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自评报告内容摘要:

训室,使各专业都配备了相应的实验室,并实现了资源共享。 ( 2)更新设备。 2020 年学院投入 万元用于购买先进实验仪器设 备(其中 1~6 月为 万元, 7~10 月为 万元),并投入 200 万元对所有实验室进行改造装修。 经整合和更新设备后,校内实验条件得到很大的改善。 2020 年上半年,经教育厅专家组评审,我院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语音室、动物基础实验室、生物基础实验室顺利通过了高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合格评估。 加强校内实训条件建设 学院在校内建立了广西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广西南宁绿悦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 11 个具备仿真职业氛围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培养实践技能提供良好的实训条件。 其中,投资 3000 多万元的广西 现代农业技术展示中心是广西规模最大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是集生产科研、教学实习、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于一体的广西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基地。 学院充分利用该中心先进的设施设备进行专业教学,让学生在高新农业科技环境中提高、强化实践技能。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学院积极与各地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与 78 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网络,并且在各实习基地聘请兼职指导教师,使实习实训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实习实训效果。 五、教学基本建设富有成效,教学改革效果显著 (一)以人才市场 需求为导向,深化专业建设与改革 坚持大农业观念,科学增设、调整、优化专业 2020 年提升之初,学院仅有农学 (现代农艺 )、城市园林设计与花卉、食用菌与蔬菜、畜牧兽医、园艺、蔬菜生产与营销、种子种苗、市场营销、农产品贮运与加工等 9 个高职教育专业,其中 8 个农类专业。 2020 年底,学院把发展专业作为学院发展壮大的基础工作来抓,确立了 “以农为本,多类专业协调发展,科学地增设新专业” 的专业发展思路。 三年来,新增专业 17 个,截止 2020 年 7 月,全院共有高职教育专业 20 个(注:按旧专业目录为 26 个)。 其中,农林牧渔 类专业 7 个、财经类专业 4 个、轻纺食品类专业 2 个、电子信息类专业 2个、制造类专业 2 个、生化与药品类 1 个、文化教育类专业 2 个。 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为主体专业,多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已初步形成,办学规模也扩大到在校生 4529 人(截止 2020 年 7月 1日)。 在增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时,我院主要做到了“一个关注,二个瞄准”。 “一个关注”:即密切关注高新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发展趋势对人才规格的需求变化。 以广西发展“三新”农业、建设农业强省为契机,适时合理地增设新专业。 先后设置了生物技术及应用、 生态农业、动物医学、计算机信息管理(农业信息化方向)、植物保护等专业。 并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 2020 年停办食用菌与蔬菜、蔬菜生产与营销两个专业,将它们并入主体专业 —— 园艺技术; 2020 年停办种植养植专业(特种植物生产方向、蚕桑方向),将其并入作物生产技术专业; 2020 年将旅游观光农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并入作物生产技术。 经调整后,强势专业更强,优势专业更优了。 “二个瞄准”:一是瞄准国家加快实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战略需要。 增设了城市园林设计与花卉、电子商务、机电技术应用、食品营养与检测 等专业。 二是瞄准南宁作为东盟博览会举办地的有利条件。 依托学院与越南等东南亚各国广泛的文化、经济和科技交流合作优势, 2020 年开办了应用越南语专业, 2020 年增设商务英语专业。 夯实专业建设与发展基础,增强办学竞争力 一是为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配备动力充足的“火车头”。 为了深入而持久地推进专业教学建设与改革工作,学院启动了“火车头”工程 —— 选拔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目前,80%的专业有了专业带头人。 二是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了《关于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规范专业教学计划的编制,按知识、能力、素质三大模块构建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体系,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设置注重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并在派出教师深入生产、管理一线进行人才规格调研和组织专业指导委员充分论证基础上,全面修订了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较好地体现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后续发展有空间”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计划的质量及其顺利实施,各系各专业均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 该委员会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环节 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以及校企合作办学等方面,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学院还成立了由熟悉教学工作、有经验的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直接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组成的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审议、通过各专业教学计划。 抓“两头”促中间,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发展 一头抓好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校级重点建设专业。 2020年畜牧兽医和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被批准为自治区教改试点专业,学院给两个教改试点专业各配套 30 万元专项经费; 2020 年学院出台了《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重点专业与精品专业建设实施办法(试行)》,同 时,将园艺技术、生物技术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等立项为校级重点专业,各给予教改专项经费 8万元(不含实验室硬件建设经费)。 另一头抓好新专业的教学基本建设,完善了新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大纲,为应用越南语专业新建 3 个数字语音室,为机电类专业增加实验室共计 541 m2。 通过抓“两头”,带动了所有专业的改革建设,有效地促进了专业建设的全面发展。 (二)以职业能力为根本,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 适应职业能力要求,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园艺技术、城市园林、计算机信息管理、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按“核心课 — 支点课 — 平 台课”模式构建“职业能力本位”的技术应用型课程体系。 即专业教学计划开发时,首先确立职业能力所需的专业必修课和限选课构成课程体系的核心,然后围绕核心设置专业基础课构成职业能力培养的支撑点,再围绕学生综合能力素质要求设置公共基础课、任选课(职业素质课),构成知识、能力、素质基础平台。 二是畜牧兽医专业采用了模块式构建课程体系,将“养”与“医”进行整合,形成了“养”、“医”融合的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牛羊与牛羊病防治共三大相对独立的模块,并辅以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动物防疫与检疫 2 个专业模块,构成新的专 业课程体系。 三是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各专业不断扩大选修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学院在《关于制(修)订专业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选修课占课程比例不少于20%,并鼓励各系部不断增加选修课,扩大选修课比例。 目前,全院性公共选修课 16 门,各系开出的专业选修课共计 34 门。 纵横整合,全方位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一是横向改革教学内容。 通过“撤停、新增、整合”,来改革课程教学内容。 如畜牧兽医专业 2020 级开设《家畜环境卫生学》,到 2020 级时取消,将其内容分解到“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病防 治”、“养牛羊与牛羊病防治” 3门课中, 2020 级的《药理学》、《病理学》,到 2020 级时整合成《兽医基础》;再如园艺技术专业把《植物保护学》整合成《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并新增《园艺设施技术》、《无公害栽培基础》等课程;食品类专业增设了《生物分离技术》、《功能性食品》等课程。 二是纵向改革教学内容。 通过调整课程时数、增加实践内容、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单独的实验实训课等手段来纵向改革教学内容。 如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的《植物保护》课时数从 110 节( 02级)减少到 70 节( 04 级);食品加工技术专业的《酿造学》更名为《 酿造工艺》,课时数也由 140 节( 02 级)减少到 90 节( 04级),突出工艺与技术内容,同时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增设了独立的综合实践课 —— 《生物分离技术》、《果蔬雕刻技术》等;电子信息工程系两个专业均把“计算机组装”设为单独实践课;体育课于 2020 年试行分项选修教学,设置了大众健身操、体育舞蹈、武术、篮球、足球、排球等六大模块,学生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选择一个模块学习,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 三是建构多元化教学内容。 通过增加素质教育和专业拓展选修内容,改进教学内容结构,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增加人文素质选修课,如《美学基 础》、《中国历史文化》、《艺术欣赏》、《沟通与传播》等选修课;各专业有针对地增加专业限选课,如园艺专业增加《果园养殖》、《园林艺术》等课程,应用越南语专业增加《东南亚历史与文化》、《国际商务函电》等课程,电子商务专业增加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课程。 多元化教学内容的构建,打破了“专业内容一统天下”的格局,有利于多样化人才的培养。 注重校本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内容的地方特色 教材选用上,学院既立足高职高专统编教材,又注重校本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具有地方特色。 一是制订了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规定》,规范教 材选用、校本教材的编写与印制等;二是立足选用高职高专教材,近两年选用高职高专教材全院平均达到%,选用近三年出版的高职高专教材平均达到 %;三是注重了校本教材建设,自编自用教材多达 49 种;四是全面修订了各门课程教学大纲,并编写独立的实验实训大纲。 (三)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革新教学手段 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是模块式教学。 如动物科学系自 2020 级起在畜牧兽医专业推行模块式教学改革,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灵活地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其中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禽与禽病防治两模块安排了 4 周时间到养殖场等生产一线进行,将部分基础理论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学习。 二是实战式教学。 如电子信息工程系在 2020 级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两专业的计算机组装课中开展全真实战式教学,将学院要添置的 300 台计算机改为购进配件后,交给教师带领学生组装、调试及机房安装,还有校园网络建设与维护工作也是安排学生参与完成;食品与机电工程系通过安排学生到绿悦食品公司参加食品生产来进行专业实训,完成粮油加工等课程部分内容教学;商贸管理系通过以“童乐奶屋”为据点,让学生销售绿悦食品公司产品来实践营销技巧与策划等课程的知识;园艺工 程系通过让学生参加校园环境美化与绿化、南宁市大学路景观美化工程等工作进行实战教学;生物技术系采用学生承包水稻制种生产任务、到生物技术中心参与组培苗生产等方式进行相关课程实战教学。 三是实景式教学。 如生物技术系、园艺工程系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果园菜园进行现场授课、操练。 此外,公共课按课程特点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方法改革。 如应用写作课开展“三项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汉字书写能力)教学改革,高等数学围绕数学素质培养进行探究式教学改革,“两课”教学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大学英语推行情境式教学法等。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推进教学手段的革新 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手段的革新,特别是注重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 2020 年以来,先后建成 20 间多媒体教室和 3间全新的数字语音室,目前全院多媒体教室与语音室座位总数达 2474 个,学院有专供教师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制作室。 至 2020年 7月接受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累计达到 500 人次。 教师自行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46 个,其中有四个课件获广西高校教育教学软件大赛奖。 2020~2020 学年多媒体授课累计达 2674 学时,涉及课程 64 门。 (四)注重实践,构建实践训练体系 一是确 保综合实训时间和实训课程开出率。 通过对农业行业各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结构进行科学分析定位的基础上,把培养行业能力、岗位能力、通用能力所需教学内容合理体现在专业教学计划上。 各专业第六学期均是外出综合实习,使综合实训时间均保持在半年以上。 每学期均制订实验、实训计划,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必修实践实训课开出率达到 80%以上。 二是制订完整的实训教学大纲。 各系组织修订完善了每门课程的实训教学大纲,每项实训项目都对目标要求、实训内容、考核标准等作了统一的规定。 并以实验室为单位,将所承担的每门课程的实训大纲汇编成册,为搞 好实践性教学奠定了基础。 三是加强实验实训室(基地)建设。 2020 年 11 月起,学院以生物基础实验室、动物基础实验室、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和语音室评估为契机,全面加强所有实验室的硬件与软件建设,不仅四个基础实验室顺利通过评估,而且未参与评估的所有实验室、实训基地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是壮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除了学院已有的实践指导教师外,各专业还在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了兼职指导教师。 五是加强实践教学考核。 制订了《实践性教学考核管理办法》,规定每门课实训考核项目数原则上不少于所开设实验实训项目数的 40%,考核内容从实 验态度、操作技能、实验结果(或成品质量)、创新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实践性教学考核的加强,有力地促进了实践性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推进“多证制”,突出职业教育本色 学院重视职业能力教学,并推行“多证制”,要求学生在获得学历毕业证的同时,至少要获得 1 到 2个职业工种证。 学院出台了《关于加强学生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意见》,积极实施职业技能训练考核工作。 一是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围绕职业能力考核项目进行教学,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