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网公司设备标准技术标书-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内容摘要:

求。 站控层 的运维管理中心通过以太网方式接入变电站内各类在线监测处理单元,按标准的IEC61850 数据模型收集处理在线监测数据,以 IEC61850 MMS 方式接入上级在线监测主站。 2) 网络的抗干扰能力、传输速率及传送距离应满足在线监测系统技术要求。 3)本站在线监测网络结构图如下所示: 注 1: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各分析监测单元监测内容如下表所示: 一次设备 监测参量 主变 220kV 配电装置 110kV 配电装置 10kV 配电装置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8 页 /共 75 页 ( 3) 在线监测系统 硬件配置 1) 在线监测系统必须选用性能优良、符合工业标准的通用产品。 计算机装置的硬件配备必须满足整个系统的功能要求和性能指标要求。 系统硬件主要包括: 主站设备、 站控层设备、间隔层设备 等。 2)电力设备远程监测诊断中心系统硬件设备配置要求不在本项目内考虑。 3) 站控层的硬件设备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包括 工作 站、 综合处理单元及通信装置 、网络设备 及打印机 等。 4)工作 站应满足运行人员操作时直观、便捷、 安全、可靠的要求。 5)综合处理单元及通信装置 其容量及性能指标应满足变电站规约转换要求。 工程中应选用性能优良、可靠性高的专用定型产品。 6)综合处理单元及通信装置 可与 电力设备远程监测诊断中心系统、当地监控系统及站内高级应用系统进行 数据 交换。 综合处理单元可配备网络交换机等附属设备,除满足要求外,应保留备用接口;所配备的网络交换机应为机架式,可划分虚拟网,配备网管模组,具备网络风暴抑制功能; 7) 综合处理单元应采用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专用硬件平台实现,采用固态硬盘、无风扇等机械转动部件; 8) 综合处理单元支持一主一 备通信通道,通过网络形式接入变电站内在线监测设备,收集处理在线监测数据,能按照 IEC61850 数据模型与相关系统进行信息互动。 通过IEC61850 MMS 接入电力设备远程监测诊断中心系统及接入变电站监控系统站控层网络; 9)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够接受中心系统远程对时; 10) 综合处理单元应具备足够的不同类型通信接口,使之具有一发多收功能,且能满足当地调试功能; 11) 提供标准化、规范化的组态配置软件,可以面向对象方式、友好简便的人机界面进行操作; 12)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长期连续稳定运行; 13) 综合处理单元应提 供在线监测装置规约的扩展、开发和动态下载功能; 14)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够暂存 10 天以上的历史数据循环存储,可采用电子硬盘方式实现; 15) 综合处理单元应有断电自动恢复能力,且存储数据不能丢失; 16) 要求综合处理单元提供自检功能,并根据要求将自检结果上传到中心系统; 17) 综合处理单元能够接收和执行来自中心系统的参数修改指令;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9 页 /共 75 页 18) 综合处理单元的安装不应影响一次设备的安全运行,并可在不停电的情况下对装置进行检修和维护; 19) 综合处理单元应在现场电磁干扰环境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 20) 综合处理单元 应具有 10 年以上的使用寿命;在产品寿命周期内,投标方应提供软件免费升级服务及与其它系统间的联调服务; 21) 网络媒介可采用屏蔽双绞线、 屏蔽以太网线 、光缆或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通过户外的长距离通信应采用光缆。 22) 打印机的性能应能满足定时制表、召唤打印、事故打印和屏幕拷贝等功能要求。 ( 4) 在线监测系统 软件系统 1)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的软件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 2) 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的友好性等性能指标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景规划要求。 3) 软件系统应为模块 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 4) 系统软件应为国际通用的、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具有完整的自诊断程序。 操作系统应具有系统生成功能,使其能适应硬件和实时数据库的变化。 5) 支持软件 包括 网络软件 及数据库软件。 6) 网络软件应满足计算机网 络各节点之间信息的传输、数据共享和分布式处理等要求,通信速率应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 7) 数据库软件的结构应适应分 层 分布式控制方式的要求,应具有良好的可维护性,并提供用户访问数据库的标准接口。 数据库管理系统必须满足以下要求: 实时性:在同时发生访问数据库、在线生成、在线修改数据库 时,应不影响实时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数据库的访问时间必须小于。 在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时,也应满足上述要求。 灵活性:可提供多种访问数据库的方式。 可维护性:应提供数据库维护工具,以便监视和修改数据库内的各种数据。 历史数据库宜采用标准的商用数据库。 同时性:数据库中的数据应可共享,当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时,不应影响数据库中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8) 应用软件包括过程监控软件、网络通信软件 、高级应用软件 等各种软件。 应用软件必须满足系统功能要求,成熟、可靠,具有良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 各应用软件应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10 页 /共 75 页 采用模块式连接方式,当某一应用软件工作不正常或退出运行,不能影响系统的其他功能。 各现场主 IED 的厂家需提供自身的分析软件,并能在工作站查看分析结果。 各主 IED 厂家按集成商要求提供相关数据格式,以实现一体化集成。 9) 网络通信软件  网络通信软件应采用成熟可靠的软件。  网络通信软件应能实现各结点 (包括与主站在线监测系统) 之间信息的传输、数据共享和分布处理要求。  站控层与间隔层间 、 站控层与 过程层 间的通信协议应采用 TCP/ IP,其应用层协议应采用 IEC61850 标准协议。 10) 高级应用软件  高压设备状态全景信 息收集与建模,通过对不同数据类型和来源的数据进行统一建模,标准访问和数据服务,为设备诊断分析提供完备的全景信息库。  主设备及监测设备管理;  在线监测数据分析与预警;  综合故障诊断管理;  进行设备状态评价为智能调度功能扩展提供设备状态参考依据;  能够提供阈值,以便实现报警功能。  能够接收并解析以下命令: 读取设备状态、读取阈值、读取数据报文、读取状态报警报文、读取装置故障报文、读取监测周期; —— 平台读取设备报文; 改变阈值、改变监测周期、 IP、 TCP 端口变更报文、对时报文、实时采集报文、重启设备报文; —— 平台控制设备报文。 11) 提供的诊断分析软件和监控软件要完全开放,软件应与监控平台兼容,相关功能能够在统一监控平台实现,包括原始谱图查询功能、故障诊断功能、常规监控功能、周期设定、远程访问等。 12) 软件版本在使用前须到相关部门进行备案,当需要升级时,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确认方可使用 ,且系统本身的缺陷引起的软件升级在寿命周期内应免费升级,其它原因引起的软件升级在 3 年内应免费升级。 13)二次开发支持 本系统应充分考虑适应当今信息一体化系统的发展趋势,考虑到信息一体化系统不仅仅是数据整合,业务整合,还要能 够支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业务调整而引起的二次开发需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11 页 /共 75 页 求。 技术性能要求 变电站端主站 系统性能指标 1)系统的可用率 ≥%; 2)动态画面响应时间 ≤2s; 3)画面实时数据刷新周期 ≤3s; 4) 工作 站的 CPU负荷率:正常时( 5 分钟平均值) ≤30%;电网事故时 (10 秒平均值 )≤50% ; 5) 数据处理及通信装置 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30000h; 6) 网络设备 的平均无故障时间 MTBF≥30000h。 综合处理单元性能指标 1) 绝缘性能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 综合处理单元的带电部分如电源、信号和数据输入回路和非带电金属及外壳之间,以及电气无联系的各电路之间,应具备良好的绝缘。 2) 环境适应性能  耐高低温性能: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承受 10℃和 +55℃的最低和最高环境温度。  耐温度变化性能: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承受 GB/T 规定的温度变化试验,低温为 10℃,高温为 +50℃,暴露时间为 2h,温度转换时间为 3 分钟,温度循环次数为 5 次。  耐湿热性能: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承受 GB/T 规定的恒定湿热试验。 试验温度 +40℃177。 2℃、相对湿度( 93177。 3) %,试验时间为 48h。 3) 电磁兼容性能  静电放电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电压为 4 级 /177。 8kV-177。 15kV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电场强度为 3 级 /10V/m 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12 页 /共 75 页 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电压为 4 级 /177。 4kV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浪涌(冲击)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电压为 4 级 /177。 4kV 的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电压为 3 级 /10V的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 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工频磁场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磁场强度为 5 级 /100A/m 的工频磁场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脉冲磁场抗扰度: 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磁场强度为 5 级 /1000A/m 的脉冲磁场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阻尼振荡磁场 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 中 5 试验等级 /磁场强度为 5级 /100A/m 的阻尼振荡磁场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应能承受 GB/T 中 5 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为 60% UT,持续时间 10 个周波的电压暂降和短时中断抗扰度试验。 试验期间其测量值的误差变化量应在一个等级指数范围内;试验后监测单元性能满足技术要求的规定。 4) 机械性能 综合处理单元应能承受 GB/T 11287 和 GB/T 14537 中规定的严酷等级为Ⅰ级的振动(正弦)响应能力试验、振动耐久能力试验、冲击响应能力试验、冲击耐久能力试验和碰撞试验。 变电站在线监测系统标准技术标书 第 13 页 /共 75 页 在 试验期间 装置 应正常工作。 试验后,无紧固件松动及结构损坏,在技术要求限值内功能应正常。 5) 外壳防护性能 外壳的防护性能对于室内安装部件(主站单元)应符合 GB/T 4208 规定的 IP55 级要求,室外安装 部件(监测单元和通讯控制单元) 应符合 GB/T 4208 规定的 IP65 级要求。 6) 电源影响 在正常试验大气条件下,分别改变到使用条件中规定的电源极限参数,综合处理单元应可靠工作。 7) 连续通电能力 在综合处理单元完成调试后 ,出厂前应进行室温 72 小时连续通电试验。 各项参数和性能应合格。 8) 结构、外观及其它 综合处理单元应有金属机箱保护,机箱开启灵活、匹配紧密,箱内无灰尘、杂物。 机箱内部要求要防潮; 机箱应采取必要的防静电及电磁辐射干扰的防护措施,机箱的不带电的金属部分应在电气上连成一体 ,并可靠接地; 机箱表面不应有机械损伤、划痕、裂缝、变形,机箱应为不锈钢材料; 各底板、挡板、零部件固定牢固,无毛刺,螺栓平整,键盘、按钮等控制部件应灵活,面板的显示和标志应清楚; 电气线路连结牢固,走向 合理,各连接卡套贴有标记,各焊接点裸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