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内容摘要:

于使用前能达 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 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清洗消毒设施必须符合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凡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者经外科切口进入无菌腔隙的内镜及附件,如腹腔镜、膀胱镜、宫腔镜和进入破损皮肤、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⑵ 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的内镜,使用前必须用无菌水彻底冲洗,去除残留消毒剂;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 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储镜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⑶ 凡进入人体消化 道 与黏膜接触的内镜,如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达到高水平消毒;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 ⑷ 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进行每一项操作时应当使用计时器控制; ⑸ 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的规定; ⑹ 注水瓶及连接管采用高水平以上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如有效氯含量为 500 ㎎ /L 的含氯消毒剂或者 2020 ㎎ /L 的过氧乙酸浸泡消毒 30 分钟),消毒后用无菌水彻底冲净残留消毒液,干燥备用。 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天更换; ⑺ 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消毒,刷净、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工作台面、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并进行空气消毒; ⑻ 工作人员清洗消毒内镜时,应加强个人防护,穿戴专用工作服、防渗透围裙、口罩、帽子、手套等。 必备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剂等,检查或治疗每一位病人前后应洗手。 做好内镜清洗消毒的登记工作,登记内容包括就诊病人姓名、诊断、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使用中消毒剂浓度应每日定时监测,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保证消毒效果并有记录。 环境卫生学监测符合《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有关要求。 从事内镜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内镜清洗消毒及个人防护等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持证上岗,并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和有关规章制度。 第九节 产房、母婴室、新生儿病房(室)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产 房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产房相对独立,周围环境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同室相邻近,便于管理。 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标志明确,人流、物流各行其道,避免交叉。 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诊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刷手间应临近分娩室,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 配备流动水等手卫生设施,洗手刷、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助产人员按外科刷手法刷手。 分娩室最多设两张产床,每 张产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16 平方米。 室内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便于清洁和消毒。 配备空气消毒装置,每天 2 次对空气、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地面湿式清扫;产妇分娩后及时清洁地面、台面和仪器表面等,遇有血、体液污染,必须立即消毒。 凡进入产房人员必须先洗手、更衣、换鞋。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隔离待产,分娩按隔离技术要求护理和助产,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尽可能使用一次性物品。 新生儿使用的吸痰管等,应一婴一用一灭菌,吸痰用生理盐水一婴一瓶,不得共用。 严格执 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认真做好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转运、交接、登记等工作。 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急诊产妇的胎盘应按医疗废物处置。 (二)母婴同室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每张产妇床位的使用面积不应少于 平方米,每张婴儿床位使用面积 平方米。 母婴一方有感染性疾病时,均应及时与其他正常母婴隔离。 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 患有皮肤化脓及其它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产妇哺乳前应洗手、清洁乳头; 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婴儿沐浴室的温度应保持在 25℃左右,婴儿所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感染婴儿使用一次性尿布,用后医疗废物处理,其它物品如衣物等应及时清洗、消毒处理。 母婴出院后,其床单元应彻底清洁、消毒。 严格探视陪住制度,控制探视人数,探视者、陪客应穿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 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三)新生儿病房 (室 )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内 设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NICU)、隔离室、配奶室、沐浴室、治疗室等,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 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 3 平方米,床间距不少于 90 公分, NICU 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 2 倍。 病房 (室 )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更衣、换鞋、戴口罩帽子。 患呼吸道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皮肤有伤口的工作人员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新生儿每日流动水洗澡一次,所用扑粉、油膏、沐浴液、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人一用,避免交叉使用;尿布宜柔软,清洁、消毒,勤换勤洗, 保持臀部干燥。 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早产儿暖箱等器材必须每日清洁或消毒,用毕终 末消毒,干燥保存; 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乳时应实施无菌操作,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 新生儿病房(室)室温应保持在 2224℃,相对湿度为 55— 65%;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按Ⅱ类环境要求配备空气消毒装置,坚持每日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 传染病或疑似患儿应安置在隔离病房,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隔离标记明确,所用物品单独处置,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第十节 ICU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独立设置 ,位置适宜,布局流程合理,内设治疗室(区)、监护区、医护人员生活办公区和污物处理区。 各区域划分明确,严格管理,必须配备非手触式流动水洗手、速干手消毒剂等设施。 监护区以设置单间病房为宜,或至少配备 2 个以上单间病房,根据需要配备负压病房;若为大病房每床使用面积不少于 平方米,并以床幔相隔。 配备空气净化装置,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通风和采光良好。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安置,特殊感染或高度耐药菌感染者单独安置。 诊疗护理活动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 工作人员进入 ICU 要穿专用工 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洗手,外出时应更衣,患有感染性疾病者暂不得进入。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和手卫生。 有条件的,治疗区可配备净化工作台。 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路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加强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和细菌耐药性监测,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 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特别是呼吸治疗设备装置的清洁、消毒与灭菌。 每个床单位所用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装置等,不得与其他床单位交叉使用。 病人转出或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不设 陪客。 严格探视制度,探视仅限制 1 人。 特殊情况下,家属和非工作人员进入时要更衣、换鞋、戴帽子、口罩,与病人接触前后要洗手。 重点部位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第十 一 节 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制度 保持口腔卫生,使用含 %的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 2~ 6h 一次。 无禁忌症,应抬高床头 30~ 45 度。 鼓励手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以利于痰液引流。 减少管路更换频率,呼吸机螺纹管和湿化器应每周更换 1~ 2 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冷凝水应及时倾倒 ,不可使冷凝水流向患者气道。 湿化器添加水应使用无菌用水,每天更换。 每日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尽量减少插管天数。 连续或间断的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避免分泌物通过气囊造成误吸。 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做好手卫生。 尽可能的给予肠内营养,保护胃粘膜的特征。 鼻饲时调整进食速度与量,避免胃过度充盈,造成误吸。 或采用小号鼻胃管进行胃肠营养。 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症,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 提倡积极控制血糖。 将高危患者置于层流 室,医务人员进入时必须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1加强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应加强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积极维持内环境的平衡、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及细胞毒药物。 第十 二 节 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预防与控制制度 建立控制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严格掌握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指征,必须时使用,并尽早拔除。 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的使用、穿刺技术、维护以及相关感染的控制方法,接受相关知识培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 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严格执行《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 选择合适的导管、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妥善固定导管,妥善处置穿刺部位皮肤,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当覆盖纱布或覆膜变湿、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 输液管更换频率不宜过勤,除非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 24 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时 才更换。 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发病率、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与反馈。 密切观察病情,一旦出现感染征象,应立即拔除导管,严禁原位更换导管。 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第十 三 节 下呼吸道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建立预防和控制下呼吸道感染的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落实。 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开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并根据病原体、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保持病室环境清 洁,定时开窗通风,定期对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并达到相应的卫生学要求,房屋改造时要预防军团菌和曲霉菌污染。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 COPD、血液病等),严格掌握机械通气指征,尽量采用无创通气,限制插管的留置时间。 对建立人工气道的病人,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重复使用的呼吸机外置管路、雾化器等附件应达到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并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呼吸机管路避免频繁更换(一般情况下每周更换 12 次,如有明显分泌物污染则应及时更换);集水器应处于管路最低处,冷凝水要及时倾倒,避免倒流。 吸 氧病人应加强呼吸道湿化,湿化瓶内应为无菌蒸馏水,应 24 小时更换。 注意口腔卫生,防止口咽部分泌物吸入,病情许可时采取半卧位。 控制进食速度和量,尽量避免使用 H2 受体阻滞剂和制酸剂,及时清除声门下分泌物。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气道分泌物。 定时翻身拍背,以促进排痰。 手术病人术前应戒烟,术后鼓励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尽早起床活动,避免使用镇静剂。 医务人员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进行手消毒,诊疗护理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 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应戴手套。 对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的操作时应戴防护面罩 ,必要时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围裙。 不宜常规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肺部感染。 第十 四 节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和控制制度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 手术室环境清洁,符合卫生学标准。 不同类别的手术安置在相应 级别的洁净环境下进行;传染病人手术安置在隔离手术间进行,医务 人员严格执行隔离预防技术的规定。 手术过 程中手术室的门应当关 闭,尽量减少人员出入,避免不必要的走动和交谈。 出入手术室应当严格遵循手术室管理规定和工作流程,控制闲杂 人员进入。 进入手术室人员按要求更换手术室专用工作衣、鞋、 帽和 口罩。 认真执行外科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双层手套;手 术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手术衣、口罩、帽子潮湿应立即更换。 手术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 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术者应努力提高手术技巧 , 避免在手术者背后传递器械和物品, 坠落在手术床边缘以下或者手术器械台平面以下的器械和物品应当 视为污染。 必须进行的伤口引流,应首选闭合式引流。 换药应严格遵守换药原则,先换清洁伤口、再换感染伤口、最后换隔离伤口。 特殊感染病人如炭疽、气性坏 疽、破伤风等应严格进行 隔离并做好自我防护。 对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