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电子版内容摘要:
(5. 3. 4) 式中 :—— 满堂脚手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应按表 5. 3. 4 采用; —— 步距; μ —— 考虑满堂脚手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什计算长度系数,应按本规范附录 C表 C1 采用。 表 5. 3. 4 满堂脚手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高度 H( m) H≤ 20 20< H≤ 30 30< H≤ 36 注 :当验算立杆允许长细比时 ,取 =1。 5. 3. 5 满堂脚手架纵、横向水平杆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5. 2. 1~第 5. 2. 5条的规定。 5. 3. 6 当满堂脚手架立杆间距不大于 179。 ,架体四周及中间与建筑的结构进行刚性连接,并且刚性连接点的水平间距不大于 ,竖向间距不大于 时,可按本规范第 5. 2. 6~第 5. 2. 10 条双排脚手架的规定进行计算。 5. 4 满堂支撑架计算 5. 4. 1 满堂支撑架顶部施工层荷载应通过可调托撑传递给立杆。 5. 4. 2 满 堂支撑架根据剪刀撑的设置不同分为普通型构造与加强型构造,其构造设置应符合本规范第 6. 9. 3条规定,两种类型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符合本规范第 5. 4. 6条规定。 5. 4. 3 立杆的稳定性应按本规范式( 5. 2. 61)、式( 5. 2. 62)计算。 由风荷载产生的立杆段弯矩 Mw,可按本规范式( 5. 2. 9)计算。 5. 4. 4 计算立杆段的轴向力设计值 N,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不组合风荷载时 N=∑ NGk+ NQk ( - 1) 组合风荷载时 13 N=∑ NGk+179。 NQk ( - 2) 式中:∑ NGk—— 永久荷载对立杆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总和( kN); Σ NQk—— 可变荷载对立杆产生的轴向力标准值总和( kN)。 5. 4. 5 立杆稳定性计算部位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满堂支撑架采用相同的步距、立杆纵距、立杆横距时,应计算底层与顶层立杆段; 2 应符合本规范第 5. 3. 3条第 2款、第 3 款的规定。 5. 4. 6 满堂支撑架立杆的计算长度应按下式计算,取整体稳定计算结果最不利值 : 顶部立杆段: )2(10 ahkl (5. 4. 61) 非顶部立杆段: hkl 20 (5. 4. 62) 式中 :—— 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应按表 5. 4. 6 采用; —— 步距; a—— 立杆伸出顶层水平杆中心线至支撑点的长度;应不大于。 当 < a< 时,承载力可按线性插入值; μ μ 2—— 考虑满堂支撑架整体稳定因素的单什计算长度系数,普通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 C表 C表 C4 采用; 加强型构造应按本规范附录 C表C表 C5采用。 表 5. 3. 4 满堂支撑架立杆计算长度附加系数 高度 H( m) H≤ 8 8< H≤ 10 10< H≤ 20 20< H≤ 30 注 :当验算立杆允许长细比时 ,取 =1。 5. 4. 7 当满堂支撑架小于 4 跨时,宜设置连墙件将架体与建筑结构刚性连接。 当架体未设置连墙件与建筑结构刚性连接,立杆计算长度系数 μ 按本规范附录 C 表 C2~表 C5 采用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支撑架高度不应超过一个建筑楼层高度,且不应超过 ; 2 架体上永久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标准值不应 ; 3 架体上永久荷载与可变荷载(不含风荷载)总和的均布线荷载标准值不应大于 7kN/m。 5. 5 脚手架地基承载力计算 5. 5. 1 立杆基础底面的平均压力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pk=Nk/A≤ fg ( ) 式中: pk—— 立杆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标准值( kPa); Nk—— 上部结构传至立杆基础顶面的轴向力标准值( kN); A—— 基础底面面积( m2); fg——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应按本规范公式 条规定 采用。 5. 5.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为天然地基时,应按地质勘探报告选用;当为回填土地基时,应对地质勘探报告提供的回填土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乘以折减系数 ; 2 由载荷试验或工程经验确定。 5. 5. 3 对搭设在楼面等建筑结构上的脚手架,应对支撑架体的建筑结构进行承载力验算,当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14 5. 6 型钢悬挑脚手架计算 5. 6. 1 当采用型钢悬挑梁作为脚手架的支承结构时,应进行下列计算: 1 型钢悬挑梁的抗弯强度、整体稳定性和挠度; 2 型钢悬挑梁锚 固件及其锚固连接的强度; 3 型钢悬挑梁下建筑结构的承载能力验算。 5. 6. 2 悬挑脚手架作用于型钢悬挑梁上的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应根据悬挑脚手架分段搭设高度按本规范式( - 1)、式( - 2)分别计算,并应取较大者。 5. 6. 3 型号钢悬挑梁的抗弯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fWM n max ( ) 式中: σ —— 型钢悬挑梁应力值; Mmax—— 型钢悬挑梁计算截面最大弯矩设计值; Wn—— 型钢悬挑梁净截面模量 ; f—— 钢材的抗压强度设计值。 5. 6. 4 型号钢悬挑梁的整体稳定应按下式计算: fWMn max ( ) 式中: φ—— 型钢悬挑梁的整体稳定性系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钢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7 的规定采用; W—— 型钢悬挑梁毛截面模量。 5. 6. 5 型号钢悬挑梁的挠度(图 ) 应符合下式规定: ( ) 式中: [υ]—— 型钢悬挑梁挠度允许值 ,应按本规范表 取值; υ—— 型钢悬挑梁最大挠度。 图 悬挑脚手架型钢悬挑梁计算示意图 N— 悬挑脚手架立杆的轴向力设计值; lc—型钢悬挑梁锚固点中心至建筑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 lc1—型钢悬挑梁悬挑端面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lc2脚手架外立杆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 lc3脚手架内立杆至建筑结构楼层板边支承点的距离; q 型钢梁自重线荷载标准值 N q N Lc3 Lc2 Lc1 Lc 15 5. 6. 6 将型钢 悬挑梁锚固在主体结构上的 U 形钢筋拉环或螺栓的强度应按下式计算: llm fAN ( 5. 6. 6) 式中: σ —— U 形钢筋拉环或螺栓应力值; Nm—— 型钢悬挑梁锚固段压点 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拉力设计值( N); Al—— U 形钢筋拉环净截面面积或螺栓的有效截面面积( mm2),一个钢筋拉环或一对螺栓按两个截面计算; fl—— U 形钢筋拉环或螺栓抗拉强度设计值,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规定取 fl=50N/mm2。 5. 6. 7 当型钢悬挑梁锚固段压点处采用 2个(对)及以上 U形钢筋拉环或螺栓锚固连接时,其钢筋拉环或螺栓的承载能力应乘以 的折减系数。 5. 6. 8 当型钢悬挑梁与建筑结构锚固的压点处楼板未设置上层受力钢筋时,应经计算在楼板内配置用于承受型钢梁锚固作用引起负弯矩的受力钢筋。 5. 6. 9 对型钢悬挑梁下建筑结构的混凝土梁(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的规定进行混凝土局部受压承载力、结构承载力验算,当不满足要求时,应采取可靠的加固措施。 5. 6. 10 悬挑脚手架的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立杆 、连墙件计算应符合本规范第 节的规定。 6 构造要求 6. 1 常用单、双排脚手架设计尺寸 6. 1. 1 常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单、双排脚手架结构的设计尺寸,可按表 - 表 - 2 采用。 表 - 1 常用敞开式双排脚手架的设计尺寸( m) 连墙件设置 立杆横距 lb 步距 h 下列荷载时的立杆纵距 la 脚手架允许搭设高度 [H] 2+ (kN/m2) 2+2+ 2179。 (kN/m2) 3+ (kN/m2) 3+2+ 2179。 (kN/m2) 二步三跨 50 32 50 30 38 22 三步三跨 43 24 30 17 16 注: 1.表中所示 2+2+2179。 ( kN/m2),包括下列荷载: 2+2( kN/m2)为二层装修作业层施工荷载标准值; 2179。 ( kN/m2)为二层作业层脚手板自重荷载标准值 . 2. 作业层横向水平杆间距,应按不大于 la/2 设置。 3. 地面粗糙度为 B类 .基本风压 ω=。 表 - 2 常用密目式安全立网全封闭式单排脚手架的设计尺寸( m) 连墙件设置 立杆横距 lb 步距 h 下列荷载时 的立杆纵距 la 脚手架允许搭设高度 [H] 2+ (kN/m2) 3+ (kN/m2) 二步三跨 24 24 24 24 三步三跨 24 24 24 24 注:同表 - 1 6. 1. 2 单排 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应超过 24m。 双排脚手架搭设高度不宜超过50m,高度超过 50m 的双排脚手架 ,应采用分段搭设措施 . 6. 2 纵向水平杆、横向水平杆、脚手板 6. 2. 1 纵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纵向水平杆应设置在立杆内侧,单根杆长度不应小于 3跨; 2 纵向水平杆接长应采用对接扣件连接或搭接。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根相邻纵向水平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或同跨内;不同步或不同跨两个相邻接头在水平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应小于 500mm;各接头中心至最近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纵距的 1/3(图 - 1); 2)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1m,应等间距设置 3个旋转扣件固定,端部扣件盖板边缘至搭接纵向水平杆杆端的距离不应小于 100mm; ( a)接头不在同步内(立面);( b)接头不在同跨内(平面) 图 - 1 纵向水平杆对接接头布置 1―立杆; 2―纵向水平杆; 3―横向水平杆 3 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 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作为横 17 向水平杆的支座,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横向水平杆上,并应等间距设置,间距不应大于 400mm(图- 2)。 图 - 2 铺竹笆脚手板时纵向水平杆的构造 1―立杆; 2―纵向水平杆; 3―横向水平杆; 4―竹笆脚手板; 5―其它脚手板 6. 2. 2 横向水平杆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作业层上非主节点处的横向不平杆,宜根据支承脚手板的需要等间距设置,最大间距不应大于纵距的 1/2; 2 当使用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 板时,双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均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的一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另一端应插入墙内,插入长度不应小于180mm。 3 当使用竹笆脚手板时,双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两端 ,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单排脚手架的横向水平杆的一端,应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立杆上,另一端应插入墙内,插入长度亦不应小于 180mm。 6. 2. 3 主节点处必须设置一根横向水平杆,用直角扣件扣接且严禁拆除。 6. 2. 4 脚手板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作业层脚手板应铺满、铺稳,铺实。 2 冲压钢脚手板、木脚手板、竹串片脚手板等,应设置在三根横向水平杆上。 当脚手板长度小于 2m时,可采用两根横向水平杆支承,但应将脚手板两端与其可靠固定,严防倾翻。 脚手板的铺设应采用对接平铺或搭接铺设。 脚手板对接平铺时,接头处必须设两根横向水平杆,脚手板外伸长应取 130~150mm,两块脚手板外伸长度的和不应大于 300mm(图 );脚手板搭接铺设时,接头必须支在横向水平杆上,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200mm,其伸出横向水平杆的长度不应小于100mm(图 )。 18 ( a)脚手板对接;( b)脚手板搭 接 图 脚手板对接、搭接构造 3 竹笆脚手板应按其主竹筋垂直于纵向水平杆方向铺设,且采用对接平铺,四个角应用直径不小于 的镀锌钢丝固定在纵向水平杆上。 4 作业层端部脚手板探头长度应取 150mm,其板的两端均应固定于支承杆件上。 6. 3 立杆 6. 3. 1 每根立杆底部应设置底座或垫板。 6. 3. 2 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 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底座上皮不大于 200mm 处的立杆上。 横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电子版
相关推荐
施 工进度 计划 , 协助控制施工进度。 5 及时发现不按图纸施工、不按规范施工的行为, 减少返工、消除安全、质量隐患。 6 提出构件加工单,产品订货单及相关质量标准。 7 协助资料员、试验员解决在取样、送检、资料中的问题,保证各类资料无缺失,相互交圈。 三、具体工作 我 工作的重心是项目的方案编制 , 由于本工程地处市中心,场地狭窄,周边环境复杂,工程本身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基坑深度深
施工组织设计的计 划安排,在计划、统计、财务、劳资、材料等管理上应用了微机进行管理。 工程项目的管理要求内部的各项管理工作要随着外部条件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其管理的特点就在于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较频繁,从而给内部管理带来了大量的调整和协调工作。 使用微机进行各项管理能够将各种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决策层,从而迅速地做出决策,及时地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 应用 信息化 管理各部门的业务
利用平面控制桩)。 实际测设时,应用精度不低于 S3 级水准仪。 177。 以上标高引测,主要是沿结构边柱或楼梯间等向上竖直进行。 在墙壁上弹出每楼层 500水平线。 建筑竖向控制 ( 1) 、方法 该工程垂直度(竖向)的控制采用激光经纬仪外控法中的延长轴线法进行,方法是将激光经纬仪安置在延长轴线的控制桩上,后视首层轴线后,抬起望远镜将轴线直接投测在施工层上。 (二) 施测中应注意的问题
.................................................. 71 手工计算的难点 ......................................................................................... 71 软件怎样解决 .....................................
时初凝时间为 210min,若砼运输时间为 60min,则砼浇筑和 间歇的 最长时间应是 (B)。 A、 120min B、 150min C、 180min D、 90nin 12抹灰罩面用的石灰膏熟化时间不少于 (D)。 A、 l5 B、 21 C、 28 D、 30 12冷拉后的 HPB235 钢筋不得用作 (C)。 A、梁的箍筋 B、预应力钢筋 C、构件吊环 D、柱的主筋
好结构施工质量,使墙面的垂直度、平整度控制在允许偏差范围以内,尤其是垂直度必须做到逐层控制,消除累积误差,以使抹灰层能基本达到厚薄均匀一致。 ( 2)抹灰前,应对基层进行认真处理。 ①墙面肢手洞预防留孔洞严密堵塞。 水暖、煤卫管道通过的墙洞和剔墙管槽,必须用1:3 水泥砂浆堵塞,且抹平。 ②砖墙及混凝土墙面凹凸不平部位,凸出的应事先剔平,凹进的应用 1:3 水泥砂浆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