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十一五”发展规划内容摘要:

理模式,增强教学 系 部 自我 管理 、 自主 发展 的积极性。 建立激励机制,激发教学 系 部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增强办学活力。 “十一五”期间,教学系 要增加到 8 个。 建设内容 ( 1)进一步扩大系部在教学 管理 、专业建设、招生就业、教师培训、产学研等方面的自主权。 12 ( 2) 以 转变 教育观念为先导 ,搞好学生管理的 机制 创新。 系部要把 大学 生 思想 政治教育 贯 穿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把大学生行为管理贯穿于大学生活全过程。 ( 3) 系部要在 专业建设 中发挥主导作用,要 根据社会或行业 对人才的 需要,进行专业结构的调 整,使专业的特色更为鲜明,更加贴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 4) 系部要加强对 实训 基地 的建设 和管理 , 积极与相关行业或企业 建立 产学合作 关系 , 逐步 建立 起 校企合作的有效机制,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 让 行业、企业参与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 5)系部要 采取有力措施,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专业教师的 实践能力 和 科研 能力。 ( 6)系部要 努力提高学生 的 就业能力, 教学过程要 注重学以致用 ,把培养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人才 作为系部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 专业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继续完善 以 冶金为品牌,以机电为基础,以建工为优势、以计算机为高新,将冶金做精做细,将机电做强做大,将建工做活做优,将计算机做新 13 做尖的特色专业体系建设 ; 设计以全面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创新能力 教育 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以“能力 强 、素质 高 ”为质量标志的人才培养 目标 ; 精心打造省内 一流 ,国内有 一定 影响的特色 学校 ,创建学院品牌。 建设内容 ( 1) 适当增加 每个 教学系的招生 专业数量 ,使 各 专业 系的 在校生 规模 平均在 1500 人 左右。 ( 2)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 各 系每学年 都要 专门研究 专业 调整方案, 优化专业布局。 ( 3)每个系至少建设 2个有发展潜力、人才需求较稳定的 骨 干专业,并努力建成院级示范性专业。 学 院 要 建设 好 1个 国家级和 2 个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 建设 好 1 个 国家级精品 专业。 ( 5) 系部要 及时了解 企业生产 岗位 技能要求 内涵,适时开发具有职教特色的 短线专业。 ( 6)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改革课程内容,建设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理论教学与 实践教学 相 结合的 专业 体系。 (四 )课程与教材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14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与教材体系。 以产学研结合、 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教育和“双证 ”制 教育 为切入点,以课程内容改革为核心,以教学方法、 教学 手段改革为重点,促进课程 与 教材建设的 系列化 、规范化。 建设内容 ( 1)优化 课程体系。 以 国家 级 精品专业、 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 ( 冶金技术专业 ) 和省级教改试点专业 (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的建设 为龙头 , 带动全 院精品课程建设 ,完成各专业课程体系 的 优化。 ( 2) 各系部 “十一五”期间 ,要 建设院级精品课程 4门,省级精品课程 1门, 全院争取建立国家级精品课程 2门。 ( 3)加大选修课 程 开发力度,提高选修课 程 数量,拓宽选修课内容。 ( 4) 继续深化毕业 综合训练 改革。 以学生 为本, 工学交替、工学结合, 不断改革毕业 综合训练 的内容和方法,将毕业 综合训练 作为学生岗 前 训练 的重要内容。 ( 5) 加强课件建设。 30%以上课程采用多媒体方式教学。 ( 6) 加强试题库建设。 精品课程建 设要把 较完善的试题库建设纳入课程建设计划之中。 在此基础上,积极推进考试改革,实现考教分离。 15 (五 )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以培养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目标 ,以满足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需求为前提,建设一批现代科技含量高、工程技术氛围强、实践环境好、职业教育特色明显、教学科研服务功能齐全的实训基地;积极利用企业产品开发推广的需要及其现场实训条件,加大校企共建实训基地的力度;对现有 实训基地进行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进一步提高实训 基地整体管理水平;建立一支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实训 教学师资队伍。 建 设内容 ( 1)建立和完善院系两级实训基地的 管理 机构,全面规划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建立有效的 实训 质量保障体系。 ( 2) 规划建设 一批重点 专业实训中心, 初步 形成满足教学、科研、生产技术推广、社会服务和培训等需求的实训基地。 ( 3) 各系要建立具有本系专 业特色的职业技能资格鉴定站。 16 ( 4)走产学研结合教育发展之路, 积极吸引企业来学院共建实训 、科研 基地。 建设好 数控 、 冶金 、 机械 等 实训基地 ,提高技术含量和参与科研的能力。 (六 )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十一五”期间, 要 建设一支教育观念新、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准确把握高职教育规律,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到 2020年,专兼任教师总数达到 335 人。 建设内容 ( 1)到 2020 年,师生比达到 1: 16;外聘 兼职 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 30%;教授、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的比例达到教师总数的 30%以上 ;获得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教师总数的 40%;具备“双师型”的教师数不低于专业课教师总数的 70%。 ( 2)到 2020 年所有教师应能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 50%以上,所有教师都应 有电子教案。 ( 3)建立和完善竞争激励机制,使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新的进展。 17 ( 4)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师资培训机制。 根据教学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 ,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教师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更新。 ( 七 )教科 研 工作建设规划 建设目标 教育教学研究以探索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途径、方法、内容为研究对象,在本规划期限内,各教学系(部)要出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 科技工作要以技术服务、推广和开发为目标。 通过教研和科研,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院的科技开发水平和教师的研究开发能力。 建设内容 ( 1)加强教研、科研队伍建设。 通过开展教研、科研和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工作,建设一支具有较强教研、科研能力的人才队伍,重点扶持中青年教师开展教科研 活动 ,建立教研、科研梯队。 ( 2)加强教研、科研指导工作。 教研、科研工作要坚持与教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