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干熄焦最新技术及发展趋势内容摘要:

转接焦方式是防止接焦装焦偏析的措施,克服了过去采用矩形焦罐接焦形式的焦粒偏析和装焦布料的不均匀。 其优点除此之外有以下四点: 一是圆形焦罐与矩形焦罐相比,在相同有效容积下,重量减轻,圆形焦罐的有效容积比大,为 88%,矩形为 65%; 二是由于重量减轻,提升机能力可降低,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三是圆形焦罐受热均匀,使用寿命相对延长; 四是圆形焦罐接焦均匀,提升机导轨受力平衡,避免了矩形焦罐载荷不均 对一边提升导轨的过度磨损。 节能措施 新日铁采取在循环风机后,即入炉前增设给水预热器,降低入炉气体温度。 德国 TOSA 在干熄槽冷却室安装水冷壁、水冷栅,都是为了提高冷却效率的节能措施,并使吨焦循环气体量下降。 采用水冷壁、水冷栅方式,气料比降至每吨焦1000m3,吨焦能耗 13kWh,仅为前苏联干熄焦吨焦能耗的 60%。 锅炉设备 防止干熄焦废热锅炉炉管磨损,是一个关键问题。 近年来,采取了许多耐磨耐蚀技术措施,使锅炉故障率大大降低,保证了干熄焦装置的正常安全运行。 日本电价昂贵,为增加发电量提高效益,日本的 干熄焦吨焦产汽量高达600700kg,蒸汽压力 10MPa 以上。 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采用无备用干熄焦方式,对设备可靠性、作业率要求更高。 日本干熄焦设备可以达到 年检修一次,作业率达到 98%。 干熄焦控制全部采用三电一体化方式,实现了全自动操作。 二、国内干熄焦工艺应用情况 (一)基本概况 我国干熄焦技术的应用,始于上海宝钢。 1985 年,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引进日本 4*75t/h 干熄焦装置并正式投产运行,这是我国最早引进投产的干熄焦装置。 同年,上海浦东煤气厂引进前苏联 2*70t/h 干熄焦装置,并于 1994 年投产。 1991 年和 1997 年宝钢二期、三期采用日本技术的两组 4*75t/h 干熄焦, 2020年首钢采用日本技术的 1*65t/h 干熄焦装置相继建成投产, 2020 年马钢的干熄焦工程被列入 “ 九五 ” 国家重大引进技术消化吸引项目 —— 干熄焦消化吸收创新 “ 一条龙 ” 项目工程,是国内第一条自行设计制造,国产化率达 90%以上的干熄焦装置。 此外,武钢、鞍钢、昆钢、通钢等国内钢铁企业也都在进行干熄焦工艺的建设。 迄今为止,国内已有 17 套干熄焦装置投入运行。 (二)国内冶金焦化行业特点和干熄焦发展趋势 首先,我国是产焦大国,焦炉多,且 炉组生产能力不一,干熄焦装置应同炉组生产能力匹配,才能充分发挥资源和技术优势。 起初我国引进的干熄焦装置以70t/h 和 75t/h 两种规模为主,不能合理地与炉组生产能力匹配,且采用备用干熄焦方式,从而增加了不必要的建设投资,影响干熄焦经济效益。 以年产焦量100 万吨焦化厂为例,配置 2*75t/h 一组干熄焦装置,以湿熄焦备用,其处理能力富余 20%;对年产焦量 7080 万吨焦化厂,仍配置 2*75t/h 一组干熄焦,处理能力富余高达 50%,显然不合理,以干熄焦备用,能力富余更多,更不合理。 因此,我国干熄焦装置必须根据生产 能力形成系列,向大型化发展,开发 100t/h以上处理能力的干熄焦成为趋势。 以国外干熄焦大型化进行来看,只有干熄焦装置大型化、高效化,才能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效益,干熄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中的能耗大户,随着国家能源价格的调整,能源消耗已占钢铁生产成本的 30%左右。 由于我国钢铁工业能耗较高,严重影响钢铁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