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41p内容摘要:
计说明书 编写设计说明书是整个设计与制造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设计者设计思想的体现,是设计成果的文字表达,也是学生撰写技术性总结和文件能力的体现。 因此﹒ 9﹒ 它是培养学生分析、总结、归纳和表达能力的重要方面。 从设计开始时学生就应将设计和计算的内容记入报告草稿本内;完成时,将草稿本的内容整理归纳后编写正式的设计说明书。 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包括零件成形过程设计的各项计算、选用依据和技术经济分析等.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及顺序建议为: (1)封面 (2)设计任务书 及产品图 (应装订入原发的任务书 ) (3)目录 (标题及页次 ) (4)序言 (5)零件的工艺性分析 (6)产品零件工艺方案的拟定 (7)设计计算 (8)机床的选择 (9)模具类型及结构形式的比较选择 (10)模具零件的选用、设计以及必要的计算 (11)模具设计与制造在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分析 (12)学生对 塑模设计 的感受 (13)其它需要说明的内容 (14)参考资料 设计说明书 撰写规范 : 1.格式 : 设计说明书 手写、打印均可,手写要用统一的 塑模设计 用纸,用黑或兰墨水工整书写,打印用 5 号字, B5 纸,上下左右各留 20mm。 2. 设计说明书 结构及要求 : 封面包括:题目、院系、班级、学生签字、指导教师签字及时间(年、月、日)。 目录:目录要层次清晰,要给出标题及页次。 正文:正文应按目录中编排的章节依次撰写,要求计算正确,论述清楚,文字简练通顺,插图简明,书写整洁。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在 塑模设计 中真正阅读过和运用过的,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 各类文献的书写格式如下: a.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 书名 (版次) 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b.翻译图书类的参考文献 ﹒ 10﹒ 序号 作者名 书名 译者 ( 版次)出版单位,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c.期刊类的参考文献 序号 作者名 文集名 期刊名 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码。 七、时间分配表(见表 1) 表 1 塑料模具 设计 进度表 实 训 内 容 设计时间为一周,时间分配 (6 天 ) 分析题目、背景资料的查询 制定塑件工艺方案、设计计算 1 设计并绘制模具草图 1 设计并绘制模具装配图 1 设计并绘制模具零件图设计 1 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审核设计图 1 编写设计说明书 ﹒ 11﹒ 八、设计实例 塑料模设计及制造实例 零件名称:灯 座 设计要求 生产批量:大批量 未注公差取 MT5级精度 一、塑件的工艺性分析 1. 塑件的原材料分析 塑料品种 结构特点 使用 温度 化学 稳定性 性能特点 成型特点 聚 碳 酸 脂 PC 线型结构非结晶型材料透明 小于130℃,耐寒性好,脆化温度 100℃。 有一定的化学稳定性 ,不耐碱、酮、酯等。 透光率较高,介电性能好, 吸水性小,但水敏性强(含水量不得超过 %),且吸水后会降解。 力学性能很好,抗冲击抗蠕变性能突出,但耐磨性较差。 熔融温度高(超过 330℃才严重分解),但熔体粘度大; 流 动 性 差 ( 溢 边 值 为);流动性对温度变化敏感,冷却速度快; 成型收缩率小。 易产生应力集中。 结论 1.熔融温度高且熔体粘度大,大于 200g的塑件用螺杆式注射机成型,喷嘴宜用敞开式延伸喷嘴,并加热,严格控制模具温度,一般在 70~ 120℃为宜,模具应用耐磨钢,并淬火; 2.水敏性强,加工前必须干燥处理,否则会出现银丝、气泡及强度显著下降现象; 3.易产生应力集中,严格控制成型条件,塑件成型后需退火处理,消除内应力;塑件壁不宜厚,避免有尖角、缺口和金属嵌件造成应力集中,脱模斜度宜取 2176。 2.塑件的 尺寸精度分析 该塑件尺寸精度无特殊要求,所有尺寸均为自由尺寸,可按 MT5 查取公差,其主要﹒ 12﹒ 尺寸公差标注如下(单位均为 mm): 塑件外形尺寸: 162。 69 0 、 162。 70 0 ﹑ 162。 127 0 ﹑ 162。 129 0 、 162。 170 0 、 R5 0 ﹑ 162。 137 0 ﹑ 3 0 、 8 0 ﹑ 133 0 ; 内形尺寸: 162。 63 + 0 、 162。 64 + 0 、 162。 114 + 0 、 162。 121 + 0 、 R2 + 0 、 60 + 0 、 32 + 0 、 30 + 0 、 8 + 0 ; 162。 123 + 0 、 162。 131 + 0 、 162。 164 + 0 、 孔尺寸: 162。 10 + 0 ﹑ 162。 12 + 0 、 162。 137 + 0 ﹑ 162。 164 + 0 ﹑ 162。 + 0 ﹑ 162。 2 + 0 、 162。 5 + 0 ; 孔心距尺寸: 34177。 ﹑ 162。 96177。 ﹑ 162。 150177。 该塑件要求外形美观,色泽鲜艳,外表面没有斑点及熔接痕,粗糙度可取 m。 而塑件内部没有较高的表面粗糙度要求。 ⑴从图纸上分析,该塑件的外形为回转体,壁厚均匀,且符合最小壁厚要求。 ⑵塑件型腔较大,有尺寸不等的孔,如Ф 1 4Ф 4Ф 、 4Ф 5 它们均符合最小孔 径要求。 ⑶在塑件内壁有 4 个高 ,长 11 的内凸台。 因此,塑件不易取出。 需要考虑侧抽装置。 结论:综上所述,该塑件可采用注射成型加工。 二、确定成型设备选择与注射成型工艺规程编制 ⑴计算塑件的体积: V= 3(过程略) ⑵计算塑件的重量:根据有关手册查得ρ = dm 3 所以,塑件的重量为: W=ρ V = 179。 179。 103 = 根据塑件形状及尺寸采用一模一件的模具结构,考虑外形尺寸及注射时所需的压力情况,参考模具设计手册初 选螺杆式注射机: XS— ZY— ⑴塑件注射成型工艺参数的确定 查附表八 得出工艺参数见下表,试模时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聚 碳预热和 干燥 温度 t/℃ 110~120 成型时间 注射时间 20~90 时间 t/h 8~12 保压时间 0~5 ﹒ 13﹒ 酸脂 料筒温度 t/℃ 后段 210~240 冷却时间 20~90 中段 230~280 总周期 40~190 前段 240~285 螺杆转速 n/(r178。 min1) 28 喷嘴温度 t/℃ 240~250 后处理 方法 红外线灯 模具温度 t/℃ 70( 90) ~120 温度 t/℃ 鼓风烘箱 100~110 注射压力 p/Ma 80~130 时间 r/h 8~12 ⑵填写注射成型工艺卡 (附表一) 三、注射模的结构设计 在选择分型面时,根据分型面的选择原则,考虑不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以及成型后能顺利取出塑件,有两种分型面的选择方案。 采用 b 种方案,侧面抽芯机构设在动模部分,模具结构也较为简单。 所以,选塑件大端底平面作为分型面较为合适。 由于该塑件采 用的是一模一件成型,所以,型腔布置在模具的中间。 这样也有利于浇注系统的排列和模具的平衡。 ⑴主流道设计 根据手册查得 xszy250 型注射机喷嘴的有关尺寸: 喷嘴球面半径 R1=18mm 喷嘴孔直径: d1=φ 4mm 图 a小端为分型面 图 b大端为分型面 ﹒ 14﹒ 潜伏式浇口1 潜伏式浇口2 潜伏式浇口3 根据模具主流道与喷嘴的关系: R=R1+(1~ 2)mm d=d1+(~1) mm ⑵分流道的设计 分流道的形状及尺寸与塑件的体积、壁厚、形状的复杂程度、注射速率等因素有关。 该塑件的体积比较大,但形状不算太复杂,且壁厚均匀,可考虑采用多点进料方式,缩短分流道 长度,有利于塑件的成型和外观质量的保证。 本例从便于加工的方面考虑,采用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分流道。 查有关手册得流道半径 R=5mm。 ⑶浇口设计 浇口形式的选择 由于该塑件外观质量要求较高,浇口的位置和大小应以不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为前提。 同时,也应尽量使模具结构更简单。 潜伏式浇口1: 浇口位置在塑件内表面,不影响其外观质量。 但采用这种浇口形式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 潜伏式浇口2: 它是中心浇口的一种变异形式。 采用几股料流进入型腔,缩短流程,去除浇口时较方便,但有浇口痕迹。 模具结构较潜伏式浇口 1 的 模具结构简单。 潜伏式浇口3: 又称点浇口、针点浇口或菱形浇口。 采用这种浇口,可获得外 观清晰,表面光泽的塑件。 但是模具需要设计成双分型面,以便脱出浇注系统凝料,增加了模具结构的复杂程度,但能保证塑件成型要求。 综合对塑料成型性能和浇口的分析比较,确定成型该塑件的模具采用点浇口。 进料位置的确定: 根据塑件外观质量的要求以及型腔的安放方式,进料位置设计在塑件底部。 ﹒ 15﹒ 型芯型腔可采用整体式或组合式结构。 由于该塑件尺寸较大,最大达 162。 170mm,且形状复杂,有锥面过渡。 若采用整体式型腔 ,加工和热处理都较困难。 所以,采用拼块组合式,型腔的底部大面积镶拼结构。 考虑模具温度调节,型芯采用整体式结构。 根据塑件的形状特点,模具型腔在动模部分,开模后,塑件留在型腔。 推出机构可采用推块推出或推杆推出。 推块推出结构可靠,顶出力均匀,不影响塑件的外观质量,但塑件上有圆弧过渡,推块制造困难;推杆推出结构简单,推出平稳可靠,虽然推出时会在塑件上留下顶出痕迹,但塑件顶部装配后使用时并不影响外观。 从以上分析得出:该塑件采用推杆推出机构。 本塑件采用点浇口注射成型,根据其结构形式,选择 A4 型模架。 绘制模具总装图如下: ﹒ 16﹒ 四、注射模设计的有关尺寸计算 查有关手册得 PC 的收缩率为 S=%~ %,故平均收缩率为: S=(+)%/2=% =,根据塑件尺寸公差要求,模具的制造公差取 Z=Δ /4。 已知条件: 平均收缩率 S =;模具的制造公差取 Z=Δ /4。 类别 零件 图号 模具零件名称 塑件尺寸 计算公式 型腔或型芯 工作尺寸 型腔的 计算 件 25 导滑板 (型腔 1) 小端对应的型腔 162。 69 0 Lm=( Ls+LsScp%) +δ z 0 162。 + 0 162。 70 0 162。 + 0 内凸对应的型芯 162。 114+ 0 lm=( ls+lsScp%+) 0 δ z 162。 0 162。 121+ 0 162。 0 抽芯距的计算 S 抽 =h+(2~ 3)=( 121114) /2+ =6mm 滑块倾角的确定 本例抽芯距较小,选择α =10176。 确定斜滑块尺寸 斜滑块在件 25 导滑板中导滑,导滑板的高度设计为 85mm,斜滑块在件 25 导滑板中能导滑的行程 40mm(考虑限位螺钉的安装尺寸和推出行程)。 S 实际 =tgα179。 40= tg10176。 179。 48=179。 40= mm S 满 足抽芯距要求。 ﹒ 17﹒ 绘制非标准零件的零件图。 (见下图) 五、注射机有关参数的校核 ⑴模具闭合高度的确定 根据标准模架各模板尺寸及模具设计的其他零件尺寸: 定模座板 H 定 =45mm,压板 H 压 =25mm, 型芯固定板 H 固 =25mm,型腔板 H 型 =93mm, 凹模镶块 H 凹 =65mm,垫板 H 垫 =35mm,模脚 H 脚 =85mm 模具闭合高度 : H 闭 =H 脚 +H 垫 +H 凹 +H 型 +H 固 +H 压 +H 定 =85mm+35mm+65mm+93mm+25mm+25mm+45mm =373mm ⑵模具安装部分的校核 该模具的外形尺寸为 365mm179。 315mm , XSZY250 型注射机模板最大安装尺﹒ 18﹒ 寸为 598179。 520,故能满足模具安装要求。 XSZY250 型注射机所允许模具的最小厚度为 Hmin=165mm,最大厚度Hmax=350mm 即模具不满足 Hmin≤ H≤ Hmax的安装条件。 所以,另选注射机 XSZY500,即可满足模具安装要求。 经查资料型注射机 XSZY500 的最大开模行程 s=500mm,满足下式计算所需的出件要求: s=H1+H2+a+(5~ 10)mm=40+133+95+7=275mm 此外,由于侧分型抽芯距较短,不会过大增加开模式距离,注射机的开模行程足够。 经验证 XSZY500 型注射机能满足使用要求,故可以采用。 六、注射模主要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编制(选做) 型腔板的加工工艺过程 序号 工序 名称 工序内容 1 锻造 295mm179。 295mm179。 98 mm 2 热处理 退火 3 刨 刨六面至尺寸 291mm179。 291mm179。 94mm、对角尺 4 平磨 磨六面至尺寸 290mm179。 290mm179。 93mm 保证上下平面与四平面互相垂直,垂直度为 、对角尺 5 钳 以上下平面及一对相互垂直的侧基面为基准划各孔中心。塑料成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41p
相关推荐
) ,表面硬度大的特点 5 ABS 是在聚苯乙烯树脂改性的基础上发展的新兴工程塑料,具有( D )的特点。 .坚韧 .坚硬 5 聚苯乙烯常用于制造接线盒和电池盒,是利用其( A )性能 60、 环氧树脂又被称为“万能胶”是由于( C ) 6 影响热塑性塑料收缩性的因素很多,下面哪个结论错误( C ) ,溶料冷却慢,收缩大 10 、 薄 壁、 有嵌件,收缩率小 , 反之 , 塑件简单 、 厚壁 、
面形状。 【 】 A、圆形 B、半圆形 C、三角形 D、梯形 工程应用中常用作塑料齿轮材料的是。 【 】 A、 PP B、 PE C 、 POM D、 P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塑料按用途分可以分为 塑料、 塑料和 塑料。 注射模的浇注系统由 、 、 和冷料穴等组成。 塑件常用的后处理有 和。 常见的引气方式有 和 两种。 得分 评卷人
常用 导柱导向。 ( 8 章) 当模塑大型、精度要求高、深型腔、薄壁及非对称塑件时,会产生大的侧压力,不仅用导柱 导向机构,还需增设 锥面导向和定位。 ( 8 章) 推杆脱模机构主要由 推出部件 、 推出导向部件 和 复位部件 等组成。 (8 章 ) 导向机构主要用于保证 动模 和 定模 两大部分或模内其他零部件之间的准确对合,起 定位和 定向 作用。 ( 8 章)
准备 按照工艺卡要求确认各工艺参数是否在规定范围 1 底漆机器人 1 检查机器人及喷枪是否为可使用状态。 2 喷枪 1 预喷 先对机器人的喷涂不良区进行补喷,主要补喷保 3. 风管 1 险杠的边角及机器人的对面部位。 4 搅拌罐、循环泵 1 要求 喷涂时要保持等枪距、等枪速,保持操作方式的 5 过滤网 若干 一致性。 喷涂作业时要穿着防静电服、佩带半面型防毒面 具、静电手套、静 电鞋、防护眼镜
体 员工 必 须服从 上级 组织 的工作 分配 和 管理 , 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第 三 章 安全规则 第 一 条 : 机器设备操作者必应熟悉设备性能,正确使用劳动保护,安全防护用品, 遵守安全规则,严禁违章操作,确保安全顺利生产。 第 二 条 : 机器 设备 在清理或维修中须切断电源,必要时粘贴书面警告,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杜绝一切事故发生。 第 三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