 建筑用砂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普通混凝土用天然砂的颗粒级配及细度模数。 : ( 1)试验筛:孔径为 150um、 300um、 600um、 、 、 及 筛各一只,并附有筛底和筛盖。 其产品质量要求应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试验筛》的 规定。 ( 2)天平:称量 1000g,感量 1g。 ( 3)摇筛机。 ( 4)烘箱: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176。 ( 5)浅盘和硬、软毛刷等。 : 准确称取烘干试样 500g,置于按筛孔大小(大孔在上,小孔在下)顺序排列的套筛的最上一只筛(即 筛孔筛)上;将套筛装入摇筛机内固紧,筛分时间为 10min左右 ;然后取出套筛,再按筛孔大小顺序,在清洁的浅盘上逐个进行手筛,直至每分钟的筛出量不超过试样总量的 %时为止,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个筛,并和下一个筛中试样一起过筛 ,按这样顺序进行,直至每个筛全部筛完为止。 ,试样在各号筛上的筛余量均不得超过下式 10 的量: A d mr = —— 300 生产控制检验时不得超过下式的量: A d mr = —— 200 式中: mr—— 在一个筛上的剩留量( g)。 d—— 筛孔尺寸( mm); A—— 筛的面积( mm178。 ); 否则应将该筛余试样分成两份,再次进行筛分,并以其筛余量之和作为余量。 称取各筛筛余试样的重量(精确至 1g),所有各筛的分计筛余量和底盘中的剩余量的总和与筛分前的试样总量相比,其相差不得超过 1%。 : 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各筛上的余量除以试样总量的百分率),精确至 %; 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该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与大于该筛的各筛上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总和), 精确至 1%。 根据各筛的累计余百分率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分布情况; 181。 f(精确至 ): 11 (β 2+β 3+β 4+β 5+β 6) 5β 1 181。 f= —————————————— 100β 1 式中:β β β β β β 6 分别为 、 、 、 、 各筛上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筛分试验应采用两个试样子平行试验。 细度模数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为(精确至 )。 如两次所得的细度模数之差大于 ,应重新取试样进行试验。 (标准方法)。 : ( 1)天平 —— 1000g,感量 1g。 ( 2)容量瓶 —— 500ml; ( 3)干燥器、浅盘、铝制料勺、温度计等; ( 4)烘箱 ——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 5)烧杯 —— 500ml。 : 将缩分 至 650g左右的试样在温度为 105177。 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 : 称取烘干的试样 300g(m0),装入盛有半瓶冷开水的容量瓶中; 摇转容量瓶,使试样在水中充分搅动以排除气泡,塞紧瓶塞,静置 24h左右。 然后用滴管添水,使水面与瓶颈刻度线平 12 齐,再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 m1) . 倒 出瓶中的不和试样,将瓶的内外表洗净,再向瓶内注入与第 款水温相差不超过 2℃的冷开水至瓶颈刻度线。 塞紧瓶塞,擦干瓶外水分,称其重量( m2)。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试验过程中就测量并控制水温度,试验的各项称量可以在 15℃~ 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从试验加水静置的最后 2h起直至试验结束,其温度相差不应超过 2℃。 ρ 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0kg/m179。 ): m0 ρ =(—————— - at)179。 1000(kg/m179。 ) m0+m2- m1 式中: m0—— 试样的烘 干重量;( g) m1—— 试样、水及容量总重( g)。 m2—— 水及容量瓶总量( g)。 α t——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见下表。 不同水温下砂的表观密度温度修正系数 水温 15℃ 15 16 17 18 19 20 α t 水温℃ 21 22 23 24 25 α t 以上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果两 次结果之差 大于 20kg/m179。 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简易方法)。 13 : ( 1)天平 —— 称量 100g,感量 01; ( 2)李氏瓶 —— 容量 25ml; ( 3)其他仪器设备参照第。 : 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 120g 左右,在 105177。 5℃的烘箱中 烘干至恒重,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 向李氏瓶中注入冷开水至一定刻度处,擦干瓶颈内部附着水,记录水的体积( V1) ; 50g( m0) 徐徐装入盛水的李氏瓶中; 试样全部装入瓶中后,用瓶内的水将粘附在瓶颈和瓶壁的试样洗入水中,摇转李氏瓶以排除气泡,静置约 24h 后,记录瓶中水面升高后的体积( V2)。 注:在砂的表观密度测定过程中应测量并控制水的温度。 允许在 15~ 25℃的温度范围内进行体积测定,但两次体积测定(指 V1 和V2)的温差不得大于 2℃。 从试样加水静置的最后 2h 起,直至记录完瓶中水面高升时止,其温度相关部应超过 2℃。 ρ 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10kg/m179。 ) : m0 ρ =(———— α t )179。 1000( kg/m179。 ) V1 V2 式中: m0 —— 试样的烘干重量( g)。 V1 —— 水的原有体积( ml) ; 14 V2—— 倒入试样后水和试样的面积( ml); α t—— 考虑称量时的水温对水相对密度影响的修正系数。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如两次结果之差大于 20kg/m179。 时,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砂的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砂的堆积密度、紧密密度及空隙率。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应用下列仪器设备: ( 1)案秤 —— 称量 5000g,感量 5g; ( 2)容量筒 —— 金属制、圆柱体、内径 108mm,净高 109mm, 筒壁厚 2mm,容积约为 1L,筒底厚为 5mm; ( 3)漏斗或铝制料勺; ( 4)烘箱 ——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 5)直尺、浅盘等。 试样制备符合下列规定: 用浅盘装样品 3L,在温度为 105177。 5℃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取出并冷却至室温,再用 5mm 孔径的筛子过筛,分成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试验烘干后如结块,应在试验前先予以捏碎。 堆积密度和紧密密度试验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堆积密度 :取试验以防,用漏斗或铝制 料勺,将它徐徐装入量筒(漏斗出料口或料勺距容量筒筒口不应超过 50mm)直至试样装满并超出容量筒筒口。 然后用直尺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重量( m2)。 15 紧密密度,取试样一份,分二层装入容量筒。 装完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 10mm 的钢筋,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 25 下,然后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加料直至试样超过容量筒筒口,然后用直尺 将多余的试样沿筒口中心线向两个相反方向刮平,称其重量( m2) . 试样结果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堆积密度 ( ρ1 ) 及紧密 ( ρc ) ,按下列计算(精确至)10kg/m179。 ); m2 - m1 ρ1( ρc ) = ———— 179。 ( 100kg/m179。 ) V 式中: m1—— 容量筒的质量( kg); m2 —— 容量筒与砂总重( kg); V—— 容量筒容积( L) .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精确至 1%); ρ1 空隙率 υ1—— 堆积密度的空隙率; υc—— 紧密密度的空虚率; ρ1—— 砂的堆积密度( kg/m179。 ); ρ —— 砂的表观密度( kg/m179。 ); ρc —— 砂的紧 密密度( kg/m179。 )。 16 容量筒容积的校正方法; 以温度为 20177。 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玻璃板沿筒口滑移,使其紧贴水面。 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重。 用下式计算筒的容积。 V= m2 - m1 式中: m1—— 容量筒和玻璃板重量( kg); m2 —— 容量筒、玻璃板和水总重量( kg)。 (标准方法)。 : ( 1)烘箱 ——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6℃ ( 2)天平 —— 称量 2020g, 感量 2g; ( 3)容器 —— 如浅盘等。 : 由样品中取各重约 500g 的试样两份,分别放入已知重量的干燥容器( m1) 中称重,记下每盘试样与容器的总重( m2)。 将容器连同试样放温度为 105177。 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称量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重( m3)。 砂的含水率 ωwc 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 : m2 - m3 ωwc = ————— 179。 100( %) m3 - m1 式中: m1—— 容器重量( g)。 m2 —— 未烘干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重( g) 17 m3 —— 烘干后的试样与容器的总量( g) 以上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标准方法) 测定砂中的含泥量。 : ( 1)天平 —— 称量 1000g,感量 1g; ( 2)烘箱 —— 能使温度控制在 105177。 5℃; ( 3)筛 —— 孔径 ; ( 4)洗砂用的容器及烘干用的浅盘等。 ; 将样品在潮湿状态下用四分法缩分至约 1100g,置于温度为15~ 2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冷却至室温后,立即称取各为 400g( m0) 的试样两份备用。 : 取烘干的试样一份置于容器内,并注入饮用水,使水面高出砂面 约 1500mm充分搅混均匀后,浸泡 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并使之悬浮或溶于水中。 缓缓地将浑浊液倒入 及 的套筛( 筛放置上面),滤去小于 ,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应 注意避免砂粒丢失。 再次加水于筒中,重复上述过程,直到筒内洗出的水清澈为止。 用水冲洗剩留在筛上的细粒。 将净 筛放在水 中(使水面略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除 的颗粒。 然后将两只筛上剩留的颗粒和筒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装入浅盘,置于温度为 105177。 5℃的烘箱中烘干至恒重。 砂的含泥量 ωc应按下式计算(精确至 %) m0 - m1 ωc = ———— 179。 100( %) m0 式中: m0 —— 试验前的烘干试样重量( g) ; m1 —— 试验后的烘干试。建筑质量检测中心作业指导书
相关推荐
每天对设备电气装置、机械结构、传动制动以及各种安全保护装置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主管工长或技术领导后立刻予以解决。 (二)、不定期检查 1.设备 科领导、项目工长经常深入现场巡视、询问、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和安全状态,发现隐患和不合规范的地方及时安排解决。 对违章指挥、违章作业予以制止、纠正和处理。 2.按照上级文件通知和要求,组织相关人员对机电设备进行专项检查。 3.雨季和台风到来之前
主要的目的。 参加单位有 建设单位(业主)、监理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 有时也需要地勘部门和当地政府等部门参加。 视工程大小而定。 主体工程施工方案 CL 工程 CL 体系的特点及难点总结如下: 一、特点 8 整体性良好;稳定性提高;保温层技术措施得当,可以防止普通做法的保温层外维护层脱落、开裂等质量通病。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 CL 结构体系中 CL
的 ,工程质量由工程总承包单位负责 ,总承包单位将建筑工 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 ,应当对分包工程的质量与分包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分包单位应当接受总承包单位的质量管理。 第五十六条 建筑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必须对其勘察、设计的质量负责。 勘察、设计文件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建筑工程质量、安全标准、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技术规范以及合同的约定。 设计文件选用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和设备
要求处理。 若设计无要求时,应采用矿棉条或玻璃棉毡条分层填塞,缝隙外表留 58mm 深的槽口填嵌密封材料。 1铝合金门窗关闭要严密,间隙基本均匀,扇与框搭接量要符合设计要求。 1铝合金门窗的附件要齐全,安装位置要正确、牢固、灵活实用,达到各自功能,端正美观。 铝合金的推拉(开启)力矩不得大于施工规范的规定。 1门窗框与墙体间缝隙填塞要饱满密实,表面平整光滑;填塞材料、方法要符合设计要求。
,将设计深度和方案要点向设计人员讲清楚。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通过抓好中间环节,强化项目设计的严肃性和严谨性,实现既便于责任部门对工程项目密切控制,又便于设计人员准确理解任务要求,把握设计要素实现质量目标。 三、适应工程多种管理形式,摸索做好设计配合的方法 这两年,一些重要的工程项目,特别是公司内部项目采取了多种管理形式。 如市区管网改造项目采取了内部招标制;内部改造项目采用了“使用单位负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