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等于企业习惯(名家谈企业文化)内容摘要:

企业文化等于企业习惯(名家谈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等于企业习惯张利“企业文化” 这个词,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 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也是千差万别: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在企业内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比如打打球、唱唱歌、跳跳舞什么的;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形象设计,“略” ;也有人说,企业文化就是企业自己办厂刊厂报,为职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我到过很多企业,他们几乎也都是遵循了上面说的几种情况:一进去他们就说,我们企业是有文化的。 企业文化是什么。 往墙上看“奋斗、求实、献身、创新”。 这哪是文化。 这是标语。 标语和文化是两个概念。 你看桥牌室、乒乓球厅、篮球场,我们一年进行一次运动会。 这也不叫企业文化,这叫员工活动。 究竟什么是企业文化。 很简单,文化等于习惯,企业文化就等于企业习惯。 文化的养成等于习惯的培养。 思维习惯、行为习惯、道德准则、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愿景,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文化。 企业文化的形成等于企业习惯的养成,那么,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一步是设定,你希望员工身上具有什么样的习惯,你得先设定出来;第二步是固化,用制度加以固化下来,制度是为精神文化服务的;第三步是反复刺激,反复刺激才能形成习惯;第四步是用故事传承下去。 海尔怎么定义创新。 生产线上的员工发明了新的工具、创出了新的工艺,能够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的行为叫创新。 这样的定义是由你为规范或倡导组织成员的行为而有意识地设定出来的。 创新以后有什么好处。 在全集团通报表彰,并会用你的名字来命名这个新的工具或工艺,把你的照片挂起来,把你的事迹和小发明、小创造一起刊登出来,同时有奖金。 这就是固化,用制度把它固定下来。 于是“全员创新” 就成为海尔文化的一部分。 所有的好领导都是编故事的高手。 用故事将精神传承下去。 比如,说起海尔重视质量,你马上就会想到张瑞敏拿起大锤就把冰箱砸了。 砸没砸你看见了。 这不重要。 只有故事作为载体能把文化精神传承下去。 故事是传承文化的最好办法。 企业领导要塑造一个文化理念,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学会编故事、讲故事,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企业文化管理为什么有效。 先来做个试验。 我拿起一块玻璃板,在玻璃板下面放一块条形磁铁,然后拿出一把碎铁屑撒到玻璃板上面。 我震动玻璃板。 请问玻璃板上面的碎铁屑会产生什么样的现象。 你会发现所有的碎铁屑会沿着磁力线的方向均匀地排布。 你震动得越大,排列得就越紧密。 这是看不见的磁场的力量。 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 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只要磁场存在,它就能变无序为有序,就能形成能量,就能做功。 同样地,企业文化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就如同无形的磁场一样规范并约束着员工的行为,企业每一个员工好比玻璃板上的一片碎铁屑,无形的企业文化的磁场将每个人的方向与力量校正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强大的能量。 每一个员工到你的企业工作是干什么来的。 他的目的是什么。 本田宗一郎讲的一句话非常到位。 他说:“员工到你的企业工作,是为了自己获得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 ”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了市场经济 200 年来的理论基础。 国富论中有段精彩的论述:墙角那个努力钉鞋的鞋匠绝对不是为了旁边那个乞丐在努力工作。 他为了谁。 他自己。 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过好而努力奋斗,企业老板为了多挣钱而努力奋斗,当然,努力奋斗的结果是给国家创造税收,给社会创造就业,这才是市场经济的本质。 但是,每个员工都各怀目的到企业工作,靠这些人怎么做企业。 靠什么凝聚他们。 这个时候,企业文化的力量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因为只有无形的企业文化的磁场,才能把每个人的方向与力量校正到企业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要塑造出企业文化,就是要把我想让员工养成的好习惯用制度固化下来,然后反复刺激他,才能形成步调一致,这种作用是明显的,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个问题的迫切性和有效性。 2006 年我跑了广东的东莞、惠州,福建的晋江、泉州,浙江的温州、义乌、东阳,这些都是国内最好的制造业基地,所到之处大家反映的共同问题是什么。 劳动力招不上。 福建晋江生产线上的普通工人的月工资是 14001500 元。 利郎的老板告诉我:我的工人旺季拿到 20003000 元/月,淡季不到 1400 元怎么办。 我补到 1400 元。 不仅如此,现在工人到工厂打工,首先考虑你这儿有托儿所吗,有宿舍吗,有食堂吗,孩子上学有学校吗,有班车接送吗。 发现没有,立刻走人。 我在全国讲课,所到之处都会问一个问题:我国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基地,那么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是什么。 不要再告诉我是劳动力成本低了,这个思想太落后了。 成本高与低不是你说了算,是由市场决定的,是供给决定价格,那么这个时候怎么办。 抓什么才是有效的。 我到晋江去,有一件事给我很大的震撼:西裤冠军九牧王招 300名工人,结果有 800 人报名。 我从九牧王得出结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面对未来的竞争优势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 如果这个观点我们扭转不过来,我们就很危险。 注意,是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 为什么我这样讲呢。 劳动力的素质越高,忠诚度越高,在企业干得时间越长,经验曲线积累越长。 经验曲线越长出次品率越低;次品率越低产品质量越好,成本越低。 成本就是这样降下来的。 我是在工厂当工人出身的,实习的时候我在泵房待过,我们泵房有 26 台泵,我看那个压力表,当出口压力表显示不太对劲时,我就知道有一个泵坏了,但我不知道哪个泵坏了。 我师傅来了,听一下,立刻说到:“六号泵坏了,叶片后面有个口子,关掉它。 ” 打开一看,果真如此。 “师傅,我对你的敬仰如滔滔江水,你怎么知道的。 ” 师傅说:“废话。 我在泵房干了 16 年,这个泵陪我的时间比我老婆陪我的时间还长啊。 世界上我最熟悉的声音就是泵房里每一台泵发出的声音。 ”这就叫做经验曲线。 你要换我,26 台泵我会怎么做。 全部关掉,一台一台开。 拿个听诊器,是这个吗。 不是,再开一台。 是这个吗。 不是。 天啊,全厂停工是多大的代价呀。 所以,劳动力的素质和劳动力的忠诚度必将成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 越是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越是拜金主义盛行的年代,尊重、平等、关爱似乎愈加稀缺,也就愈发彰显出其弥足珍贵。 这也向企业家们预示一点:企业文化建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一定是大有作为的。 企业文化更能留住人心,事实证明的确如此。 “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 这句出自论语的意思是,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孔子所言非常深刻。 所以我提醒大家,不要指望制度能够把人管住。 制度能够管住员工的行为,却管不住员工的心。 如果过分迷恋制度,将导致一个恶性后果,什么后果。 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结果:第一,无穷无尽,一集又一集;第二,在博弈的过程中倒霉的往往是猫,而不是老鼠。 很多人说我们企业小,不需要文化。 不可能。 我提醒各位,如果各位老板不是有意识地去塑造你们企业的文化,那么老板自己的喜怒哀乐将变为企业的文化,那是最可悲的一件事。 文化会自然形成的,这个文化就是你老板个人的喜怒哀乐。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齐王好紫衣,天下紫布贵;楚王好细腰,天下皆饿死”的道理相信大家都听过,以领导个人的喜好来左右企业文化实在是很不可取的一种行为。 “君无见其所欲。 君现其所欲,臣自将雕琢。 ” 建议当领导的,最好把你全部的欲望好的坏的统统掩盖起来,不要表露。 因为你只要表露出来了,你的员工会按照你的喜怒哀乐雕琢成你所喜欢的样子,以迎合你。 “君无见其意。 君现其意,臣将自表异。 ” 你不要把你的意图表现出来,你表达了你的意图,你的员工将会按照你的意图,做出各种各样的假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