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内容摘要:
( 1)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 2)定理 1: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 3)定理 2: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菱形的面积 S菱形 =底边长 高 =两条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五、正方形 ( 3~10分) 正方形的定义 有一组邻边相等并且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 ( 1)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对边平行 ( 2)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 3)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 4)正方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对角线的交点;对称轴有四条,是对角线所在的直线和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的直线。 正方形的判定 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的主要依据是定义,途径有两种: 先证它是矩形,再证它是菱形。 先证它是菱形,再证它是矩形。 正方形的面积 14 设正方形边长为 a,对角线长为 b b2 S正方形 六、梯形 (一) 梯形的相关 概念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梯形中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梯形中不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腰。 梯形的两底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梯形的判定 ( 1)定义: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 2)一组对边平行且不相等的四边形是梯形。 (二)直角梯形的定义: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一般地,梯形的分类如下: 一般梯形 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 (三)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定 义 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 ( 1)等腰梯形的两腰相等,两底平行。 ( 2)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同一腰上的两个角互补。 ( 3)等腰梯形的对角线相等。 ( 4)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它只有一条对称轴,即两底的垂直平分线。 等腰梯形的判定 ( 1)定义:两腰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2)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 3)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选择题和填空题可直接用) (四)梯形的面积 1( 1)如图, S梯形 ( 2)梯形中有关图形的面积: ① ; ② ; ③ 七、有关中点四边形问题的知识点: ( 1)顺次连接任意四边形的四边中 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14 ( 2)顺次连接矩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 3)顺次连接菱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 4)顺次连接等腰梯形的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 5)顺次连接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 ( 6)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 ( 7)顺次连接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八、中心对称图形 定义 在平面 14 向上为正方向; x轴和 y轴统称坐标轴。 它们的公共原点 O 称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了直角坐标系的平面,叫做坐标平面。 2 、 为 了 便 于 描 述 坐 标 平 面 14 y)关于 y轴的对称点为 P’ ( x, y) 点 P 与点 p’ 关于原点 对称 横、纵坐标均互为相反数,即点 P( x, 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 P’ ( x, y) (6)、点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点 P(x,y)到坐标轴及原点的距离: ( 1)点 P(x,y)到 x轴的距。初二上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北师大版)
相关推荐
现课堂上存在的问题。 坚持教学问题科研化,倡导教师在研究和反思的状态下工作。 帮助教师做真课题,读真经典,记真反思,有真表现,成真案例,搞真研究;协调志趣相同、方向相近、课题相似的老师组建研究共同体。 学校先后二次组织教师撰写教学反思 ,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他人的经验、自己的成功的做法进行梳理,探寻提高教学效率的个性化途径。 从教师们撰写的反思来看,教育理论素养不断提高
能: 1.理解元件的意义熟练应用库面板里面的元件 2.会对库中的元件进行编辑和 正确调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培养库元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观,培养学生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创建元件并正确调用和编辑。 三、教学准备:教师机 1 台、学生机若干、多媒体演示与控制系统、课件、 FLASH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to see me yesterday.(我的一个朋友昨天来 看我了 ) (指若干朋友中有一个来看我。 ) [试比较 ] My friend came to see me yesterday.(我的朋友昨天来看我了 )(指我的那个特定的朋友来看我。 ) 反身代词: 表示谓语的动作与主语有关或者宾语补足语的动作与宾语有关。 反身代词是一种表示反射或强调的代词。 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反身代词指代主语
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 二、填空题 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 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 三、辨析题 22. [答案要点]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 U”型曲线关系。 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5 parttime job 兼职工作 falltime job 全职工作 216 pay for… 付 ……钱 pay the bill 开钱 ,付钱 217 please +do 218 please help yourself 219 pleased with sb 220 pool into = pore into 221 practice +doing 练习做某事 222 prefer