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内容摘要:
、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方案三:《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 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 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 堪言。 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 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时代的呼唤。 ① 新课程明确提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 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 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 有效 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有效,哪些练习低效甚至无效,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以 数学 的本源为追求,以 有效数学活动 为载体,以 学生和谐发展 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 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 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 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 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 课前作业。 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 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 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让学生自己去制作钟面,当学生制作好钟面,钟面的结构已经基本认识了。 ② 课后作业。 在平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 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 1)实践性作业。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面积后,可让他们到生活中找长方形去测量,再算一算他们的面积。 这样的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2)拓展性作业。 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 3)研究性作业。 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 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 练在关键。 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 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 维果茨基提出: 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 的 ,杜威更提出 教育基于行动。 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 数学化 理论。 数学化 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 数学化。 数学化 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 学生通过 横向数学化 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 纵向数学化 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 学生的 数学化 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 数学化 的根本途径。 ③ 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 ,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 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 ( 1) 有效教学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 2) 有效教学 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 3) 有效教学 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 ( 4) 有效教学 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④ 行动研究理论。 行动研究理论认为:只有当参与者以 研究者 发现者 的身份加入活动中,才能发挥活动一切有利因素。 通过对活动的各种因素的考量和把握(预设、组织、调控、取舍等),活动成效才能趋于理想。 追求活动的有序、深化、高效。 七、研究对象 本校 五、六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 法 调查法:。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相关推荐
出明确要求。 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 中高年级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 , 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 2)设计预习作业要内容具体。 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 “ 预习提示 ” , 如 :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 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 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 等。 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
为本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及教学模式提供了实质性理论支撑。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是与科学主义相对立的现代哲学思潮。 到 19 世纪,实证主义诞生、科学主义取得了理论形态。 几乎与之同时,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也诞生了。 人本主义讲人,讲的是个体的人,理性和感性相统一的人。 人本主义理论十分注意 人的个性、重视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性发展,它与新课改 “ 以人为本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 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 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新课标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 “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
百的,再练错位、进位的。 讲“乘数是两三位数的乘法”时,可安排乘加的口算内容 ;讲“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时,可安排乘减的口算内容的练习题。 这样开始时比较费时间,但只要堂堂练、天天练、就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运用口算簿。 教师指定时间,让学生在口算簿上算题
中研讨。 按照 现行教材总体框架,分四大领域构建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现今学校 14年级为新课改年级,教材总体框架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解决问题四大领域进行思想方法渗透的研究。 为了保证有计划、有重点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实践,我们首先将进行所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体系的构建。 四个领域由几位成员分工负责,集中各实验班级数学教师的力量,通过文献检索,教材分析
积极参与学校、区、市里的公开课比赛、教学比武。 也曾获得了一些奖项。 但现在我,虽然 有五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依然参加学校组织各种培训,以一颗学习的心面对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 为了做到这点,我 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 每 一 次 练 习 都 起 到 最 大 的 效 果。 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