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太湖水生态修复及水质净化示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摘要:

的干预与维护 ,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 ,促进其向自然稳态的水生植物生态系统转化。 工程设计方案 工程主体包括 3 部分 ,分别为生态消浪带、生态围隔、水生植物修复区。 (1)生态消浪带工程 主要对于南太湖风浪进行削减 ,以利于初期水生植物顺利恢复 ,消浪带两侧水体可以相互交换。 生态消浪带利用现有的生 态消浪设施。 (2)生态围隔 主要目的是防止鱼类通过 ,控制生态修复区水体与南太湖水体的交换 ,确保沉水植物正常生长 ,同时起到一定的削减风浪的作用 ,围隔长 300 米 ,宽 50 米 ,四周长 700 米 ,见设计图。 生态围隔采用纱绢附塑料薄膜制作 ,要求做到无鱼类通过 ,同时可人工控制内外侧水体的交换量。 (3)水生植物修复区 工程的净化水质的主体部分 ,主要为耐污型水生植物种植与生态恢复、营养掠夺型水生植物种植与生态恢复 ,四季常绿型水生植物的种植与生态恢复以及水下草皮种植与生态恢复 ,充分利用水下植被 净化水质能力 ,保证水质净化效果。 后期通过按照一定比例投放鳜鱼、黑鱼、康虾、沼虾、螺类、蚌类等 ,形成较为完善的生态系统 ,水生植物修复区面积为 15000m2。 ①沉水植物种植工程与生态修复 :在湖中围堤和太湖大堤侧各形成由沉水植物为主 ,湿生植物、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漂浮植物多样性植被构成的浮岛景观和“食藻虫”控藻引导的沉水植被组成水质净化生态系统模块 ,达到净化水质和观赏的效果。 定期测定水质 ,定期调查监测水体浮游动物和沉水植物组成。 ②水生动物投放与生态调控 :修复“水下森林”的维护者和垃圾清理工 ,主要按照一定比例和次序投放鳜鱼、黑鱼、康虾、沼虾、螺类、蚌类 ,并养成及生态调控 ,最后有序地放入太湖原有更高一级的鱼、虾类等水生动物 ,平衡沉水植被的生产力 ,同时优化水体水生生物的多样性 ,形成良性循环的水生生态自净系统 ,全面恢复水体应有的水生生态系统。 定期测定水质 ,定期调查监测水体浮游动物、沉水植物和底栖动物组成。 图 31 南太湖水下生态系统重建工程示意图 主要设备材料表 工程所需的设备材料配置详见表 31。 表 31 工程主要设备及材料表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技术参数 单位 数量 备注 (一 ) 水生植物 小黑藻 长 40cm 丛 30000 菹草 公斤 棵 60000 光叶眼子菜 长50cm 棵 30000 轮叶黑藻 公斤 丛 60000 聚藻 长 20cm 株 30000 金鱼藻 公斤 丛 18000 竹叶眼子菜 长 40cm 棵 60000 龙须眼子菜 长30cm 棵 60000 苦草 长 30cm 株 400000 小茨藻 平米 块 30000 水下萍、禾类草皮 平米 块 30000 (二 ) 水生动物 太湖白鱼 15cm 尾 500 乌鳢 公斤 /尾 尾 300 鳜鱼 公斤 /尾 公斤 300 鲢鱼 15?18cm 尾 1500 鳙鱼 10?12cm 尾 1500 青鱼 公斤 /尾 尾 150 太湖蟹苗 2?3cm 只 3000 太湖白虾 3?5cm 公斤 50 萝卜螺 1000 只 /公斤 公斤 300 环棱螺 300 只 /公斤 公斤 1500 珠母贝 8cm 以上 只 600 三角帆蚌 10cm 以上 只 600 河蚬 2?3cm 只 15000 (三 ) 电脉冲赶鱼设备 电脉冲发生探头 120A 个 4 电脉冲发生探头 85A 个 4 电脉冲发生探头 50A 个 4 电压调压器 55V?380V 台 2 交直流汽油发电机 台 2 微流循环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