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变电站精细化设计施工工艺标准电气部分内容摘要:

工工艺控制规范》 Q/CSG111052020 《广东电网公司电网建设 “安全、优质、文明 ”样板工程标准》 第 14 页 4 隔离开关 适用范围 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隔离开关安装, 35kV、 110kV隔离开关安装可参考执行。 设计要求 ( 1)设备本体安装 隔离开关底座与设备支架安装应做到无垫片安装。 设备底座应采用螺栓安装,连接螺栓应紧固,同相瓷柱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同组隔离开关应在同一直线上。 ( 2)操作机构安装牢固,固定支架工艺应美观,机构轴线与底座轴线重合,同一轴线上的操作机构安装位置应一致。 ( 3)操作机构箱下电缆采用槽盒敷设。 与机构箱底电缆孔连接处统一采用螺栓连接,密封良好,美观。 ( 4)设备底座及机构箱接地牢固,导通良好,宜统一采用铜排,截面小,便于弯折和安装。 接地线采用弯折过渡。 ( 5)机构箱引出的电缆应采用铝合金槽盒或不锈钢槽盒保护。 槽盒的大小应与箱底开孔尺寸一致,高度为 箱底至基础。 ( 6)安装时,应注意机构箱电缆出线是否与基础碰撞,电缆小沟宜开至机构箱底。 机构箱电缆孔正下方远离支架基础一定的距离,土建基础不宜连起来,需要做异形基础。 ( 7)接地安装 a) 每组隔离开关宜通过两处与主接地网可靠连接,每个机构箱用一根接地线与支架相连。 b) 接地线的连接宜采用铜排或扁钢通过螺栓连接,搭接面紧密。 c) 接地体横平竖直、工艺美观。 裸露接地线的地上部分应涂黄绿相间油漆明示出来,接地漆间隔宽度全站统一为 50或 100mm。 施工工艺要点 ( 1)产品提供现场 技术服务情况下,内部检查和接线原则上由厂家技术服务人 第 15 页 员按照产品说明书、合同和规范要求完成,或在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完成。 ( 2)设备安装前应根据厂家技术资料的规定进行基础、预埋件的检查和复测。 ( 3)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二次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与实际装置相符合。 样板图片 图 141 隔离开关底座安装示例 第 16 页 图 142 隔离开关底座接地安装示例 图 143 机构箱接地连接示例一 第 17 页 图 144 机构箱接地连接示例二 主要引用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5019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47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Q/CSG111052020 《广东电网公司电网建设 “安全、优质、文明 ”样板工程标准》 5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 适用范围 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和避雷器安装。 设计要求 ( 1)设备本体安装 设备底座与设备支架安装应做到无垫片安装。 设备底座应采用螺栓安装,连 第 18 页 接螺栓应紧固,同相瓷柱中心线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同组设备应在同一直线上。 ( 2)互感器的二次接线盒、铭牌等的朝向一致,并符合设计要求。 二次接线盒电缆采用槽盒安装,槽盒与支架之间的固定工艺应美观 ,同一轴线上设备的槽盒安装轴线应一致,槽盒从接线盒引下避开柱头板时自然折弯、美观过渡,引下的槽盒尽量紧靠支柱边固定。 与接线盒底电缆孔连接处统一采用螺栓连接,密封良好,美观。 ( 3)同一列安装的应排列整齐,同一组互感器的极性方向一致。 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布置应排列整齐,朝向应一致。 ( 4)接地安装 a) 各个接地部位可靠,主要包括: CT、 PT、 CVT、避雷器本体与接地网两处可靠接地;电容式套管末屏可靠接地; CT备用线圈短接可靠并接地, PT、 CVT的 N 端应可靠接地,二次备用线圈一端应可靠接地。 b) 接地 线的连接宜采用铜排或扁钢通过螺栓连接,搭接面紧密。 c) 接地体横平竖直、工艺美观。 裸露接地线的地上部分应涂黄绿相间油漆明示出来,接地漆间隔宽度全站统一为 50 mm或 100mm。 ( 5)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的安装 a) 在线监测装置与避雷器连接导体超过 ,设备支架高度为 或 5m时,设一处支撑,为 6m时,设两处支撑,支撑点间距约为1m。 b) 过长的硬母线连接应采用预防 “热胀冷缩 ”应力的措施,与在线监测装置接线端子连接处宜采用软绞线连接 c) 在线监测装置宜与水平线成 30度 安装,离地安装高度不低于 ,便于观察。 第 19 页 施工工艺要点 ( 1)产品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情况下,内部检查和接线原则上由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按照产品说明书、合同和规范要求完成,或在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完成。 ( 2)设备安装前应根据厂家技术资料的规定进行基础、预埋件的检查和复测。 ( 3) 吊装应选择满足相应设备的钢丝绳或吊带以及卸扣,吊装时吊绳应固定在吊环上起吊,不得利用瓷裙起吊。 ( 4)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二次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与实际装置相符合。 样板图片 第 20 页 图 151 避雷器在线监测装置安装示例 第 21 页 图 152 电流互感器电缆槽盒安装示例 主要引用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5019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471990 《电气装置 安装工程 电力变压器、油浸电抗器、互感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48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检验及评定规程》 DL/~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Q/CSG111052020 《广东电网公司电网建设 “安全、优质、文明 ”样板工程标准》 第 22 页 6 干式电抗器 适用范围 高压干式并联电抗器、串联电抗器和限流电抗器安装。 设计要求 ( 1)设 备本体安装 电抗器三相叠装时,各相中心线应一致。 设备支架宜采用玻璃钢支架。 设备支架底与基础预埋件之间应采用螺栓安装,连接螺栓应紧固。 ( 2)限流电抗器与母排连接处应使用软连接,宜使用伸缩节。 ( 3)电抗器设备接线端子的方向必须与施工图纸设计的方向一致。 ( 4)接地安装 a) 电抗器支柱的底座均应接地,一般沿电抗器各支柱底部作等电位连接形成单开口接地环,同时不得与地网形成闭合环路,电抗器各绝缘子底座的接地线宜从玻璃钢支柱内引下接至接地环。 b) 磁通回路不应有导体闭合回路。 c) 接地线的连接宜 采用铜排或扁钢通过螺栓连接,搭接面紧密。 d) 接地体横平竖直、工艺美观。 裸露接地线的地上部分应涂黄绿相间油漆明示出来,接地漆间隔宽度全站统一为 50 mm或 100mm。 ( 5)电抗器接线端子之间宜采用软导线连接,若使用管母线,管母线内不应配置阻尼线。 ( 6)并联电抗器区域内独立支柱的绝缘子支架,应选用非磁性支架 (如玻璃钢支架 )。 施工工艺要点 ( 1)产品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情况下,内部检查和接线原则上由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按照产品说明书、合同和规范要求完成,或在厂家技术服务人员指导下完成。 ( 2)设备安装前应根据厂家技术资料的规定进行基础、预埋件的检查和复测。 ( 3) 电抗器其重量应均匀地分配于所有支柱绝缘子上,找平时,允许在支柱绝缘子底座下放置钢垫片,但应固定牢固。 ( 4)按照设计图纸和产品图纸进行接线,必须核对设计图纸、产品图纸与实际装置相符合。 第 23 页 样板图片 图 161 主要引用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南方电网工程施工工艺控制规范》 第 24 页 7 电容器组 适用范围 无功补偿电容器组安装。 设计要求 ( 1)框架式电容器组 a) 框架组件平直,连接螺孔应可调。 每层框架及总体框架的水平误差、对角误差均 ≤5mm。 b) 电容器应便于更换,其外壳与固定电位连接牢固可靠(螺栓压接)。 c) 熔断器排列整齐,倾斜角度严格符合产品要求,指示器位置正确。 d) 所有基础槽钢均应与主接地网焊接。 e) 电容器、电抗器网门高度 ≥,网格 20mm179。 20mm,网门宜采用不锈钢材质,应装设行程开 关,并需装设电磁锁。 网门应与主接地网接地牢固。 电抗器网门不应形成闭合磁路。 ( 2)集合式电容器组 a)本体牢固稳定地与基础配合,外壳及本体的接地牢固。 b) 放电线圈排列整齐,外壳及本体的接地牢固。 c)网门安装要求同框架式电容器组。 ( 3)母排及其电缆头安装 a) 套管引出母排安装:矩形母线应进行冷弯,多片母线的弯曲度应一致。 矩形母线的最小弯曲半径应符合验收规范 GBJ 1491990的规定。 b) 母排连接:矩形母线的搭接连接,其孔径和孔距应符合验收规范 GBJ 1491990的规定。 c) 当母线与设备端子连接时,应符合 GB 52731985《变压器、高压电器和套管的接线端子》的要求。 d) 对高压电缆保护管管口离地高度统一标准为 500mm,用于电缆安装固定用的抱箍定位高度统一标准为 1300mm,当采用三相电缆时,电缆分叉高度统一标准为 1500mm。 ( 4)各台电容器铭牌、编号应再通道侧,顺序符合设计,相色完善。 ( 5)电容器母线连接的螺栓应为热镀锌螺栓。 第 25 页 施工工艺要点 ( 1)产品提供现场技术服务情况下,框架式电容器组安装示例 主要引用标 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 GB 501501991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47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J 1491990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检验及评定规程》 DL/~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南方电网工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